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玲

   摘 要: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劳动价值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劳动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契机。要保证理论的生机,就必须使理论与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阐述了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物化劳动;第三产业劳动;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19-02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曾在中国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但近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在内部矛盾激化和外部挑战与竞争的压力下,对其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财产结构、阶级阶层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在此过程中,有人认为,劳动价值论本来就是不成立的,还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已经过时了。笔者认为不能这样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确实不能说尽善尽美,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完善,但不应从总体上否定它。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一、物化劳动是否创造商品价值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用劳动的一对范畴。笔者认为,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物化劳动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是保存在一个产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状态的劳动,它为活劳动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但不创造新价值,因为:
   1.价值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活劳动是人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创造价值的活的源泉。在当代 ,不论是劳动领域的拓展、劳动形态的变化,还是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都没有改变这一实质。价值实体中除了活劳动的凝结外,仍然不包含其他任何物质的因素。
   2.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尽管具体劳动是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的性能也各不相同,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共同的东西,即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这是决定商品相互交换比例的基础。没有这个东西作为交换的基础,不同的东西在量上将无法比较,因为交换过程也就难以进行。
   3.价值本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才彼此之间必须为交换而进行生产,这就形成借助商品而进行的劳动交换关系。价值中所体现的这种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只能由人来创造而不能由物来创造。此外,如果说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无法说明物化劳动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因为物化劳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形式很不相同,它们所起的作用、耗费的方式千差万别,在它们之间不可能建立对价值创造的统一标准。因而对于不同种类的物化劳动各自究竟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确定的问题。
   4.如果物化劳动也能创造价值,必然得出一次劳动能够重复多次创造价值的结论,即劳动者的活劳动先在上一次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创造价值,然后,再作为物化劳动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样的结论显然难以让人接受。最后,在现代经济中,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不断下降,物化劳动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物化劳动始终离不开活劳动的推动,即使是所谓的无人车间,也需要一定的活劳动来启动机器和维护机器。因此,物化劳动转移价值的本质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从逻辑上说仍然能够成立。要否定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或要论证物化劳动也能创造新价值,除非有一种丝毫不耗费活劳动而又有价值的生产过程,而这种生产过程至今没有出现。
   二、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生产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只是参与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少数人生产剩余价值,而是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民更大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满足需要必须依靠丰富的商品。因此,凡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应该算作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过去曾认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是商品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商品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不是商品生产劳动,因而不创造价值。但现在由于产业升级,扩展了劳动领域,大量的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即主要是流通、服务领域。因此,如何科学地说明第三产业领域的劳动是不是商品生产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这是研究当代劳动新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笔者认为,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因为:
   1.尽管第三产业主要是非物质生产劳动,但都属于商品生产劳动范围。马克思本人在谈到商品生产劳动时曾说过,商品从首要生产者一直到消费者以前的一切行为,都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商品从生产过程开始,一直到价值实现之前的各个环节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2.第三产业的劳动同样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耗费,他们的劳动也同样要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3.第三产业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多数是非物质性的或无形的,其抽象劳动的凝结有多种情况。其中,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耗费的劳动,主要凝结在原来的使用价值上;而服务领域中耗费的劳动,则多数凝结在服务对象上。不论生产劳动的成果采取何种形式都不会改变这类劳动具有商品生产劳动的属性。
   三、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积累明显加快,重大变革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商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科学技术并不能认为是价值的源泉,活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为:
   1.科学技术的功能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在于创造价值。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始终存在于生产过程中。人们运用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然,说科学技术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否认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是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前提,而且也是创造出更多价值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日益丰富的使用价值。同样,没有科学技术的运用,也不可能创造出日益增多的价值。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这种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
   2.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地起着自乘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运用直接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把握这一关系是理解的全部枢纽。科学技术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具有的巨大作用,是通过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起着自乘的作用,它可以等于多倍的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正是通过科学技术这一要素融进其他生产要素来实现的,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会带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活劳动的劳动能够得到自乘,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直接创造作用价值和价值的是人类高效率的活劳动,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并不矛盾,因为劳动本来就包含了科学劳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也不可能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否定。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世界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并没有过时。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这一理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及据此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正确的。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原创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更在于它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麻艳香.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
  [2] 赵子军.要辩证地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经济纵横,2011,(5).
  [3] 佟亚辉.对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1,(6).
  [4] 郑启兵.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江汉论坛,2011,(8).
  [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7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