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轨交系统的供餐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如此大规模的交运系统,要保障全年365天的安全运营,除了需要配备足够的列车,全网各个系统各个岗位都需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统一调度,而这其中还有不为人知的后勤保障系统。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却也让全网运营背后的保障系统浮出水面。
  【关键词】疫情  轨交系统  供餐模式  规模化管理
  一、引言
  截止2019年12月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705公里(地铁676公里+磁浮29公里),运营线路共17条(含磁浮),共设车站415座,换乘车站增至57座,2019年全路网共运送乘客突破37亿人次,日均客流约1015万人次,同比增长4.87%。路网累计正点率为99.85%。上海轨道交通的这张城市铁网最东到达浦东国际机场,最南到达奉贤新城站,最西到达朱家角东方绿洲站,最北到达昆山花桥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线路总长度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如此大规模的交运系统,要保障全年365天的安全运营,除了需要配备足够的列车,全网各个系统各个岗位都需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统一调度,而这其中还有不为人知的后勤保障系统。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却也让全网运营背后的保障系统浮出水面。
  1月24日(除夕夜),上海市政府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情况汇报。会议决定,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1月28日发布通知,各类企业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其后也依然要求非防疫物资及生活必需品生产类企业实行错峰出行,鼓励在家办公。严防紧守的措施下,运营客流初期大幅减少可以预见,之后随着企业复工一段时间之后,上海地铁的人流逐渐回升,而据上海地铁官方微博消息,2月26日上海地铁总客流仍只有279.9万人次,3月16日总客运量在春节后首次突破500万人次规模,3月24日(调整到二级响应)达到640.2万人次。以唯一的“四线换乘站”世纪大道站为例,常态化工作日客流在63万左右,复工后工作日的客流迅速恢复到14万左右,同时因为错峰上下班的实施,客流早晚高峰时段都较以往延长1个小时。这意味着运营现场不僅防控措施升级,监控的力度和时间都变相拉长。人乃血肉之躯,食五谷方可坚守岗位,那么身处轨交网络各岗位的职工如何就餐呢?
  二、维护保障系统的供餐措施
  地铁维护保障系统包括车辆维护、供电系统维护、通信设备维护、工务设施维护,列车清洁消毒等。维保人员大多分布在上海地铁各大基地,少数人分布在各牵引站,工作点相对集中。工作时间也相对固定,基地内均设有职工食堂。根据《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南》对规定时间内各类返沪及来沪的员工开展统计排查,落实信息登记报告,监测;要求登记人群在各基地员工宿舍及公司提供的酒店集中隔离14天,隔离期间由职工食堂统一负责一日三餐,专人送至宿舍及酒店;其余复工人员采取分时段配餐,集中领取打包客饭,无固定办公室的流动人员可提供错峰堂吃,一人一桌,无接触式供应。
  三、运营系统的供餐措施
  地铁运营系统包括列车运行、调度指挥、控制中心、运营维护等,不同于维保系统职工,运营系统的职工工作点较为分散,他们分布在各条线路的车站或是调度指挥所,时间跨度也较长。无论是车站员工还是列车司机,从首班车发车前的登车检查至运营结束后各车站的封站作业,再与夜间作业的维保人员的协调工作,往往是从4:00AM至次日凌晨了。分布如此之广,时长跨度之大,以现有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无法做到全覆盖。为了保障关键岗位的员工餐饮并充分利用职工食堂的资源,公司以地铁各大基地为中心就近划分出区域,为区域内的调度所及车站职工提供工作餐服务,而列车司机则选择在各条线的某一中转站,利用换班间隙的20分钟轮流用餐。
  以“三线换乘站”东方体育中心站为例,作为连接浦东浦西的重要枢纽站,承接着8号线、11号线、6号线向市中心集中输送的功能,疫情后早高峰客流逐步恢复正常,日客流量一度降至4~5万人次,站内的司机休息室设置在6号线与8号线站台梯井处一隔间,由于场地空间有限11号线司机已集中迁移至11#三林站换班。
  其中11号线列车组司机的换班时间为10:20~10:50,14:30~15:00陆续分三批完成交接;6号线和8号线列车司机的换班时间为10:10~11:20,15:10~16:20陆续分七批完成交接;按照各条列车线的司机换班时间,本次疫情期间公司调整配送运行,选择距离最近的三林基地作为区域内各站点工作人员工作餐的加工点,集中烧制,区域内集中配送,满足轨交线关键岗位员工的基本需求。(图1)
  四、达成2种供餐模式涉及的标准与问题
  上海地铁网络庞大,人员也相对分散,且随着线路扩建各大车库基地大多分布在市郊,市区内的基地数量较少,目前全网基地总量40个,均设置员工食堂提供职工就餐,其中能够提供运营线路配送服务的只有19个点。为了控制食品源头的安全,也便于规模化操作,所有环节从原材料的采购,验收到成品制作,运输再到垃圾分类处置都由公司集中管理。
