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省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基于11个传统村落的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梳理古村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湖南省湘西11个传统村落的现状及发展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湖南省传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开发与保护意识淡薄,进程缓慢; 开发保护理念落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文化挖掘不足,竞争力弱。
  【关键词】湖南省  乡村旅游  古村落  活化  保护利用
  一、引言
  古村落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古村落,唤醒、抢救、传承、弘扬蕴含其间的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进而开发利用好古村落资源,发展旅游、文化產业,让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持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关于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国内外都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其中国内浙江省做的相对较好。浙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古村落的活化。国外,日本、德国和法国则是学习的样板。德国和法国则是采取了“自我恢复、政策支持”的保护性更新方式,唤醒村民的保护意识,增强村落的自我适应和创新能力,加上政府合理干预,以公共政策优化城乡间的资源配置,促进村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其有效复兴的重要推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设计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古村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第二部分为居民对古村旅游的态度;第三部分是居民对古村旅游的行为参与;第四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访谈了68名村民,10名村干部,8名景区工作人员,发放问卷150份,回收86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3%,通过问卷星系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0份,共获得有效样本80份。
  三、研究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特征
  对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男性比女性所占比例多一些,但古村仍缺少劳动壮丁;就年龄阶段而言,31-45岁、46-60岁人数最多,达到57.5%,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体;职业为农民人数最多达到28.75%,其次是其他劳动者、个体经营户等;从学历这个特征上看,高中、中专、中技占比最高 36.25%;从居住年限看,样本中仅54位被调查者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20年以上,占67.5%,而居住时间在5-10年的人数最少,仅6人,占7.5%。
  (二)古村落保护现状
  通过调查,在古村落保护资源方面,古民居的保护需求达74%,宗祠保护需求为50%;古街巷49%,牌楼、牌坊34%;庙宇、古桥24%;古戏台16%,古码头9%,古码头和戏台渐渐淡出古村落居民的生活,保护的重视指数相对较小。从古村保护现状分析可得:认为保护得很好的仅10%;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保护得当占36.25%;当地政府对古村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集中在中等水平;本小组实地勘察得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村落发展相对乐观。由此可见,当前古村落资源与非遗,政府在保护工作上没有普及落地,倾斜政策不够显著。
  (三)古村落活化情况
  本研究11个古村中只有5个村落有意识通过发展旅游来活化,但结果不容乐观。通过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发现活化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以下有:营销不到位,缺乏创意,做不出游客喜闻乐见的卖点和热点,没有结合景区的核心定位和核心产品,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营销模式不够;资源无法转换,没有和其他产业产生结合点,无法形成一个生态圈;互联网产品利用不到位,在这个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的时代,缺乏自己的互联网工具;缺乏相应的文化梳理,难以开展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的文化创意;最为关键的是,缺乏资金投入,少有专家规划建设。
  四、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路径
  (一)运用新媒体进行整合营销
  打造电商平台,推进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融合。5G时代来临,新的流量来源在不断地填充空白以及颠覆传统的获取方式,比如短视频、社交拼团、网红推荐等作为目的地旅游的智慧窗口。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运用创新的营销模式,在团购平台中推出当地特色农产品,吸引更多的“农粉”,产生旅游消费搬运。此外,运用 5G技术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旅游平台。
  (二)数字乡村与智慧旅游革新活化
  搭建全新文旅体验平台,让游客返璞归真。正确运用数字技术记录村落景观,实现数字产业与旅游产业共荣共生。以数字化推进产业融合,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创造条件,实现村外村内互通互联。开启传统建筑文化+VR(虚拟现实)的创意文旅模式,以传统古村建筑风格进化到现代民宿的创意表现形式,通过人工造房、多媒体预演与量身定做3D影片,将古村历史演变和逝去的工匠技术等传统文化元素以VR的体验重现在眼前,带领观众经历时空穿越,饱览唯美且颇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实现互联网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进一步融合,优化产业链环境,提升服务体验。
  (三)政府合理干预,落实弹性保护
  借助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政府帮扶政策。针对政府倾斜政策难以平均用力,对先天条件完备的古村进行投资开发,请专家针对性规划建设,作为省内古村落乡村旅游发展试点,推行“先发展带后发展”。搭建古村落智慧化管理平台,重整传统旅游资源和产品,重塑新时代旅游品牌和形象,重构乡村旅游诚信和投诉体系,再造一个多元、智慧、健康、便利的湖南乡村旅游生态圈。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民宿由改造转创造,创设美宿景中村,有效盘活农户住房资源,为古村发展增加“造血项目”,既能留下游客也能留住村中人,鼓励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与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沛林,于海波.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11):1304-1310.
  [2]黄璜.浙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87-189+213.
  [3]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10):246-251.
  基金项目:支持项目:衡阳师范学院2018年度“文化遗产与地理信息技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项目,序号为8。
  作者简介:陈代友,衡阳师范学院16级旅游管理学生;罗慧敏,衡阳师范学院16级旅游管理学生;孙敏慧,衡阳师范学院16级旅游管理学生;许伟,衡阳师范学院16级旅游管理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5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