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克苏地区非遗旅游AR技术传播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本文就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ICH)传播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述利用“AR”技术改变阿克苏地区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传统格局。对AR技术运用到ICH传播领域进行可行性分析,考察和预测ICH传播的全新样式,建设完善“多元化”传播平台,为ICH传播打开一个全新格局,最终实现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实现ICH社会化整体保护与共享。
   关键词:AR;非物质文化遗产(ICH);传播
   本文为国家文化科技支撑项目:“环塔里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及应用”(课题编号:2013BAH27F04);通讯作者:喻晓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7月14日
   近年来,数字化保存利用、三维立体博物馆的创设一直都在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之内,AR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将会为阿克苏地区非遗传播带来新的思路。
   一、把AR技术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悠久的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发展,它也要以一种新的展现方式吸引当代人的关注,运用AR技术使其融入到现代文化体系中。现在很多地方的文化馆和博物馆的里的珍贵文物已制作出AR智能名片,用手机扫描该文物的二维码,你就能了解此文物的出处、特点及该文物藏品的三维立体仿真模型,里面有声音、文字和特效的呈现,灵动展现馆藏文物,同时可以让观众不分时间地点随时欣赏文物,向同伴朋友展示及宣传,大家都可以毫无界限地观察、揣摩与研究文物,更加大众化,非遗来自于生活,发展于生活,让非遗的文化底蕴得以传播。
   二、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播现状及问题
   (一)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度较低。近几年,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网络媒体被大众广泛认同,新疆阿克苏地区也着手筹建并建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网站和APP移动端,从目前调查结果来看,无论网站还是APP订阅号都存在推广不够导致用户关注度不够、传播力度低的问题。首先,网站传播平台影响力不足,登录入口不规范,公众号很难被大众所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依附与其他大的网站,通常都是其中一个子栏目,不方便用户査看及寻找,访问量不高。如阿克苏非遗传承挂在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网站下,搜索引擎难以捕捉。其次,阿克苏地区各地市县没有专门的非遗宣传网站,即使有也存在模仿其他地方的特点,缺乏本地非遗旅游特色,形式呆板、板块单一,传播内容没有看点,难以吸引用户和保留用户。从目前阿克苏地区非遗网络传播调査情况来看,阿克苏地区博物馆中的古今阿克苏,其中包括文物古迹、风土民俗和非遗传承,时间才更新到2012年7月,至今没有看到新的更新内容,滞后的传播手段对新疆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没有起到作用。
   (二)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1、数字化存储力度不足。从各方面资料显示,阿克苏地区目前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停留在文字的描述、文本的保存、照片的记录阶段。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品的精细操作没有仿真视频的演示,只是单调的文字描述很难继承精髓。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拜城县的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由于市场萎缩,再不进行数字化保护就要面临手艺无人继承的状态。数字化AR技术的出现为抢救濒临失传的阿克苏地区非遗物产提供了影像存储,这种新颖的保存方式诸如数字化拍摄、数字库的建立及储存、3D打印、图片与文字扫描,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更加便捷及可靠的技术支持。但因为这种数字化技术拍摄存储空间大,需要很多的专业技术人士,物资供应也是必不可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能部门困难重重。
   2、传播处于缓慢状态。从阿克苏地区非遗现在的传播数据分析来看,正在逐步使用数字储存技术,这个工作是巨大并且繁琐的。从目前观众对网络线上的热衷,导致各地县文化馆对数字化非遗保护已相当重视,已经把文物数字化保存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经过各地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一定会有更多更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AR数字化拍摄储存。换言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是更好地传承,做好线上线下传播工作,使非遗在人们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才是最好的传承。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传播平台不广无法普及,已完成的现有数字文件不能快速传送到平台网站,导致信息滞后。由于新疆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庞大的拍摄数字化文件需要后台巨大的空间支持,这些现实困难因素束缚了阿克苏地区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进展,导致即使辛苦完成的非遗数字化文件也只能存在冰冷的硬盘中,躺在文件柜里,无法让普通民众接触,这是传播大忌,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后世起到阻碍作用。
   三、AR技术缔造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格局
   要想使博物馆及民间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及保护,使其世代流传并发扬光大,并散发出内在的人文历史价值,我们就要在现代趋向使用智能化的今天,善于利用AR 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上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扩大传播方式。
