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川省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从三个维度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四川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不同维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金融知识都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程度。目前存在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缺乏、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不足、农民投资意识淡薄等问题。建议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活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地区 发展现状
  一、引言
  数字普惠金融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被列入会议的重要议题,在该会议上正式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并且经过大会决定通过了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高级原则,成为全球各国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及减贫发展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形成的新业态,使得农村地区经济明显增长,它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具有深远意义。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对促进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农村金融,有着缓解贫困矛盾冲突、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西南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農村贫困是自发展以来的重要问题,G20杭州峰会上研讨的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对研究四川省农村贫困问题和经济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在2016年发布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一文,得知四川省在2015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21548,与2011年相比,涨幅近537倍,但与全国内地31个省级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比较,四川省的排名并不靠前,其农村地区的金融业亟待发展创新。
  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增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促进贫困减缓(Munyegera和Matsumoto,2015)。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贫困减缓(Schmied和Marr,2016),而数字金融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金融可获得性。以手机银行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极大地降低了使用者的金融交易成本(Shiller,2013)。国内学者的诸多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本地区及其关联地区的贫困减缓(钱鹏岁和孙姝,2019)。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明显(吕雁琴和赵斌,2019)。
  因传统普惠金融基于自身成本和趋利性不能有效满足农民地区的金融需求,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技术突破了传统普惠金融的时空限制,降低了运营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缓解了金融排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减缓城乡贫困差距提供了工具。据此,本文将对四川省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减少农村地区贫困现象,为四川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四川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一)数据背景
  本文通过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选取了四川部分代表地区(广安、攀枝花、德阳、成都、南充、绵阳等)随机发放问卷。本次问卷发放时间为2020年1月15日起至3月31日,累计回收得到654份有效问卷,满足调研样本需要。
  (二)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54份,其中女性占比5119%,男性占比4881%,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其中,18岁至40岁的中青年 占到7353%,40岁至65岁中老年占比为2049%,中年人群是调研的主体人群,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294%,大致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趋同。从学历分布上来看,小学到初中、高中,中专及本科以上四种人群分别占到3059%、3059%、2882%和10%。其中农村农户居民人数在此次调查中所占比重较大,占总人数的636%,其次是外出务工者,占到总人数的234%。综上,样本人群基本包含了四川农村地区的不同性别、各段年龄、各种学历和不同职业的人群,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正性和随机性。
  为了能从更深层次分析出关于数字金融对目标地区的影响,我们大致可以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分析。数字金融指数为国内创新型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国内现阶段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现状,构建完整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体系,加强普惠金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不同维度了解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识别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以制定相应政策,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数字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1覆盖广度。覆盖广度主要是根据拥有的第三方支付账号数量以及第三方支付账号绑定银行卡数量进行详细地评估和分析。在调查报告分析里,10%的人群没有第三方支付账号,拥有一个第三方支付账号的人群占比1235%,拥有两个第三方支付账号人群占比约为553%,占比相对较大,而拥有三个及以上的第三方支付账号的人群占比达到223%(不到100%)。在绑定的银行卡中,3%的人未绑定银行卡,占比3429%的人群拥有并只绑定一张银行卡,4714%的人群大约绑定两张银行卡,仅1571%(超过100%)的人群拥有绑定三张及以上的银行卡。在普惠金融覆盖率中拥有第三方支付账号数量和银行卡数量具有一定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推进,以及便捷式和低成本的特点,促使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地区本身不发达的金融体系注入了活力。
  2使用深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是根据实际使用互[HJ1.9mm]联网金融服务的情况来衡量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它的一级维度主要包含支付业务,具体指标包含人均支付金额、人均支付频数、高频度(年活跃50次及以上)活跃用户数。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数字支付的快捷性和安全性是人们习惯去使用它的主要条件之一,其中4353%的人群偏好使用数字支付,且支付方式多以微信、支付宝支付为主;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渠道,8176%的人群更偏好使用数字金融服务,其行为习惯影响1824%的人群偏好使用传统金融业务渠道。关于信贷业务方面,我们在调查中只针对个人用户(不包含中小微经营者)的人均贷款频数、贷款金额等;其中我们调查发现成年用户有8941%未在互联网金融类企业或公司团体有过借贷关系,有借贷关系的人群贷款用途多用于消费或临时应急。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受不正规网贷公司影响,人们对网上小微贷存在一定的歧视和怀疑,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规范小微贷网商,贯彻落实网贷惠农和网贷利民的政策。一级维度保险业务,具体相关指标包含人均保险笔数、人均保险金额,移动支付用户中被保险用户数。而一级维度投资业务中,具体指标包含移动支付用户中互联网理财人数,人均投资笔数,人均投资金额。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印象更多局限于数字支付,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多方位、多角度向人们传递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具体数据见表1:   3数字服务支持。我们参考《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数字服务支持,用户使用金融服务时通常会偏重考虑到两个因素:首先是便利性;其次是成本。当然我们这次调研也是从移动支付金额和移动支付笔数以及个人的平均贷款利率三个因素来量化指标。调研结果显示,移动支付金额500元以下占比8353%,移动支付笔数在三次及以上的占比4353%;这些数据都极大地体现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低成本和低门槛优势。同时个人平均贷款利率在5%以内的占比5556%,对当前的农村地区农民来说,这个数字是极其有利的,说明大多数农民的贷款成本得到了极大地降低。具体数据见表2:
  (三)四川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状况
  1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地区的差异影响。基于调研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使用深度方面相对于其他维度的影响最小,覆盖广度次之,数字服务支持程度地影响最大。数字服务支持程度覆盖了四川大多数农村地区,但还是存在少数地区的缺失。其次数字服务支持的覆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覆盖广度,使绝大多数农民的金融意识渐渐觉醒。但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一部分的村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和运用程度较低。在覆盖广度上仅10%的人群没有第三方支付账号,223%的人群拥有三个及以上的第三方支付账号。同时使用深度上仅1059%的人群在互联网上发生过借贷关系,贷款三次及以上占2778%。这些贷款大部分是消费类的贷款,例如:住房装修贷款、子女上学贷款、买房贷款等,而经营类贷款极少。
