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手工艺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本真,彰显着地域文脉与审美特点,但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技艺,以至于其逐渐没落。对于人们曾经最熟悉最常用的生活用品——竹编,在大工业机器时代逐渐式微,国内为数不多的竹编艺术研究主要聚集在竹编工艺、竹编市场以及竹编的现代设计转化,竹编艺术介入高校校本课程的研究还几乎没有,这对于当前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极为不利。基于此,以东阳竹编为例进行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为逐渐萎缩甚至濒临消失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手工艺  非遗  校本课程  东阳竹编
  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基地,保护和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同时也为高校寻找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契机。学校教育在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地方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确立适合本校的教育目标,使各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都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此,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创意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整合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将东阳竹编引入高校艺术课堂,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构建非遗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地方特色手工艺设计品牌、提升创意设计教育社会服务水平。
  一、东阳竹编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东阳竹编应用于园林建筑和室内外装饰, 并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而当下东阳竹编产业现状却令人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传统竹编产品创新度较低。传统东阳竹编工艺品使用周期长而更新速度慢。竹编产品种类沿袭传统,没能与现代生活很好地相结合起来,同时,编织技巧较难,技法多沿袭传统技艺缺乏创新,阻碍了竹编产业与当下生活的融合,发展滞后。第三,新产品媒介的价廉与大工业生产,也是代替竹编制品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传统竹编行业经济效益不高,从业吸引力较低。竹编行业多数为纯手工制作, 其工序多、技艺要求高、相对成本高,销售推广范围不大,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从事竹编的人数锐减。东阳竹编虽然历史上久负盛名,但其传承者也寥寥无几。
  二、东阳竹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一)结合学科专业,科学设置校本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应在地方高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科专业的办学宗旨,又与地域文脉资源紧密结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应当努力寻找学科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寓于专业课程计划之中。以东阳竹编校本课程为例,首先,將东阳竹编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以教学指导纲要的形式明确该项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设置相关课程内容,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第三,确立适宜的教学方式,讲座、见习、实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相互结合。
  (二)政校行企高度融合,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引导是关键。首先,立足我校实际情况以创意园为平台争取政府部门更大支持;其次,依托中国林产品创意开发研究中心,加大与竹木工艺品行业、企业合作,教学做合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竹编工艺制作能力和实践创意能力;第三、密切保持与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民间艺人的合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构建多元教学模式。
  (三)开设大师工作室,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师徒相传的方式延续,为了使传统手工艺得以有效的传承,首先,开设大师工作室,聘请东阳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传人进校园传授技艺,校内教师理论讲授以辅助,实施“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徒弟融合、作业与产品融合、教室与作坊融合”;其次,开设竹编校本课程选修课,成立竹编艺术爱好社团,竹编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传人现场授课,吸引众多学子参与其中;第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拓展校外实训场地,加大传统手工艺实景教学比重。第四,为了激发大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定期开展竹艺的民间调研活动,走访竹艺师傅,分析行业现状,探讨发展途径等。组织社团学生近距离走进民间艺人工作场所,与竹艺匠人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营造校外竹艺文化的学习氛围。在让广大师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地域文化,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为推进校地合作,建立校外教
  (四)立足原真性保护,开发非遗文创产品
  原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遗产保护的关键,高校应在尊重文化本身属性的前提下,深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以商业运作的角度去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其次,鼓励学生依据市场定位,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创产品,在校园中形成创新、创意、创业的新局面。
  (五)建立数字化资源库,编写非遗校本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相传,当前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播。首先,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资源库,存储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其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网站,推广相应的微信平台。第三,结合数字化资源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结构、保护和技艺传习等方面综合考虑,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六)设置专业方向,试点现代学徒培养
  在实地调研东阳竹编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设计专业中设置竹艺专业方向,将竹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特色教学内容中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也可播撒文化自信的钟子,不断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自豪感。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根据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竹艺教学和实训,逐步推行东阳竹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生掌握基本竹艺技能的场所,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提供一个与实际职业岗位相贴近的技能训练空间,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模拟训练,缩短技能掌握的学习期。同时加强学生其他技术技能的培养,贯彻全人培养理念。
  三、东阳竹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地方高校是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力量,让青年学子通过校本课程学习,接受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各类人才的培养,为民间艺术的“原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培养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接受人群。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和搜集,并积极开展世界性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世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艺术探索,2014.06
  [2]窦立亚.将民间手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和探讨——以滁州竹编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6.06,第18卷第三期
  [3]戴莹.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特征及开发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井露露.日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一一以红型染工艺为例[D].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5]陈又林.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8)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东阳竹编为例”编号2017SCG196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汪秀霞(1973.07-),女,甘肃天水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第二作者:朱清沁(1989.10-),女,浙江义乌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艺术设计。第三作者:华丽霞(1978.10),女,浙江江山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90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