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日韩参与北极经济开发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婧远 李奕喆 王金鹏

   摘要: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关键取决于对竞争对手的了解程度。随着北极治理博弈态势的白热化,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明显加快。文章基于“冰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对中日韩的北极政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日韩在北极事务上将长期存在动态竞争状况,但合作机遇仍然存在。
   关键词:北极政策;北方海航道;中国;冰上丝绸之路
   在围绕北极的资源竞争当中,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环北极国家,也表现出了对北极开发的强烈兴趣。三国的文化背景相似,地理位置接近,又同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国,研判三国参与北极经济开发的路径,有助于准确评估中国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际战略环境。
   一、北极地区对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价值
   尽管中日韩三国进行北极开发的路径大致相似,但在执行具体行动上还存在一些细微差异。
   (一)对能源利用的价值
   北冰洋海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能源,其中包括了大量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以及可再生的生物、水资源,是一块还未经大量人为开发的资源宝库。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能源少,又都是能源消费的大国,其中日本更是资源贫乏的岛国,大多数的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原料都依赖于进口,因此能源安全一直是中日韩三国所担心的共同问题。北极的资源十分丰富,距离东亚的海上距离近,海冰的快速消融使得对北极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大的可行性。如果能够参与到北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中,那么这将很大程度上解决三国内部的资源紧缺问题,不必过于依赖从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进口。
   (二)对航运业的价值
   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北极地区一直覆盖着厚厚的海冰,每年只有夏季的几个月,船只才能在这片海洋正常航行。而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片海域逐渐开始解冻,也带来了无数北冰洋沿岸的港口和几条重要的航线,其中以西北航道(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群岛,最后到达阿拉斯加地区的航道)和东北航道(由欧洲西北部出发,经欧亚大陆和西伯利亚的北部沿岸,穿越白令海峡最终到达太平洋)最为著名。随着海面的解冻,两条北极航道已经可以一年四季正常通行。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西欧-东亚海上通道时间长、费用高,同时会受到亚丁湾海域海盗的威胁,东亚各国一直在积极寻找新的替代航路。从西欧到东亚,如果按照传统的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的话,其航程在1.8~2万公里之间;而如果走东北航道的话,这个距离将缩短30%~40%,总航程在1.2万公里左右。这将大大减少中日韩三国从欧洲进口产品的时间和成本,同时增加了欧洲产品在中日韩三国当中的竞争力。
   (三)对造船业发展的价值
   北极航道的开通,增加了各国对适应极地航海船只的需求,这为全球的造船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中日韩三国,目前正是全球造船业的三大领军国家。日本的造船业最早发展,但目前已显颓势,主要以承接散货船为主;韩国在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赶超日本,并于21世纪初成为造船的头号强国,船只的科技水平高,目前主要以制作油船和散货船为主;中国造船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后,已经向着世界造船大国的方向迈进。随着总体需求量的扩大,中日韩三方将依靠自身的优势,展开激烈的竞争。
   二、中日韩三国在北极推行的经济政策
   (一)韩国
   韩国是对北极最为重视的亚洲国家,2013年7月,朴槿惠政府发布了《北极综合政策促进计划》,2015年4月又补充了《北极政策执行计划》,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北极治理政策体系,旨在协调和综合韩国各部门在北极地区的各种行动,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北极事务当中来。
   韩国参与北极经济领域的路径包括推动极地海工产品系列化、增加与北极各国的商业来往等。凭借着在造船业上的既有技术优势,韩国在极地海工装备和抗冰型船舶建造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环保型的钻井船和集装箱船。同时,韩国还加强了在航运、勘探矿业资源、造船业等方面与环北极各国的各方面合作。早在2012,韩国就与丹麦、挪威等国达成了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且每年都会定期举行部长级会议。韩俄在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框架中,达成了远洋捕捞、共建远东港口等一系列合作。当前韩国加强与北极国家进行接触,表明了韩国力图在北极博弈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利益的现实。
   (二)日本
   日本对北极事务的直接利益目标,集中在油气和航路上。日本向来有重视海洋战略的传统,于2015年10月出台了《日本北极政策》,与更早出台的《海洋基本法》《海洋政策基本计划》一同构成了日本北极政策的整体战略,表明了日本将借助其在科技上的优势,充分考虑到北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北极航线和资源的开发。与其他国家的北极政策相比,该政策在经济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日本积极推动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日本由于其居于太平洋之上的特殊地理位置,海拔较低,容易受到台风、洪涝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此,日本一直密切关注着全球环境变暖、北极海上资源开发等问题,强调不破坏原住民的居住环境,要先在對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北极资源。二是科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在北极地区的传统优势项目,这也是目前日本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渠道,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日本加强本国的自主科研力量,有助于日本成为研究北极、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国家;另一方面,日本要争取成为北极地区各类公共资源的提供国,提高自身在北极研究以及国际社会上的整体地位。
   (三)中国
   中国是三国中发布北极战略最晚的国家,2018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北极战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踏入了北极时代。《中国的北极政策》的篇幅包括四部分内容:北极的形势与变化、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的北极政策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政策主张。其中涉及到北极经济方面的主要是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在中国与北极的关系这一部分中,有提到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航道开发、资源勘探等方面都与北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第四部分当中提到了在不破坏当地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北极的认识,合理进行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国的北极政策很好地处理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三、日韩北极经济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积极制定战略,表达自身诉求
   北极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海冰的融化会带来北极航道的开通。中国的利益也与北极息息相关。同日韩两国一样,中国也是北极问题的域外国家,而域外国家在北极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定的计划和实施程度。相比日韩两国在政策方面的积极发声而言,虽然《中国的北极战略》白皮书的篇幅较长、结构更加完整,但缺乏了日韩两国北极政策中针对各部门的具体落实措施和政策执行计划,尤其是经济领域。政府需要制定详细而周密的执行过程,每五年或十年制定一次北极发展计划,以此来更好地指导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各类行动。
   (二)积极进行科考,加大科技投入
   中国是《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缔约国,同时又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按照相关规定有权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展开相关科考工作。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极地恶劣而多变的气候,中国在涉及到极地科考的核心技术上一直受制于人,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购买相关设备。中国急需在北极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考察系统。只有更好地了解北极地区的特点,才能降低经济开发的成本,同时在不破坏本身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利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北极地区气候的变化给全球产生的巨大影响,中、日、韩三国作为环北极地区国家,同时又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的确应该尽快参与到北极事务当中来。日韩跟中国在极地事务当中扮演的角色相似,处理方式相似,但两国作为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早地认识到了北极地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出台的政策也更加完善。中国有必要借鉴日韩两国的北极政策,争取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以求在日益白热化的北极竞争当中谋求合理的利益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肖洋.北极科学合作:制度歧视与垄断生成[J].国际论坛,2019(01).
   [2]肖洋.韩国的北极战略:构建逻辑与实施愿景[J].国际论坛,2016(02).
   [3]肖洋.“冰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国参与北极航运安全治理的考量因素[J].和平与发展,2019(03).
   [4]肖洋.竞争性抵制:美国对“冰上丝绸之路”的拒阻思维与战略构建[J].太平洋学报,2019(07).
   [5]肖洋.中俄共建“北极能源走廊”:战略支点与推进理路[J].东北亚论坛,2016(05).
   [6]柳思思.差序格局理論视阈下的“一带一路”——从欧美思维到中国智慧[J].南亚研究,2018(01).
   [7]肖洋.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竞争对手:分析框架与应对理路[J].和平与发展,2016(0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下北极经济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9BGJ07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66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