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区域差异的山区农旅融合发展布局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山区因其地理位置独特性,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表现出其自身区域的差异性和优势性。选取北方区域太行山区和沂蒙山区以及南方区域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为分析对象,分析不同山区差异化优势,构建农旅融合发展布局,提出科学合理规划、挖掘优势特色、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等发展策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 差异性 山区 农旅融合
  中央一号文件(00)对于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条件,充分挖掘资源价值,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链条,以产业集群为支撑,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基础,进而引领农村产业融合良态发展。农业农村部就推进乡村地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布《0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明确指出乡村产业业态融合要向深层次水平延伸,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之间跨界跨区交叉融合发展。杨歌谣(019)基于旅游六要素指出农旅融合突出表现在农业贯穿旅游业发展各个环节,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以彼此所涵盖的发展资源和市场格局为基础,融合形成新型业态。冯林雪(019)指出农旅融合发展趋势是拓展多功能性,形成集农产品精深加工、农耕体验、娱乐休闲、森林康养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林罕(019)认为山区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吸引力和融合力,将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入旅游产业,推动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学者专家们对农旅融合发展内涵和路径展开诸多深入研究,但围绕区域差异的山区农旅融合发展布局研究尚且空白。以区域差异为前提,探讨山区农旅融合发展布局,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区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一、山区区域差异
  选取的北方区域太行山区和沂蒙山区以及南方区域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由于所在地理区域不同,形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有所差异。
  (一)自然景观差异
  不同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差异性,受地质运动影响,会形成不同地貌景观。自然地理特征方面,山区拥有众多类型丰富多彩且欣赏价值极高的自然生态资源。山区所处山地垂直地带性变化最为突出,因此其自然形成的植被和地表形成的地貌景观差异巨大,内部蕴含丰富且古老的生物资源和独有风格的地质剖面景色。与此同时,山区由于其特有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以及岩石性山体构造,易受到山体滑坡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对山区的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太行山区境内遍布众多类型丰富的岩石地貌和水体景观,在地缘位置上处于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东缘地带。作为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在地貌特征上,太行山区形成独特的岩石地貌以及水体景观,以嶂石岩地貌为典型代表。嶂石岩具有易受风化的特征,在构成上主要由风化后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在太行山区展现出连绵不绝、千岩竞秀的崖岩峭壁独特风貌。
  沂蒙山区山体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其境内独有一种特异地貌景观——岱崮地貌和诸多形态各异的溶洞资源,地貌特征呈现桌形山或方形山形态,因此也被专家学者称为“方山地貌,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秦巴山区地域内具有大量山丘谷地形成的地文景观,诸多瀑布湿地形成的亮丽水域风光风景线以及云雾霞光展现出的仙境般气候景观。作为我国南北过渡带主体,有众多小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接,因此境内石灰岩分布密集,具有络绎不绝的峰丛、地下河以及槽谷等丰富地质景观。
  武陵山区在地缘位置处于过渡地带,山区内呈现高山向丘陵逐渐转变特征,因此武陵山区地带沟壑众多、纵横分布,具有发育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山岭丛聚、河流贯穿、星罗棋布,因此溶洞众多,洞内分布形状各异的石钟乳,景色秀丽,引人入胜。
  (二)人文差异
  1 农耕文化差异。农耕文化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受自然地理环境长年累积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逐渐成为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作为农耕生产第一对象,其是农耕文化在地域之间形成差异的首要原因,也深深影响不同区域农耕文化发展方向和风格。这就形成北方区域太行山区和沂蒙山区以及南方区域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不同农耕文化。