  2经济发展水平地提高,促进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在绝大程度上,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也会相应提升,例如成都农村地区,绵阳部分农村地区等。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存在一部分地区出现相反的现象,即有少部分的资源性地区,虽然人均收入和发展水平在平级类地区中相对较高,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对较低,例如攀枝花农村地区。
  3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和素养的提升,极大地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地区7652%的中年群体仅小学及初中文凭,极少使用数字终端设备,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落后的情况,这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农村居民使用数字设备的意愿。近些年来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不断返乡,使得周围群体对数字金融理解不断加深,同时伴随着农村数字电子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城乡文化差距逐渐缩小、消费习惯日益趋同,新时代的农村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有益的变化均会影响农村居民对数字电子设备的使用意愿,逐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三、四川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四川省致力于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一些金融帮助。综合以上对四川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分析得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现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缺乏、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不足、农民投资意识淡薄等。对此,本文总结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 大力推进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范围
  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大幅度高效率提升鄉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快四川各地级州、市农村宽带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持续发展,推动旧移动通讯设备升级改造。帮助农民融入网上生活,习惯于网上消费,如网上支付、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等的良好数字化乡村基础设施,是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的前提。强化乡镇公共服务作用,鼓励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终端及综合平台,完善服务供给,使其讯息更为准确真实。推动基础生活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改革,用科技打造金融服务平台,走进乡村生活,促进乡村数字化转型,使金融更加具有普惠性。构建农村智慧网,打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市场,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化,让数字乡村因普惠金融而变得更加美好。
  (二)加强金融监管,提升农民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意识
  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导致人们对数字金融存在质疑。为适应数字金融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解决现行体制内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空白监管等问题,应当对其监管部门的结构做有关调整,强化监管能力,遏制监管套利。开展防电信诈骗、非法集资、“套路贷”等金融安全意识培训,重点针对中老年群众等农村弱势群体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并且增加数字普惠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防范意识。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着重关注对农村数字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创新各种教育培训模式,对农民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引进各个地方的优秀人才和金融培训机构等使农村居民能够在较短时期内了解数字金融知识,开发潜能,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意识,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加强金融知识宣传,促进多方共同合作
  丰富的金融知识储备和有效利用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助力,但是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缺失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发展的短板和漏洞。为有效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在地方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政府、征信机构和农村居民三个主体应加强合作,从多方展开交流,相互促进,互利互惠,共谋发展。政府增加有关数据的开放程度,建立更加便捷的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征信机构大力增设服务网点,提供有关金融知识的讲授视频,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可以增加贫困地区数字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促进农村居民积极接受相关金融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此外,相关服务网点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惠普金融宣传力度,可在营业区内增加有关宣传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和利好的视频,并不定时发布一些关于金融安全的技巧知识,以便村民可以掌握最新的金融动态。同时还可借助报纸新闻、电视节目等媒介,来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龙云飞,王丹,李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精准扶贫研究——以四川省21市州为样本[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6):123-128   [2]庞艳宾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20(01):98-99
  [3]龙云飞,李晶普惠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31省市2015年截面数据视角[J].西南金融,2017(10):22-28
  [4]吕雁琴,赵斌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J].金融与经济,2019(12):76-81
  [5]龙云飞,王丹普惠金融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0):82-85
  [6]龙云飞,杨慧,朱艳基于PCA-DEA-Moran指数的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评价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03):54-63
  [7]余文建,焦瑾璞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J].清华金融评论,2016(12).
  [8]马聪,彭丹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基本情况与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7).
  [9]黄益平谈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J].金融经济,2017(15).
  [10]卫晓锋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6).
  [11]宋珏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探索中前行[N].金融观察,2017,10-12(10).
  [12]周海霞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及风险监管[J].2019(12).
  [13]中國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应用[J].2019(11).
  [14]王姣,周颖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共享价值提升与研究[J].农业经济,2017:106-107
  [15]丁建臣,赵丹丹“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8(05):107-113
  [16]龙云飞,王丹,李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精准扶贫研究——以四川省21市州为样本[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6):123-128
  〔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调研”(编号:S201911360070);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重点项目“普惠金融促进四川省农村减贫对策研究”(编号:18SA0106);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山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四川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编号:SDJJ1704);攀枝花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四川普惠金融发展与精准扶贫:机制、困境及对策”(编号:2019SZD001)阶段性成果〕
  (杨鑫、吴磊、曹顺顺、何金蓉、李欣,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20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