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育群 刘勇

  [摘 要]文章主要以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策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从产业融合表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政府有效对策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政府对策;有效思考
  如今我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步发展为社会常态,由于文化产业自身存有较高的渗透性与耦合性,以致文化产业处于产业融合环境中更加凸显,促使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网络热词。产业融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会引起一些事物的变化,包括科学技术的辅助性、产业边界的模糊性等,在此种情况下要想更好地实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撑。
  1 产业融合表现
  1.1 技术融合
  站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上,通用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运用也就是技术融合引起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技术融合,围绕生产过程与通用技术展开,生产过程涉及的技术融合,在字面意思进行了解,便是处于技术进步的支撑之下,一种新型生产过程被多个产业使用,完成产业生产的技术融合。比如目前一切的产品都以流水线的模式加以批量生产,然而批量生产期间流水线的使用存在于每一个制造行业中,大多数选择批量生产的制造行业与其他产业对于生产过程通用相同的一种技术类型;然而通用技术的融合,立足于技术自身,便是一种生产技术被诸多产业同步运用,包括蒸汽机和电力等,表明通用技术改变着人类社会。
  1.2 产品融合
  產业融合一方面存在于技术层面的融合上,另一方面存在于产品层面的融合上,技术融合完成之后要注重产业内部的业务与内容融合,确保不同类型产业之间享有优质的资源,减少企业实际生产成本。扩展产品新型功能与扩展全新的市场业务,包括在新技术的领导下,计算机行业与通信行业以及媒体行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型的产品,便是手机。融合期间不只是要做好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准备,还应该围绕产品的导向[1],强调融合之后新型手机出现的概率,或者手机新型功能的产生,致力于新兴市场的开发。产品之间总会存在互补的特点与替换的特点,不可以有效地区分,包括手机报纸以及纸质报纸,针对某些人而言手机报纸的产生替代了纸质报纸,但是针对其他人来说手机报纸可以作为纸质报纸的互补内容。
  1.3 市场融合
  处于市场经济制度背景下,市场作为经济效益产生的最终场所。不管是企业的大小与强弱因素都要围绕市场的导向性展开,转变到市场层面上,不同类型的产业之间不管是技术层面的融合还是产品层面上的融合,都要思考市场的导向性。诸多企业融合不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因为技术与产品融合的问题,而是企业市场融合能力低下,尚未把原有的价值结构体系融合起来发展为新型的网络体系。比如文化产业,产业内部的每一个行业都在长时间的市场演变中构建了稳定的市场机制,存在相对固定化的消费群体,因此不同行业的融合要全面思考市场消费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把不同类型行业的消费途径和消费群体加以整合。所以市场层面的融合要考虑到产业融合后新型产品存在的差异性,是否可以适应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由此确保市场融合及时的完成。
  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 科学技术本末倒置
  技术的创新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先进技术的产生,转变图片和视频等表现模式,促使文化产业表现出新型的业态,拉近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的距离。比如出版行业处于数字技术的环境中,完成纸质媒介到数字媒介的转变,生成一些数字化图书,促使制造行业的产生,包括阅读器。并且互联网的引进,产生网络视频客户端、微博传播形态,一些替换以往的电视和广播等终端产品,在较大程度上完成人机合一、人际时效性交流,人们针对视频、图片等内容的查询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整合消费者的体验视角,加快文化产业的进展。
  但是文化产业融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提倡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效性,文化产业充当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具备的耦合性促使其和其他类型的产业产生关联,强调文化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在科学技术与文化两者出现冲突时,首先要保持文化主体地位。所以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要确保文化的核心地位,不可以本末倒置[2]。
  当然科学技术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没有科学技术便不会存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途径,然而新时期下要关注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挤出效应,淡化其对融合意义的反思。科学技术归属于技术范围内的创新,本质上便是硬创新,且文化产业的最终目标是挖掘符号的内涵,完成内容生产,适应人们精神需求。即便软创新的进展需要建立在硬创新的基础之上,但是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要强调软创新,触动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要围绕文化产业的主体性,在文化产业基础上锦上添花,不可以喧宾夺主。
  2.2 过于强调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和其他类型产业的融合初衷是好的,目标是促使群众可以更大范围上和文化接触,这样人们可以体会到文化产业内涵的语境,使生活充满人文气息,完成文化和经济的良性互动。然而因为利益的刺激和市场失灵,会出现市场主体过于看重产业融合的综合效应,引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各个市场主体积极地和文化产业建立关联,大多数企业表面上经营着文化产业,本质上却从事房地产等实地产业,创意地产的产生便是典型的例证,起初阶段是创意产业园区,在名声宣传之下,逐步引进商业机械设备以及旅游休闲模块,接下来赋予居住功能,由此造成创意产业功能完全消失。现有的植入式广告,其作为广告与影视行业结合的传播形式,对于市场宣传、曝光率和费用的支出存在特殊的优势,补充以往贴片广告的不足,但是此种行为会带来消费者的负面情绪,由于植入手段相对生硬与做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良好观赏体验。   3.3 内化市场环境
