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我国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特点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经济全球化为推动人类进步提供了强劲动力,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全球货物贸易规模进入震荡区间,但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崛起,全球货物贸易规模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新形势下,我国生产和消费产品将呈现双升级趋势,进出口货物总量和类型也将随之深度调整,对远洋、民航、铁路、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加快对外运输转型升级,提高运输对国际贸易的保障能力和价值链、供应链引领能力。
  一、金融危机后全球货物贸易规模处于震荡区间
  自1962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全球货物贸易规模经历了两次快速增长。第一次发生在1995年国际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之际,由于成员规模较关贸总协定时代显著扩大,当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即增长为1994年的2.4倍。第二次发生在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受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影响,此后6年间全球货物贸易规模年均增速达16.5%,截至2008年总规模达31.7万亿美元,为人类历史上国际贸易规模增长最快的时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进入震荡区间,2017年较2008年仅增长0.9万亿美元,快速增长趋势中断。
  二、东南亚崛起有望推动全球货物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曾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世界制造业中心先后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转向日本和德国、再从日本和德国转向亚洲“四小龙”地区、再转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终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每一次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规模的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全球制造业中心正逐步向以东南亚为主的新兴市场转移。
  据长江证券研究所统计,我国对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直接投资规模从2007年的2.9亿美元迅速增至2016年的38.6亿美元,增长近12倍。特别是2018年经贸摩擦爆发以后,增加的关税已经远远超过服装、家电、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制造业企业承受能力,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剧。制造业的转移,将使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在我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全球贸易规模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
  三、长期看全球货物贸易产品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以来,虽然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但货物类型基本稳定,前十大类型合计占到全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依次为:电器类、交通装备类、矿产资源类、化工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和橡胶制品、纺织品、仪器设备、农产品、鞋帽类。
  前十大类型中,电器类占比最大,基本稳定在30%—35%之间,主要包括家电、电脑、手机、办公设备等产品及其零配件等。其次为交通装备类,主要包括汽车、航空装备及其零配件等,基本稳定在15%左右。第三为矿产资源类,主要包括原油、精炼石油、天然气、矿石等,受原油价格影响占比波动较大,当国际油价处于40—50美元/桶时,约10%—15%。除此之外,化工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和橡胶制品、纺织品占比约为5%—10%之间。预计在重大技术变革出现之前,由于产品之间生产关系相互关联,未来全球货物贸易产品结构将保持基本稳定。
  四、未来我国国际贸易货物类型将发生深度调整
  受全球范围内制造业重心转移,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影响,未来我国生产和消费产品将呈现双升级趋势,进出口货物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深度调整。
  (一)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关键零部件升级
  当前我国出口产品以家电、电脑、手机等电器类产品,以及汽车配件、集成电路等非关键零部件为主,附加值相对较低。从日本、德国、美国主要出口产品看,汽车及其零配件占比最大,其次为技术门槛较高的集成电路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医药、精炼石油、航空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从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角度,未来我国出口产品也将向高附加值产品、关键零部件方向升级,综合考虑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产品将包括汽车及其零配件、高端集成电路、药品、医疗设备、专用机械等。
  (二)进口中非关键零部件和消费品比例提升
  当前我国进口以石油、矿石等矿产资源类产品,集成电路、汽车配件等关键零部件,以及汽车、航空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从日本、德国、美国主要进口产品看,未来我国进口产品的最主要变化将体现为非关键零部件和消费品比例提升。其中,非關键性零配件主要指为汽车、专用机械等高附加值产品提供配套的金属铸件、橡胶制品等附加值较低的中间品。消费品主要指汽车、家电、电脑等附加值较低的最终产品,未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上述消费品将有更大比例依赖进口。
  五、对外运输需求将呈现总量上升结构优化趋势
  (一)远洋货运量规模提升结构调整
  一是以铁矿石为代表的矿产资源类大宗散货仍有提升空间。制造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无可取代,为保证充分就业和生产总值平稳较快增长,未来我国将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主要特点是初级加工制造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制造业总规模仍将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统计,2017年全球铁矿石贸易总额约为930亿美元,其中我国进口约占总量的63%;当前制造业强国日本、韩国、德国占比分别为8.3%、5.1%和2.4%。假设远期我国人均矿石进口量接近当前日本、韩国、德国均值,则未来铁矿石仍有30%左右的增长空间。
  二是集装箱货物类型相应调整,且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联系逐渐加强。当前我国远洋集装箱进口货物中的关键零部件、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出口货物中的低附加值产品、非关键零部件,主要目的地均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未来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口集装箱货物中的低附加值产品、非关键零部件将主要来源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出口货物中的高附加值产品、关键零部件等运往上述国家的比例也将不断提升。   (二)民航客货运量将呈双增长趋势
  客运增长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国际产能合作愈加广泛和紧密,且技术交流不断增多,带动商务和学术旅客出行需求增多,主要目的地以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二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对外旅游出行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目的地趋于多元化。
  货运增长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零配件(如集成电路等)所占比例不断提升,此类产品往往价值较高、重量较小、时效要求高,将更多选择航空运输,主要贸易对象既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二是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后,药品、医疗设备、食品生鲜等对时效性要求较强的高端消费品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将增大,目的地同样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为主。
  (三)铁路公路货运量有望显著增长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落实,我国依托中欧班列与中亚、欧洲,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同东南亚,依托辽宁、吉林边境口岸同朝鲜半岛的货运联系均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
  欧洲方向。随着我国对汽车等高端消费品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欧洲高端汽车等产品出口国向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需求将逐步提升,同时我国高端产品出口欧洲经由铁路运输的比例也将逐步提升。
  东南亚方向。一方面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关键零配件等货物的陆路运输需求将呈增长趋势;另一方面随着跨境电商发展,为适应我国定制化高端消费需求,家用电器、电脑、手机等消费品的陆路运输需求也将逐步增长。
  朝鮮半岛方向。在朝鲜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我国东北地区有望同其建立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相关产品将有一定比例通过陆路运输直供我国华北等市场。
  六、加快对外运输转型升级以提升支撑引领能力
  (一)加强统筹、高质量推进沿海港口发展
  长期来看,虽然远洋大宗货物和集装箱运输需求仍有增长空间,但预计增长速度相比金融危机之前有明显下降,港口服务质量的提升将比服务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产能过剩、价格竞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给当地财政带来压力,也不利于港口服务质量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全国远洋运输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沿海港口间业务竞争以存量为主的窗口期,应以此为契机,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加快推动区域港口整合,实现统筹协同、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完善国际航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能合作规模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国际航空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据国际航协(IATA)统计,2011—2018年东南亚航线占我国国际航线的比重从24%提升到41%,客运量年均增速高达22%,其次为欧美航线年均增速约10%,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走势基本一致。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我国全球产业分工角色转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未来应继续以东南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同时,着力推动航空运输枢纽向综合运输枢纽和产业发展平台转变,通过航空产业园、临空示范区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民航机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完善陆路运输通道,促进跨境经济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国际货物运输逐步从单纯依赖远洋水运向海陆并举发展。以中欧班列为例,自2011年3月首次开行以来,至2018年底已累计开行超过12000列,国内开行城市56个,可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其中,2018年开行6300列,同比增长72%,返程班列2690列、同比增长111%。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同东南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愈加密切,应充分发挥陆地相连的区位优势,加快完善陆路运输通道,打造高效、畅达、可靠的陆上供应链。与此同时,可依托口岸城市,通过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产能合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2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