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哈尔滨冰灯艺术发展回顾与特征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雁

  关键词:哈尔滨;冰灯艺术;发展;回顾;特征
  冰灯,是流传在北方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冰灯起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相传松花江两岸的农民和渔夫为了在严冬夜间照明或是诱鱼,利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蜡烛放入制成冰灯。早在从明代至清代的有关冰灯的诗词和文字记载中得知,中国古代的冰灯,从黑龙江省东南部、吉林省中部和辽宁北部以及新疆等地域都曾有过广泛的分布。到了20世纪初,古老的民间技艺也出现了断层,只有在松花江流域的哈尔滨地区,偶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冰灯制作方法。正是这个原始冰灯引发了哈尔滨人的灵感,在无前人经验无资料的情况下,他们不仅将熄灭了半个世纪的冰灯之火重新点燃,而且迅速使其产生飞跃式发展。纵观哈尔滨冰灯,规模由小到大,工艺由粗到精,造型与灯光由简到繁,五十年当中历经兴起、探索、恢复、成熟到繁荣五个发展阶段。
  1哈尔滨冰灯艺术的兴起阶段与特征
  冰灯的兴起,是从中国最早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开始的。1963年2月初,在兆麟公园成功的举办了首届冰灯游园会。利用脸盆、水桶、白铁皮制作了多个几何形和动物、花卉等多种不同形状的模具。在室外将这些模具注水冷冻,制成各种造型的大冰块,再由美工在冰上加以装饰。首届游园会的冰灯虽然制作工艺手段简陋、造型简单、品种单一、光源落后,尚未彻底摆脱原始状态,但却与古代的冰灯不可同日而语,首届游园会冰灯有几个特征:(1)创建了冰景观。如冰灯塔,高达3米多,在公园小桥上布设冰灯,在沿路两侧树与树之间拉起铁丝挂上冰灯等;(2)增加了展出样式。冰灯有摆的、有摞的、有挂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3)丰富了冰灯的种类。有利用盆栽中各种不同花卉和金鱼冻制的冰花;为满足儿童的需求,搭建了“灯谜宫”,修筑了冰滑道;还有一个利用人造冰雪塑造的一个大象造型等等。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是中国第一个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冰灯展示,使濒临绝迹的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走上复兴之路,为“冰城”哈尔滨的寒冬带来了无限春光。
  2哈尔滨冰灯艺术的探索阶段与特征
  第2届至第4届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1964-1966年)为冰灯的探索阶段。从第2届开始,冰城人对冰灯艺术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为现代冰灯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归纳起来这一探索阶段的冰灯有以下几个变化特征:
  2.1原料的改变
  之前的冰灯材料都是用人工浇制的,从1964年第2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筹展开始,改用松花江天然冰做冰灯原材料。松花江的天然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克服了用模具灌装自来水冷冻费时费力的局限,而且天然冰的透明度要比人工制冰大大增强。材料的改革,使哈尔滨冰灯发生了质变,掀开了中国现代冰灯艺术的新篇章。
  2.2种类的突破
  以天然冰为原料可以在冰上随意赋形,使得冰灯的形态种类大大增加,开始有了动物、植物及人物等造型各异的冰雕塑,还有冰灯塔、冰灯桥及各种冰建筑等冰景观。创建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座大型冰雕——4m高的工农兵群体;第一座大型冰建筑——7m高的方形红旗塔;第一个大型人工冰瀑布——20m高的“珠穆朗玛峰”。第4届冰灯游园会又创建了中国第一座下部透空的全冰七孔拱桥。
  2.3光源的改革
  冰灯的光源由原始的烛光改用现代的电光,到了第四届冰灯游园会,冰景的内照灯已达全部灯光的50%,而且将舞台灯光搬进冰灯游园会,使冰灯的光源动静结合,同时,设置了彩色灯光,利用彩色玻璃纸遮挡白炽灯泡,五光十色,增强了冰灯的艺术魅力和观赏性。
  2.4设计重思想
  20世纪60年代的冰灯会凸显当时的时代的特征。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冰雕,铁人王进喜冰雕等。在冰灯园区设计上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规划布局,如第3届灯展分了两区一园,即工业区和农业区,工业区有冰制的石油井和地方轻化工产品的冰砌展台。农业区以冰雕麦穗、鲤鱼组成的丰收塔为主景,围绕四周的是猪、鸡、羊和苞米、白菜等冰雕。
  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哈尔滨冰灯从形式到内容,从品种到灯光,都与首届有天壤之别,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与工艺的局限,冰灯艺术还不够成熟。其一是题材范围狭窄;其二是艺术性不高。冰雕塑浅显直白,冰建筑也多是积木式建筑,线条平直、式样单一。
  3哈尔滨冰灯艺术的恢复阶段与特征