  其一,整合政府支撑,创造融合保证机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机制,突破产业融合的局限性,因为文化长时间被定位在事业层面,到现在为止尚未形成健康的文化市场。全国每一个地区都各自为政、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以偏远中西部地区为主,对应的资金与人才支持力度不够。但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缺少优质化的文化资源,此种各自为政现象造成文化公司跨行业与跨所有制困难众多,影响到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融合,促使各種文化资源不能被实效性的利用,生成最大效益。所以政府势必要处理地区之间和行政地区的分割现象,给产业融合提供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政府自主引导舆论,营造优质的融合环境[4]。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气氛成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融合的必备因素,所以政府要彰显自身的职能,正确地引导舆论,宣传文化产业融合的价值,强化每一个产业对文化产业融合的认识,调动各个力量配合产业融合,比如影视作品80%的资金来源都是其他类型的衍生产品,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类型产业的融合。另外,政府要确定市场主体,保证融合空间足够有效,即便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不可或缺,但政府要时刻牢记“守夜人”的职责,不可以强制性的流进市场,介入文化产业融合的每一个环节中。市场主体仅仅是企业,促使企业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二,完善投融资途径,提供产业融合资金。政府首先要明确市场机制,优化现有的企业管理计划,促使文化市场主体足够清晰与资产明确,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创设条件。也就是政府要把文化事业转交给企业,要求能够进行市场运作的文化单位面向市场,自主运行保持单位的独立性。并且政府要扩展文化市场准入制度与上市制度,鼓励社会企业通过参股与合资的方式给文化产业增加资金,加快文化企业上市的概率,获取融资机会。针对金融行业要完善财政政策,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确保金融行业有效投资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具备高风险性,必要的情况下给文化企业一定的担保,与金融企业一起承担风险,消除金融行业投资文化产业产生的恐惧心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另外,政府还需要搭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结合国有银行的运行情况,设置新颖的金融服务结构,创设层次化的金融担保服务,保证文化产业今后的融资活动保持不间断性,鼓励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实际建设,强化企业的关联,促使企业之间和产业内部融合实效性的进行。
  在此期间,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因为文化产业存在虚拟性,会引起资产评估的不确切性,甚至阻碍文化企业的融资进展,所以政府可以创设国家层面的信息交流平台,达到文化企业与金融企业等信息的真实性目标,确保各个层面与各个阶段的自主衔接,强化文化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数据互动,加强信任度,还要关注文化产品价值的评估,完善文化产品版权交流平台,确保文化产品版权具备流动性,这些都成为政府势在必行的事情。
  4 结论
  综上所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政府对策研究课题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产业融合为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必然形势,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值得国家重点分析与思考。新时期下我国政府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与辅助职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找到产业之间融合的关键点,促使各个企业彰显自身的优势,不断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多样化的手段与方式健全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强化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凤瑜,邢尊明,胡国鹏,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7, 21(2):43-47.
  [2]李远成,孙穗,覃婧.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养老地产PPP融资模式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7):5-7.
  [3]温小林,孙德举,庄义庆.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基于镇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量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9(15):109-110.
  [4]李娇璐.产业跨界融合视角下山东民间舞的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19(7):50-51.
  [作者简介]周育群(1981—),女,汉族,湖南醴陵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刘勇(1981—),男,汉族,湖南醴陵人,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60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