  北方区域太行山区与沂蒙山区粮食种类数目繁多、农作制度纷杂,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地区生产多为旱地农作物。其中大豆、小麦、小杂粮等农作物以其優越的质量,成为我国杂粮作物主要生产区,同时也是“工夫做细,五谷丰登典型代表,在耕作环节有着许多值得注意地方。古代已有深耕熟耰,持之以恒、适当密植与灌溉说法,说明古人已经开始研究精耕细作方式与方法。地处北方的太行山区和沂蒙山区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用具为犁、耧、耘锄等,作为北方旱地农耕文化载体,这些物品体现着北方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南方区域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是中主要水稻田产区,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南方区域,所以降水充沛,湿度适宜,热量充分,且水田农业居多。种植水稻不仅要重视稻田管理,而且水稻的种植也要讲究精耕细作。种植水稻一般是3个播种过程:一是种子浸泡、做秧;二是对土地进行耕耙,进而灌溉、平田;三是在田地上插秧,因此南方地区水稻生产种植的精耕细作可见一斑。秦巴山区境内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是我国首座传承和保护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旅游博物馆,它以移民多年传承下来的水田农耕文化为主题,秀丽山水为依托,古梯田为展品,当地风俗为附带将南方地区独特水田种植文化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自己创造木礧子用来脱谷壳去大米,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是人们劳动和智慧产物,同时见证南方水稻种植历史发展过程。
  饮食文化差异。南北方地区传统饮食因气候和耕地类型不同,因此其农业生产结构也不同,总体上呈现“南米北面差异。南方人对于米饭和米粉尤其钟爱,传统北方地区(华北、西北)人民更倾向于面食制作。中国南方地区常年高温多雨,耕地类型多为水田,最适宜水稻等喜高温多雨类作物生长,而北方地区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少,耕地类型多为旱地,最适宜小麦等喜干耐寒类作物生长。中国历史传统上讲究“种啥吃啥,久而久之,南北区域上就展现出南米北面的传统饮食格局。
  太行山区和沂蒙山区地处北方地带,其饮食文化也凸显北方的特色。太行山区境内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河北曲面以及河南烩面等等都是北方面食文化典型代表;沂蒙山区境内山东煎饼享誉全国,而煎饼制作工艺也展现出沂蒙人对杂粮面的精华挖掘,五谷杂粮在石磨上磨成粉,与水结合成浆,再将其舀到光滑火热的鏊子上摊平,一张风味独特的煎饼即制作完成,每一制作步骤都凝结着北方人民在面食上的智慧成果。   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地处南方地带,其饮食文化也凸显南方特色。秦巴山区境内陕南地带运用大米制作美食手艺独树一帜,其只采用大米就可制作出层出不穷的花样,例如米面皮子、米糕蒸馍、米面元宵、糯米粽子、糯米糍粑、油炸米饺、酸爽米粉等各具特色,无形之中也突显其作为南方人民爱吃米食的饮食习惯;武陵山区境内湖南邵阳梅山饮食极能代表武陵山区口味,其代表美食邵阳米粉,绥宁苗家黑米饭等等也透出其饮食文化中对米和粉的喜爱。
  3 传统建筑差异。中国传染建筑在地域上总体特征表现为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形态。南方传统民居因所处地域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因此其屋顶设计高而尖,以此来进行通风散热和屋顶排水;反之,北方地区常年降水较少,因此将屋顶设计为平顶,一来可以利用房顶来晾晒作物,二来也可节省修建材料,节约成本。
  北方乡村建筑风格传统朴素,以实用性作为建筑原则,以功能性作为建筑目的。北方传统民居保持历史原有风格,韵味十足。由此地处北方的太行山区和沂蒙山区乡村传统建筑突出展现北方建筑明显特征,太行山区以典型的窑洞和合院为传染民居建筑;沂蒙山区以石头房青瓦顶为传染民居建筑。二者都展现出北方传统民居特征,既节省材料,展现北方人民质朴的生活状态;也可在建筑上晾晒农作物,进行农事生产。
  南方乡村建筑风格回归自然,特色鲜明,以绿色风景最为常见,且南方乡村以整洁干净著称,最能感受天然纯净的生活姿态。由此地处南方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乡村传统建筑突出展现南方建筑的明显特征,武陵山区以典型的转角楼、吊脚楼、鼓楼为传统民居建筑;秦巴山区以青木川传统民居为典型代表。二者都展现出南方传统民居特征,多以绿色为建筑基调,楼形建筑也最能够通风散热。
  4 民俗文化差异。山区地间民风淳朴,保留着古老而又传统的建筑部落以及生活方式,民间手工艺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太行山区手工艺术极具太行文化底蕴,太行陶艺、虎头童鞋、剪纸、豆面植物染工艺等充分展现太行山区人民灵活细腻、藏巧于拙以及妙趣横生的精神风貌;沂蒙山区沂蒙煎饼,沂蒙泥哨,沂蒙山小调等等,都独具沂蒙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秦巴山区一系列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山区艺术风范的展演项目,例如川北薅草锣鼓、朝天山歌对唱、傩戏表演等都生动再现秦巴山腹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陵山区聚居着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部落,其历代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独树一帜、绚烂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二、山区农旅融合发展布局
  山区虽然在自然和人文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同性和优异性,但是不同的山区依然保留着自身独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山区农旅融合发展要基于山区的区域差异性,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差異性,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布局。