  (1)货源管理:公司通过集团平台招标,挑选上海市体量较大,口碑较好,网点分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供货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保全年365天安全配送。采购人员设置分级权限,在平台内按计划下单,约定配送时间,当天准时验收,在确保原材料安全的基础上转送到加工区。所有原料资质统一收纳登记,便于溯源;
  (2)人员管理:加工人员持证上岗,每日经测温后方可进入专间操作,期间所有人在各自生产区域活动,避免交叉流动;
  (3)过程管理:所有冷冻食材均提前采用冷水解冻法,并缩短解冻后的高危易腐食品原料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食品原料的表面温度不超过8℃,解冻后立即加工制作。配备中心温度探针,采用中心温度控制法对成品要求中心温度达到70℃,保证成品质量。餐具采用蒸汽消毒30mins以上,送至车站的成品使用食品级包装盒,并配备了专用保温箱,19个基地分别由专车负责配送至各个地铁站点,从出车到站点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整个过程要求符合《上海市集体用餐配送监督管理办法》;   (4)分类处置管理:所有基地食堂与站台休息室均配置了干湿垃圾分类桶,现场员工及保洁工按《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分类处理。公司对各个基地和站点的垃圾都按照属地化管理签约环卫所,厨余垃圾每天定点清理,纸质及塑料包装定量清理。
  此次疫情期间各基地及站点的供应,生产与配送环节衔接的都很稳定,没有受到隔离管制太大的影响,部分道路封闭也做到了提前预测,计算了变换运输路线多花的时间,确保准时准点送达地铁站。美中不足的是如此规模化管理,批量下单采购,集中生产销售,依然不够经济。原本大批量的采购因划分到40个生产点,物流成本由此上升,其他在食品安全管控上的包装成本,设备维护成本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让这套模式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让企业的民生保障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仍是值得积极探索的。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进一步思考
  国内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已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卫生事件就属于(Ⅰ级),因发生初期尚未查明传染源,且病毒传染性极强已有扩散趋势,所以全国各大省市几乎是同时发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如今我们可以说“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而疫情带来的社会影响,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人们的意识上,还将逐步显现出来。当我们来回顾整个事件,假设疫情初期不是发生在武汉(1121.2萬人),而是在上海(2428.14万人),又或者爆发的时间不是春节期间,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缓冲期,疫情带来的影响可能更甚,扩散的风险也更大,我们又要如何应对?
  上海在这次一级响应期间的60天里,轨道交通运营并没有停止,而是升级了红外测温设备与人员检测设备,规定乘客必须佩戴口罩乘坐地铁,并启用乘客扫码登记的模式。这当然是考虑到老百姓的基本出行方便,地铁毕竟是作为连接各大医疗网点及民生机构的主要交通工具,既然不能停运,就只能通过乘客出行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为重点疑似病患相关密切接触者的后续追溯提供数据支撑。如前文所言,突发事件下维持整个轨交网络的正常运行,仍旧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措施。轨交企业的后勤资源作为系统中的一环,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尽可能的覆盖运营线路服务,满足一线职工的需求。基地内部可采取园区式管理模式,因为相比其他产业园区,不仅没有入驻与租赁的管理矛盾也没有人员流动不规律的困惑,一切都可以统筹管理。除了基地外,甚至是目前一些站点的地下商铺未使用资源也可以整体规划留用,那么资源将会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运行,释放出产能余力,继续反哺到运营线路上的需求,最终实现全网覆盖。当然,这种相对闭环的模式究竟是否能够更有效地承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还有待后续发展检验,好在,行动在路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78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