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肖宏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极大发展,中国青年的政治价值观经历了由单一走向多元、由“无我”倾向于“自我”、由盲目转向理性的发展变迁过程。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提供了新的平台与路径,学校、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优势,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从而实现广大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
  关键词:青年政治价值观;变迁规律;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D2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9-0163-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组织构成和利益结构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复杂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青年群体对政治现象、政治生活的看法,使得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探讨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这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变迁的规律
  第一,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多元。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青年思想被集体主义原则所占据,青年们不敢、不想更没有条件追求差异化的政治价值取向。生活的旋律只有赤诚的红色信仰,虽然热烈和充满激情,但却枯燥、单调。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社会本身的价值标准和政治体制比较单一;另一方面,青年本身在其政治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政治价值观念的干扰。青年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具有普遍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号召能够得到青年人的普遍响应,各种重大的运动青年人一般也都会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推动下,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文化扑面而来,青年逐渐在与整个社会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产生了自身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观念。主体意识有了一定差异的青年人不再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国家与集体,其政治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表现为:既有国家和集体价值观念形态,又有个人价值观念形态,也有两者交织在一起[1]。
  第二,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由“无我”倾向于“自我”。改革开放前的青年同全国人民一样被共产主义理想价值目标所占据,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政治价值追求。那个年代的青年们为实现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愿意付出了血汗甚至生命。他们在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奋斗中寻求自己人生的定位,一切以集体为先、国家为重,心中无小我,国家和集体的认同就是青年们获得满足感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新一代青年人开始重视自我价值和个人的主观意识,更加关注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制度政策。青年们的政治参与频率大大降低,大多情况下的大多数青年呈现出一种政治冷漠的态度,只有在密切涉及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时,才主动积极地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并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青年的政治价值观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特征,青年们开始强调合理的利己观念、奉献和索取具有一致性、权利与义务具有对应性,以及利他和利己的相辅相成等[2]。
  第三,青年的政治參与由盲目转向理性。改革开放前,中国青年盲目崇拜领袖,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辨析力,导致了许多极端的政治行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实现了各领域的全面发展,青年政治参与日趋理性。一方面,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青年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度,青年群体也表现出高度地关注,并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认知。在此基础上,青年积极行使自己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权利,不再单纯是改革开放前的依附性政治人格。另一方面,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政治事件中,中国青年不再冲动而盲目地应对,而是既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又以理性的政治态度回应,通过合法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在近期的“香港事件”中,广大青年网友通过互联网同“港独”势力进行辩论,表明了自己爱党爱国、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将爱国主义通过“饭圈文化”展现出来,反对各种暴力形式的“伪爱国主义”,坚定地站在党和国家背后。
  二、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一)发挥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1.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具有价值引导、凝聚人心、规范约束和行为激励的功能。它通过校园主导的政治文化有意或无意地引起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方式的心理认同。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一是要营造文明健康的学风和校风。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文明红色活动,以此加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使青年在实践中感受主流价值观的魅力。二是要塑造青年的政治人格。通过开展系列形势与政策研讨会和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宣传教育活动,用党的理论原则和政策武装学生青年的头脑,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帮助青年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3]。
  2.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理念,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兴趣。首先,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关注青年学生自身政治素养及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把应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其次,学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尊重年轻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坚持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将培养青年政治人格的要求与提高政治能力的目的有机结合。最后,学校应该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政治实践。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规范他们的政治思想,使政治理论能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来认识敏感性问题[4]。
  3.要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明道、信道,以德修身、立学、施教。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政治信仰的领路人。其二,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把学习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成为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其三,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牢记“立德树人”总要求,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等深入具体的授课教学和日常的生活实践当中,真正发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价值引领作用。   4.要完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通过校园网络思想文化建设规范青年学生的政治行为。为了保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台一系列规范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章制度。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应以净化网络文化氛围为目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文化主旋律为内容,充分规范和保障网络生态的健康运行。同时,学校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开展校园網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达到青年学生真正将主流政治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二)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对青年进行政治价值观引导
  1.要积极推进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由于青年群体的政治观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因此要大力加强网络政治环境建设。国家需要建立适合青年政治价值观培养的特色网站,通过对网站不同板块的个性化设计,吸引更多青年人对政治的关注。同时,鼓励青年群体在网站平台上积极行使其政治权利,合理表达其政治观点,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政治参与秩序。此外,对于国内外社会时政热点事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式特性,给广大青年群体提供相应的网站讨论平台,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互动讨论、交流观点。
  2.要不断强化网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是指青年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通过接受政治文化教化,进行政治参与,不断地接受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5]。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向青年们来普及更多的政治知识,使政府部门的工作更加透明化。官方媒体和青年网民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的互动、微博话题的讨论、自媒体平台的交流等实现有效沟通,从而加深青年对政治体系的认知,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实现政府、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
  3.要持续加强对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监督把控。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在拓宽青年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秩序,导致网络政治信息传播的价值失效。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政治信息传播的监督。一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严格规范和管理各种网络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网络司法体系,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通过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和建立合理地网络政治参与秩序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的政治参与。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开发有效拦截虚假政治信息和反动政治言论的软件,确保网络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帮助价值判断模糊的青年免受不良政治信息的干扰,为其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舆论氛围[6]。
  参考文献:
  [1]  王静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一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2,(2):38-40.
  [2]  董翔.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变迁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
  [3]  石雪,张晓艳,冯飞.当前增强我国青年政治认同的对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7,(7):143-146.
  [4]  李忠军,张森林.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3):31-34.
  [5]  刘鑫.论政治社会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6-109.
  [6]  齐乐.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观变迁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吴 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3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