  (一)构建山区特色风景旅游观光带
  1 太行山区岩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旅游观光带。依托太行山区有独特的岩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构建太行山区“岩石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旅游观光带。以太行山高速公路为主连接轴,串联高速引线和国道省干道,将太行山区各县乡村自然旅游景点连线打造成为青山绿水连绵不绝,风光秀丽、多彩斑斓的太行山风景观光带。沿线高山峻岭密布,深渊峡谷相间,众多高达1000多米的断层岩壁络绎不绝,峰峦峡嶂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彰显太行山区气势恢宏的自然风貌。沿线途径以“北方小桂林闻名的野三坡风景带,“雄、险、奇、幽的自然景观彰显其中。壮丽太行沿河北、山西、河南三省边缘从这里南下千里延伸,雄伟燕山顺京津冀三片区从这里一路东行开拓。
  沂蒙山区方山地貌景观旅游观光带。依托沂蒙山区方山地貌景观,构建沂蒙山区方山地貌景观旅游观光带。首先以沂山、蒙山、北大山、芦山、孟良崮为主轴,利用沂山、蒙山、鲁山海拔千米以上山高坡陡,岭峻连绵,峰峦层叠,山崮峭壁,树木参天,百草丰茂,涧深溪清,沂河、沭河萦绕如带的秀丽风貌打造旅游观光片区;其次利用七十二崮雄奇秀幽的奇特风景,以及文峰山、浮来山、羽山、马髻山地带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碧波万顷、秋季红叶似火、冬季白雪皑皑的风光旖旎打造四季旅游观光片区;最后利用狮子崮、歪头崮、九龙潭、情人谷、鹰窝峰、百丈瀑布、悬崖栈道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景,打造旅游观光片区。
  3 秦巴山区盆谷地景观旅游观光带。依托秦巴山区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的独特景观,以汉中、西乡、安康、汉阴、商丹和洛南盆地为轴线,构建秦巴山区盆谷地景观旅游观光带。利用其南部巴山山麓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千岩竞秀,河流网布,水天一色,苍翠欲滴的优美风景以及北部秦岭余脉山地平缓,谷深坡稳,溪水潺潺,水木清华,繁花似锦的绚丽景象打造旅游观光片区。
  4 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景观旅游观光带。依托武陵山区喀斯特奇特地貌,以武陵旅游金三角“长江三峡、张家界、梵净山的龙头“名胜文化为中心,构建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景观旅游观光带。串联武陵源、桃花源等“人间仙境,黄龙洞、九天洞、宝峰湖等洞湖风光以及天门山、茅岩河等山河景色,依托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宜昌三峡大坝人家风景区以及车溪民俗风景区等秀丽园区和神农溪、柴埠溪、小南海等淙淙细水景打造旅游观光片区,将武陵山区湖光山色、流水桃花、桂子飘香、花草争妍的世外桃源形象尽显其中,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游。
  (二)打造山区农事参与体验区
  山区要依托自身农事活动的差异性,集中分类突出打造四片区农事参与体验区格局。
  1 农事种植体验区。太行山区利用特色果品业优势,打造苹果、核桃、大枣等果品种植体验区,让游客体验果树嫁接移栽,获取山地果树种植知识。沂蒙山区利用蔬菜业优势,打造白菜、萝卜等各季节应季蔬菜种植体验区,让游客体验到口中食物的地间形态。秦巴山区利用中药材种植业优势,打造中药材种植体验区,让游客体验药材种植生产步骤以及了解其药用价值,乐学兼备。武陵山区利用中国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茶树种植采摘体验区,学习和体验茶树种植知识和乐趣。   农事养殖体验区。太行山区利用黑山羊优势良种,打造以黑山羊为主导的养殖体验片区,让游客与憨态可掬的黑山羊亲密接触,体验喂养黑山羊的农家生活乐趣。沂蒙山区利用火鸡特有养殖,打造以火鸡为主导的养殖体验片区,让游客亲身体验农家喂养火鸡的生活常态。秦巴山区利用优质秦巴鸡土鸡品种,打造以秦巴鸡为主导的养殖体验片区,让游客亲身感受秦巴鸡独有的形态,体验喂养的乐趣。武陵山区利用中华蜂养殖历史,打造以中华蜜蜂为主导的养殖体验区,让游客在当地感受到与蜜蜂亲密接触的独有感觉,品尝到蜂蜜诞生的初始甜蜜。
  3 特色农产品加工体验区。太行山区利用果品种植体验区,打造果品加工体验区,让游客从中体验果品的加工乐趣。沂蒙山区利用蔬菜种植体验区,打造蔬菜加工体验区,让游客从中体验蔬菜的加工制作乐趣。秦巴山区利用中药材种植体验区,打造中药材加工体验区,让游客充分体验拣、洗;切片;熏、煮等加工步骤,从中学习到药理文化。武陵山区利用茶树种植体验区和蜜蜂养殖体验区,打造茶叶加工体验区和中华蜂采蜜体验区,让游客体验到采集蜂蜜所独有的挑战性以及古法制茶的精致和文化魅力。
  4 农耕生产体验区。太行山区利用犁、耧、耘锄等旱地耕作工具,打造旱地农耕生产体验区。沂蒙山区利用筐、篓、篮、畚箕、囤等农副生产,打造以农副生产体验为主导的农事生产体验区。秦巴山区利用古梯田耕作,打造秦巴山区梯田耕作生产体验区。武陵山区利用特色工具木礧子,打造武陵特色推磨礧谷生产体验区。
  (三)打造山区特色美食体验区
  不同山区要根据其特色饮食文化,以差异化打造屬于本山区内独有的特色美食体验区。太行山区以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以及的河北驴肉火烧等面食为基础,打造乡村特色面食体验区。沂蒙山区以杂粮煎饼基础,打造乡村特色杂粮煎饼体验区。秦巴山区以米面皮子、粽子、糍粑、甜酒等米食为基础,打造乡村特色米食体验区。武陵山区以“土家油茶汤、苗族盐粘捞以及侗族酸肉等为基础,打造乡村少数民族风味餐饮体验区。
  (四)打造山区传统民宿体验区
  不同山区要根据其传统建筑差异性,以山区建筑文化为依托,打造其特色传统民宿体验区。太行山区依托窑洞和四合院建筑,打造“面食+窑洞和四合院民宿体验区。沂蒙山区依托石头房、茅草屋或青瓦房建筑,打造“杂粮煎饼+石头房、茅草屋或青瓦房民宿体验区。秦巴山区依托青木川民居,打造“米食+青木川民宿体验区。武陵山区依托转角楼、吊脚楼、鼓楼等楼式建筑,打造“少数民族风味餐饮+转角楼、吊脚楼、鼓楼民宿体验区。
  (五)打造山区民俗活动体验区
