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物流体系改善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霍永强 于波 王梓宁

  摘 要:作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物流体系是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重大自然灾害事件难以预测和预防,其发生后极易给社会生活、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应急物流体系也容易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联动相应机制不健全、统一调度组织机构缺失、数据平台信息分配不通畅、物流货物追踪不及时、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物流保障建设,提出以区块链为中心的新型物流体系建设思路,为完善应急物流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7.011
  0 引言
  我国对应急物流的系统化建设及研究始于2003年,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国家应急系统,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也被专家学者广泛讨论。2008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暴露出我国在灾害救援方面经验的缺失,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物流体系成为各界共识。自2005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训,推动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与此相应的应急物流体系也存在不确定性、弱经济性、低复制性等,如何快速反应、高效决策,保障应急物资、生活用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灾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避免因物资短缺耽误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给经济民生造成的二次伤害成为应急物流体系改进的关键。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普遍認为进行应急设施的定位与科学规划物流路线是保障救援工作的关键。
  Rake等(2003)提出,应急管理应当以目标为核心,重点关注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Tufekci(1995)指出,由于事件发生之后走向的不可预测性,利用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整合突发危机的规划、管理以及控制权是当务之急。参与事件处理的应急指挥中心相关责任人需要利用绩效管理的模式进行评价,构建并细化30个不同因素级的指标体系(Henstra,2010),评价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质量。
  国内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集中在物流信息系统、应急物流与商用物流混合调度、物资配送中心选址、应急车辆规划与调度方面。通信作为信息技术中较为高效的交互方式,控制着应急物流的运作(冯杭等,2018),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中能得到有效利用(赵凯飞,2018)。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政府按照预案向商业物流公司下达运输任务,物流公司第一时间响应,调度物资、人员、车辆保证应急点物资的连续消耗,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出救援点的所需物资产生规模效应,物流公司可以在紧急救灾的同时继续进行商业物流业务,在满足救灾需要的同时,继续维持本地的正常商业活动。
  1 突发自然灾害中应急物流暴露的问题
  1.1 缺乏应急物流的组织联动机构
  针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通常由中央派出指导小组,集结政务、民政、卫生、交通等部门,抽调主要负责人和精干人员组成联合办公小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事件早期“群龙无首”的混乱情况,能让不同的部门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抢险救灾中来,形成合力,但由于组织联动机构没有常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
  统筹效果受到各地行政能力的限制。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所在省份启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一级警报,但由于当地政府的管理能力、执行效率差异较大,无法实现全方位的统筹从而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县乡镇一级面临人员调配不及时、命令下达不通畅等诸多问题,无法保障应急物资快速到位。
  应急管理物资处置滞后。早期由红十字会等机构架设的物资流通渠道缺乏有效供应能力,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常规的物流保障体系难以有效支撑短期巨大的物资需求缺口。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粮草未动,兵马先行”,物资保障力度不足导致灾后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极易错过宝贵的黄金救援期。
  应急物流的有关人才匮乏。与传统的物流相比,应急物流属于临时性的、特殊时期的物流活动,涉及面之广、流动层次之多、流动主体之繁杂超出一般物流供应链的承载能力。其主体涉及跨省区、跨国界的众多层级、部门的联动,需要包括政府、军队、企业、社区、民众在内的诸多部门参与,在具体的运作上又包括物资的购置、储存、管理、运送、配送等数个环节。与此同时,还要保障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序开展、逐步推进,这对应急物流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刚性要求,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无法联系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予以指导,很难将物流保障供应与防疫工作统筹规划,从而无法确保应急物流保障的效率、质量、数量、可靠等关键指标。
  1.2 缺乏应急物流响应机制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爆发后,由政府牵头,部分国企、民营企业成为捐赠善款的主要来源,通过成熟的物流联网系统与物流服务能力,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在管理层面缺乏响应机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出现多头指挥的现象,这制约了有效合作的可能,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和社会物流服务体系存在错配现象,对应急物流的有序开展造成障碍。
  1.3 缺乏对应急物流管理的有力支撑
  应急物流容易受到人员管控和交通管制的影响,需要多方通力协作,基础设备和人员调配需要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我国目前应急物流可依据的法规条例分散于各类应急法规体系之内,分散化情形严重。此外在立法上还有诸多空白之处,缺少法律支撑与整体规划。不同法规之间由于立法目标不同,所属条文、行权范围不同,甚至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没有通盘考虑、高层次引领的应急物流管理法,各地区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强硬做法,对人员、通道、物资等进行严格管控,给应急物流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1.4 缺乏整合的物流信息平台
  随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不断完善,各地区、各企业部门纷纷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然而这些平台缺乏信息的有效整合能力,出现信息冗余、重复、错误的困境。缺乏将这些信息快速处理用于物流运作调度的平台,供应的物资与实际需求对接困难。现代物流发展到今天,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物流信息平台的搭建保障着物资高效运行,因此,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搭建尤其重要。完善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应该包括物资需求发布、物资采购清单、物流服务提供、物流运输追踪、物资入库使用等信息。
  2 建立现代应急物流体系的构想
  应急物流体系的现代化建立应遵循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总体原则,突出应对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导向性,深刻植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社会经济正常运转、防灾及时到位的思路上。吸纳社会资源、统筹组织力量,既要发挥在灾难面前统一组织干大事的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又要让社会自治群体的快速反应、公开透明、专业准确的特质得以发挥。以政府的统一指挥为中心,建立包括企业、军方、社区在内的联级联动响应机制,做好科学预案,使防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灾难发生之时需要保障社会物流能力的集中高效投送,确保抗灾物资的安全、准确、及时。
  现代应急物流体系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模式得以实现,应急物流是一种突发性的非正常状态下的执行过程,物流需求存在随机性、事后选择性、流量失衡性等特点,受到运送时间的挤压和社会公益的需求,构建应用区块链模型能保障应急物流的高效运行,减少人为干预。
  区块链的融合技术,可以为物流实践的开展制定周密方案,以期达到物流手段应急、物流作业高效、物流服务准确的目的,提升救援物资在途运行的效率。为实现以上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由官方主导的灾区周边的物流转运中心,打造应急的物资运营平台,采用区块链的信息系统技术为平台的平稳运营提供技术支持。(2)利用区块链整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路径完成运输路线的自动规划,丰富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运输路线选择。(3)在物资的调配、人员、车辆等基础资源的调配过程中采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统筹,实现协同效应,对一些重点物资实行加密的保护措施,确保能够追踪到操作者,让物流整体实现智能化、信息化。(4)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社会物流与官方物流的运载能力的闭环效益,整合包括菜鸟、京东在内的各大物理供应商,将端口授权给企业,让他们登录系统实现注册运行,保障应急物流管理的通畅高效。
  参考文献
  [1]Rake,Eivind L.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on accident scenes:taxonomy,models and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2003,1(4):397.
  [2]Suleyman Tufekci.An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hurricane emergencies[J].Safety ence,1995,20(1):39-48.
  [3]Henstra D.Evaluating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grams: What Framework Should Public Managers Adop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0,70(2):236-246,190.
  [4]馮杭,王成林.应急管理部成立新形势下应急物流组织形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8,381(06):22-25.
  [5]赵凯飞.基于应急物流的物流信息系统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77-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87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