  第5届至第7届(1979-1981年)是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的恢复阶段。这几届冰灯处在恢复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突出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规模与选题扩大
  冰灯用冰量由探索阶段的300m3~500m3增加到900m3~2500m3。作品的件数也大有增加。第5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冰滑梯——2米多高的大象造型滑梯,冰灯展出的规模开始扩大。冰雕作品的选题范围扩大了,题材内容也更丰富了,例如民间民俗、童话寓言、神话传说故事以及中外文学作品中选取题材内容。
  3.2灯光效果加强
  灯光的动态技术在冰灯游园会里有了较多的应用。第6届的“向四化进军”冰塔尖端,由三个交叉圆环组成的原子核符号模型里,分别设有红、黄、蓝三色灯泡依次明灭,不停的滚动。其他冰灯如“火箭”“四鱼戏珠花坛”等用光,也运用了动静结的合灯光效果。
  3.3艺术水平提高
  无论是飞禽走兽、果蔬花卉,还是仙佛怪道、仕女名人的冰灯雕刻,造型轮廓清晰,具象写实,富于变化,不落俗套。
  4哈尔滨冰灯艺术的成熟阶段与特征
  第8届至第16届(1982-1990年),哈尔滨冰灯进入成熟期。1986年,冰灯办公室成为正式机构,作为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冰灯游园会的常设机构,为哈尔滨冰灯事业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82年至1990年這个时期,冰灯无论是规模种类、题材风格、工艺制作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其发展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4.1冰展规模继续扩大
  用冰量由第8届的2800m3递增到第16届的16000m3。用电量由过去的20kW·h增加到450kW·h。1983年在儿童公园设了第九届分会场,同时在“卫星城”平房区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用320ms冰,建造了“东轻冰景”。
  4.2选题广泛且风格多样
  题材选取的范围由古代扩展到现代及未来,由中国延伸到世界,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天文、地理、历史、科技;远古的蛮荒、现代的文明、未来的畅想……冰灯会都有广泛的表现。冰雕塑风格多样化,有圆雕、透雕,有具象的和抽象表现的冰雕,还有中国古典冰建筑,艺术风格异彩纷呈,彰显魅力。
  4.3工艺精细且结合声光
  每件冰雕作品都精雕细刻。雕刻的工具在不断改进,许多冰雕的刀法都很细腻,并且实行两面雕刻。砌筑和雕镂配置灯光,增加动太效果,在园区还增加了音响效果,充分调动了游人的视觉和听觉感官,突出了冰灯全方位的观赏效果。
  4.4增強游人的参与性
  在注重冰灯的观赏价值的同时,也考虑增加其实用价值,如建滑梯,造迷宫,滑冰道等娱乐性设施,制造既能观赏又能游乐的冰景,给游人创造更多的参与冰灯会的氛围,体验冰灯带给游人的快乐。
  5哈尔滨冰灯艺术的繁荣阶段与特征
  第17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至今(1991一至今),这期间的哈尔滨冰灯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无论是在规模、规划设计还是工艺制作等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突破。这期间每届冰灯会的用冰量已达到了20000m3以上,制作了1500余件冰灯作品,1400kW·h的电量,将整个冰展园区装点得琳琅满目、色彩斑斓、气势宏大。特别是1998年第24届冰灯游园会以20500m3冰的宏大规模被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1999年建造的48.62m长的巨龙飞舞冰灯又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在冰灯规划布局上更趋系统化。根据主题需要,围绕其中心思想,在一定的空间设计建造出相关的冰灯景观,构成不同特色的景区,形成新颖别致的冰造园林,与公园整体环境有机的融合一体。
  冰灯的主题内容更加注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艺术设计立意新颖,造型结构不断变化和创新。电脑绘图设计和电气化的运用,使施工的效率与工艺制作的质量大有提升。加工后可达到冰面光滑和接缝严密,雕刻工艺也更加精细,电动的雕刻工具的更新与制作技术的提高,刀痕交错丰富,镂空效果更加显著,在灯光的映照下玲珑剔透,可视性和观赏性大有增强。
  6结语
  从20世纪60年代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发展到今日的晶莹剔透、璀璨斑澜的冰雪艺术大观园,已超越了原始冰灯的局限,成为建筑、雕刻、绘画、园林、音乐、光电等相结合的艺术综合体,它融汇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身。哈尔滨冰灯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哈尔滨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哈尔滨冰灯从诞生到发展乃至走出国门,经历了一个探索、成长、发展壮大的艰辛而漫长历程。如今哈尔滨冰灯艺术发展的越来越好,为冰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值得我们总结、珍藏和回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7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