  不同山区要依据本地区历史文化差异,将其特色民俗活动加以精致化打造,构建特色山区民俗活动体验区。太行山区依托太行陶艺、虎头童鞋、剪纸、豆面植物染工艺,打造制陶、制鞋以及织染等民间手工娱乐体验区。沂蒙山区依托沂蒙煎饼、沂蒙泥哨、沂蒙山小调等沂蒙文化特色,打造集歌舞艺术和手工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娱乐体验区。秦巴山区依托川北薅草锣鼓、朝天山歌对唱、傩戏表演等展演项目,打造集传统歌舞和乐器表演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娱乐体验区。武陵山区依托桑植民歌、民间故事、梯玛歌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娱乐体验区。
  三、山区农旅融合发展策略
  山区农旅融合发展布局要有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作为支撑,不同山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差异化农旅融合发展策略。
  (一)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
  科学优化布局,全力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旅融合产品及旅游线路。把握本地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太行山区从旅游资源整合、品牌形象建设和塑造以及产品开发和延伸等方面进行顶层科学规划设计,推动太行山区域农旅产业深层次程度融合。沂蒙山区以沂蒙山水和沂蒙亲情为主线,充分利用资源和文脉优势,合理科学规划产品体系,拓展近域市场范围,积极开拓外部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建设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提升区域地位。秦巴山区以自身“人文地三脉为依托,利用其脉络中所涵盖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市场资源,科学布局和规划,深度印刻秦巴汉水的内在价值,着力构建系统化秦巴山区文化坐标体系,塑造其特色旅游板块。武陵山区以自然和人文、现代与传统、生态和文化三统一为目标,深刻把握生态整体性和项目布局紧凑性的科学原则,打造武陵山区“乡村+山水文化渗透融合结合体,展现武陵山区生态舒适、环境幽雅、自然惬意的休闲胜地形象。
  (二)挖掘优势特色,打造亮点品牌
  山区应不断进行创新,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在结合地理位置、消费理念和产业设计等基础上,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其进行融合,通过深度挖掘地区特色,利用其特色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推陈出新,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对打造出的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加快文化传播速度,塑造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
  太行山区整体打造“太行山传统古村落群品牌,“太行非遗系列文创品牌,还有以各大主题为重点的文旅精品项目品牌,如以“太行硝烟、胜利曙光为标志的红色革命文化主题、以“华夏龙脊、太行雄风为标志的壮丽自然山水主题和以“五千年文明、八百里太行为标志的历史文化传承主题等。沂蒙山区打造“红色沂蒙旅游品牌,“沂蒙人家乡村逍遥游品牌。秦巴山区打造集休闲度假游、康体养生游、历史文化游等多种风格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自然+旅游的旅游品牌。武陵山区突出打造苗族银饰文化节、从文文化节、“四月八民族艺术节等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类主题品牌,以及塑造武陵山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世家大奖赛以及南方长城中韩围棋赛等少数民族特色赛事品牌。
  (三)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引导
  山区应当有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和管理机制,要最大限度利用国家财政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资金整合发展的融资网络。并以科学手段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项目,保证山区发展效益最大最优,也能避免因资金使用不当,导致资金断层,滞后山区发展进程。在其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引领和指导,为山区实现农旅产业融合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太行山区要以“太行山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专项基金支持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旅产业,从融资渠道和引导资金两方面扩大自身优势,将政府出资作为引导基金用于“一路三带太行山项目基金中。作为著名革命老区的沂蒙山区,要充分利用其特殊产业优惠发展政策,从多方招商引进资金,努力拓宽其产业资金来源。秦巴山区要着力从政府、旅游、部门、社会四方面抓起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发展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方面优势,使秦巴山区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武陵山区要充分利用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山区政府部门紧紧抓住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国家少数民族财政专项支持,维护并弘扬武陵山区独有的特色民族文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