   (一)“浸入”式展示,增加趣味点。“身临其境”是VR这种新型技术最突出的特点,人们可以戴上VR设备,通过VR眼镜可以很真实的身处虚拟场景,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的思维意识进入一种真实的带入感,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把这种技术用在非遗保护上意义重大,VR技术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过程中的虚拟场景呈现,让体验者深入了解遗产文物的艺术魅力,也增加了人们探究古物的兴趣。如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维吾尔族恰皮塔薄皮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通过馕坑烘烤使其水分蒸发,酥脆可口可以长久露天储存,特别适易于新疆的干燥氣候,便于随身携带。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建设,以往家家都有的馕坑已不复存在,年轻人也不再学习这种传统的制馕方式,商品经济的社会,使各色馕随处可以买到,这种商业化的进程更加冲击了打馕这种非物质文化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利用AR技术开展还原展示性视频,把制馕的制作过程精细的展示出来,制成AR卡片,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这种新式体验会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让他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把这种AR技术用在年轻人不感兴趣的非遗旅游中,既增加了游客的兴趣点,又可让这种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之中,这种表现形式定会比传统的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更会受游客的欢迎。    (二)多角度呈现精细复杂工艺。由于AR技术对于非遗保存的介入,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由于其特有的优势比传统的相比保存更加全面。通过360度全死角视频录制,真实记录了这些精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过程的真实场景,能够更真实、更具体地摄录保存这些手工艺品创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阿克苏地区传统技艺刀郎卡龙琴制作技艺是属于的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大部分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边沿、叶尔羌河下游的维吾尔族民间。卡龙琴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构成各类图案,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但高技能的木工手工技能,雕刻手法在传统保存中只停留于表面的流程记录,很难真正让观者了解到创造者的创作细节,这特别不利于非遗的保存。AR技术的实施,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立体逼真的龙琴制作不仅提供更加详实的记录,同时也为学习制作卡龙琴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教材。
   (三)从观赏到参与的全面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播归根到底是要达到文化产业良性运营,有市场才能焕发出非遗文物蓬勃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播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困境就是缺乏年轻人的关注,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灌注,传统的手工技能就失去了滋养的土壤,也就无法继承传播出去。
   通过AR技术来体验维吾尔族魔术表演,身临其境地观赏感受刀郎麦西来普艺术;通过VR技术如同玩网络游戏一样走遍全疆各地浏览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用手机拍摄虚拟试穿维吾尔族传统服饰、观赏制作柯尔克孜绣花布单等传统手工艺、用原始的原料工具创作美术作品,引起年轻人注意后,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高新“AR”技术让年轻人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发现原本自认为“陈旧”、“古老”的非物质文化有着他们意想不到的独特魅力,那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体力量就不远了。
   四、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AR技术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宣传到接受再到运用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从学界发声到行业普及运用,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新技术的运用势必会对传统的非遗存储带来巨大挑战,民众潜意识的先入为主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如何让游客认同新技术,并且在认同接受的同时宣传出去,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值得肯定的是数字化AR技术的应用一定会成为人们以后熟悉的观赏方式,一定会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使非遗传承保存的更好。
   (二)技术推广和使用费用是最大的障碍。AR技术作为一种让观众视觉体验的全新展现方式,从视频的釆集、编辑制作到播发,其录制、制作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设备的调试,专业人士的需求,在资金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对于身处新疆边陲的阿克苏地区来说是困难的。而且阿克苏地区有大批需要抢救记录的非遗项目,情况复杂,有些非遗传承人住在偏远的山村,录制困难,仅靠文化厅的专项资金难以完成录摄工作。
   (三)技术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AR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它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叠加在一起,已成为改变世界的下一个科技转折点。但AR技术需要平台大数据的支撑,目前平台数据尚不健全,内容不丰富,核心技术还不完备。AR技术是一项对大数据依赖性很强的技术,需要云计算平台的支持,需要创设虚拟场景,没有强大的数据作为后盾,会出现信息缺失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AR技术用在阿克苏非遗旅游的传播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五、结语
   AR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台,只有将阿克苏地区ICH传播出去,才能让人们所熟知,才能达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AR技术的运用将会从技术上吸引更多受众人群,政府部门需完善非遗网站,开拓社交媒体公众平台和APP移动终端,形成“多元化”全方位传播格局,重点吸引年轻的主流消费群体,因为他们才是非遗传承的主力军,让年轻的消费群体直观了解阿克苏地区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品质。尽管从目前推广情况来看,困难重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AR技术定会为阿克苏非遗传承创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參考文献:
  [1]王艺.实时交互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应用技术研究[J].电脑迷,2018(10).
  [2]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人文地理学,2009(1).
  [3]高雅.互联网思维下媒介营销的三种传播形态[D].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12.1.
  [4]周箐葆.丝绸之路上的卡龙(中)[J].乐器,2013.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48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