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宏观调控要有新作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宏观调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要有新作为,聚力攻克主要矛盾,在提高政策效率上狠下功夫,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保促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要辩证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和国内巨大的中长期发展潜力,对于当前困难不掉以轻心,对于中长期发展向好要充满信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宏观调控新作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双胜利。
  抓主要矛盾是新作为的关键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机理的复杂性,致使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协同更加困难,总量性和结构性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国内外不利因素碰撞共振更加明显。因此,宏观调控要有新作为,必须精准抓住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分类实策,对症下药,适度加力,直击问题要害,以有效避免疫情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
   一、加力抓好逆周期调节扩内需
   内需稳是经济基本盘稳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必要条件。2020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创出了1992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如果不以更大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疫情带来的短期经济冲击很可能演化为中长期系统性经济风险。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打出一套有力度的扩大国内需求政策组合拳,统筹运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阶段性提高赤字率,加快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减税降费规模,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助力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防止出现经济持续衰退局面。
   二、加力抓好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减少,直接降低了居民收入水平,间接损害了消费需求可持续回升的基础。疫情严重影响到部分市场主体生存是导致就业市场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必须先保住上亿市场主体。这就要求宏观调控出台一揽子企业有获得感的纾困举措,加大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差异化金融支持,优先确保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场主体享受政策扶持,避免因疫情冲击而出现大面积企业破产潮,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三、加力抓好新动能培育增后劲
   新动能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正值我国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再叠加美国针对我国科技打压力度有增无减,给培育增长新动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宏观调控须把短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中长期培育发展动力结合起来,聚力推进创新刺激,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注重激发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需求,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优先方向,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好提高抗外部风险免疫力和未来经济内在增长力。
   四、加力抓好大区域战略挖潜力
   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关键之举。在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和国际贸易投资萎缩的情况下,构建内需循环相互促进的区域新发展格局显得尤为紧迫。宏观调控要重点做优做强“三区两江(河)一圈”,即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创新发展动力源,把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引领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培育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加快提升区域间基础设施密度、网络化程度和市场一体化深度,贯通东南沿海经济带,隆起重点区域板块毗邻区,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畅通国际国内大循环,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推动优势互补中挖掘出更多内需潜力。
   五、加力抓好脱贫攻坚战保小康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同过去相比,当前我国贫困人口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宏观调控要迎难而上,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统筹整合资源聚焦发力,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支持力度,确保用于脱贫攻坚战的中央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规模只增不减,确保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优先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制约。把精准脱贫与提高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结合起来,注重运用产业扶贫手段,构建不可逆的脱贫长效机制。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提高政策效率是新作为的前提保障
   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效率是有效解决应对疫情冲击与财政收支紧张、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之间矛盾的根本途径。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宏观调控要统筹推进指标监测、调控方式、调控工具和评估机制等多方面探索创新,精打细算,确保把政策资源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争取用更低的政策成本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一、统筹做好疫情和经济形势双监测
   经济形势研判精准是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前提,新冠肺炎传播范围和持续时间又是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最大变量,这就要求同时做好经济形势跟踪和疫情监测工作。尽快探索在对经济增长、消费、投资、进出口、工業生产、就业和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常规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融通平台对企业复工率、到岗率和开工率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统筹利用电煤日度消耗、交通拥堵指数和人员迁徙指数等高频数据,构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切实提高经济预测和问题诊断能力。加强对健康宝、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数据监测分析,为推进分区分级精准调控提供科学支撑。
   二、科学稳健把握好逆周期调节的度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严重冲击,毫无疑问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与传统型危机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既冲击总需求也冲击总供给,致使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供给能力出现结构性压制。因此,宏观调控要根据企业复工复产进度,适时调整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增强供需协同性,确保在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国民经济。同时,宏观调控也要瞻前顾后,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考虑全球疫情可能带来的超出预期变化,合理配置政策资源,避免短期内打光所有政策子弹,为守住经济基本盘留足余地和后手。
   三、持续创新和完善抗疫调控政策工具
   着眼于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我国宏观调控不拘泥于常规性的经济政策框架限制,相继创新和完善一系列抗疫调控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发行了抗疫特别国债,列支疫情防控专项补助,强化阶段性减税降费,加大金融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兜底采购收储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货币政策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这些政策为降低前期疫情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抗疫阶段性新变化,宏观调控要加快建立特殊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势,切实提高新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四、谋划健全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评估机制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没有宏观调控应对类似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经验可供借鉴,加上我国是最先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这极大增加了搞好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探索建立应对疫情冲击的重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和调整评估机制势在必行。要统筹利用好疫情发生以来的经济数据和现实案例,深度研究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内在规律,以为决策评估提供科学理论支撑。要以“精准筹资、精准项目、精准施策”为导向,完善宏观调控决策机制,增强重大政策的调查研究、综合论证、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尽可能提高政策资源的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21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