  基础设施作为山区发展农旅产业支撑条件极其关键。山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交通网络的贯穿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因此必须完善更新公路、水路以及机场的现代化运行标准和交通线路的通畅度和覆盖面。与此同时,山区也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以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进一步增强对游客吸引力,为山区农旅融合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补充条件。
  太行山区依托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来加快旅游集散地、公共服务体系、农村风景公路建设,并且增加观光火车、玻璃栈道、观光电梯等各类观光设施,通过完善旅游体系和多种旅游接待服务,提高旅游品质,增强旅游者流动性,扩大景区辐射范围。沂蒙山区依托临沂这一重要枢纽城市,其间铁路纵横交错,更有长深、青兰、京沪、日东四大高速公路作为支撑,应充分应用现有交通设施,来增强和改善道路交通的平稳性和指向性,提升游客集中度和流动性,为加强沂蒙山区旅游配套产业设施建设和引进资金建设主题餐厅、民宿等奠定基础。由于秦巴山区设施建设与各层次住宅区相连接,因此应以干线交通为重点,采取增设护栏、增设会展区、沿路景观整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进而保证秦巴山区S07主要道路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完善“溢河—上溢公路建设,加强省道与旅游景区和乡镇之间联系。武陵山区要依靠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如“中部崛起、“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优势,建设公路干线干道,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区域通达性和游客循环效率,也可使区域交通更加便利。同时也要注重景区内餐饮、住宿、微道等服务设施建设,适当延长游客可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萌,王怡 陕南秦巴山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战略[J].江苏农业科学,00,48(0).
  []邢慧斌,朱安琪 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0,45(01).
  [3]常建霞,李君轶,李振亭,吴冰 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48(01).
  [4]雷潇涵,相龙慧,陈成忠,赵玉泽,韩笑,崔若辰 基于GIS的沂蒙山区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和政策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00,3(05).
  [5]杨歌谣 基于旅游六要素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019(17).
  [6]冯林雪 三峡库区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探析——以云阳县为例[J].农家参谋,019().
  [7]林罕 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山区旅游农业的发展路径与政策保障[J].农业经济,019(07).
  [8]张伟,金秉福,陈扬,王孟瑶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评估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019,35(04).
  [9]李金珂 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空间差异及演变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19
  [10]宋艳伶,刘玉倩,张景瑜,赵蕊,吴健男 基于经验借鉴的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019(35).
  [11]张柔柔,罗文春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秦巴山区乡村建设的探索[J].中国发展,019,19(05).
  [1]娄琳娜 川东土家族音乐文化与秦巴山区旅游经济共同发展战略研究[J].智库时代,019(3).
  [13]马治 湖北武陵山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017
  [14]吴清,李细归,吴黎,陈刚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开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017,40(0).
  [15]代岑颖 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016,19(18).
  [16]谢宇光,王月卉,刘鹏,王会京 太行山区乡村生态景观营造对策——以邢台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016(1).
  [17]代岑颖 基于SWO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016(6).
  [18]謝宇光,李竞,王会京 基于SWO分析的太行山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思路——以邢台县为例[J].智能城市,016,0(06).
  [19]郭慧 沂蒙山区乡村旅游产品策划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014
  [0]陈磊 生态脆弱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沂蒙山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010,6(05).
  〔王文磊、李茜(通讯作者),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2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