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月苓

现代化、生态型农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具体的事物,也是农业从古至今的重大变化。观察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要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就要在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丰富生产要素,大力引进机械设备、电气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自然生态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情况,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农村环境,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给生态农業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依托青山绿水这一发展理念,努力构建集生态、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经济发展体系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何为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何为生态农业。这个概念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基于经济学的原理,对农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继承传统农业的有点,并结合现代科技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农业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实现农业回归自然的根本目标,也是达到高产、高质、高效三大目标的新型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便是在这个概念进行的延伸,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力,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前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使用自然资源,在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状态下,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无害,占据主要市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协调性。新型农业种植模式讲究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且要与环境的变化相协调。2.适宜性。这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都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资源条件等综合考虑,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便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3.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要以生态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讲究长期效益,这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势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形势各不相同,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赖自身条件的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体系,充分挖掘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注重地区特色的发挥。现代农业要想成功转型,就要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更新种植、加工、贸易等技术措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建设花卉生产基地、采摘农业等,这些都以来了地方的自然资源,并成功转型形成地方特色,充分凸显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而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环境的支持。因为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提供了必需的土地、水、大气等资源。生态环境中的每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对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带来影响。如果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必然会降低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

主体资源破坏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体包括土壤、水、大气、森林、生物、沼泽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吹响了城市建设的号角,不少地区大兴土木,迅速开展了城市扩建行动,农村土地则被作为主要的征收资源,致使农村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适宜种植土地不断被破坏,城乡建设的差距被逐渐拉大。与此同时,由于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消耗,盲目扩张等行为,极大地减少了有效森林面积,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最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区域,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的1/4,特别是像北方这类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稀缺,致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生态环境污染

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广泛提升,针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党中央也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改进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但取得的效果却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农村长期以来的生产习惯和环保意识较为落后,并且与城市相比,农村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导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无法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的堆积给当地的农用田地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电子垃圾,在进入土壤之后会严重破坏土壤自身的酸碱平衡和营养结构,导致土壤状况持续下降,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部分不可降解的垃圾还会进入到水体中,由于农村缺乏净水技术,导致可饮用水、农业灌溉水受到污染,给农民的安全健康埋下了隐患,也给牲畜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工业三废污染

工业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大部分工业生产企业都建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了控制污染物处理成本,部分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国家提出了节能减耗、绿色环保的理念,对工业生产企业也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但由于企业逐渐向着农村转移,很容易出现监管遗漏的问题。企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一旦与土壤、水体接触,必然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有毒物质的残留,危害的人体健康安全。另外则是农业生产活动过度使用化学药物,造成土壤和水体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掌握生态环保的种植理念。

政府带动,完善立法

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政府效能的发挥。一是要以“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作为总体目标,结合农村环境治理新政策,着力解决法律制度中尚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用于指导绿色产业种植与生产技术的制度,抓住政策契机,完善顶层设计。各部门要积极履行好职责,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国家法律的宏观调控下,结合当地的生产种植习惯与产业发展实际,确保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二是完善环保投入机制,解决环境治理的后顾之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资金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要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就要保证足够的活动经费。政府要广开渠道,建立专门的融资平台,通过整合各种涉农项目,依据政策优势,建设示范村。集中力量办大事,首先打造亮点工程。主动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行动中。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激活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为农村环境的治理提供内驱力,确保环境治理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构建生态环保长效联动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各地区要将环境破坏行为进行层次划分,根据层次程度的不同进行针对性执法。对于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执法联动机制,通过公安、司法等机关的协同,并带动公众的积极参与。

完善理念,发展产业

当前要格外重视经济与生态发展出现的矛盾,不能片面追求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免为后期的环境整治带来较大难度。一是推动产业升级,这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而产业升级的最大支撑便是科技,要加快生产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有效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要以土地确权和流转制度作为契机,找准切入点,依据实际情况完成适宜规模的土地流转目标。借助优惠政策引领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散户,建立农村合作社,组织扩大联合生产模式,全面推进机械化设备,统一播种、耕种、施肥、灌溉、收割和加工,以产业规模化获得效益的最大化。这样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小散户落后的种植理念,避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二是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节能经济、环保经济、生态经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对产业园进行规范管理,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引进生物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措施,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指导,转变粗放型农业种植模式,节约自然资源,采取无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改善农村低产能、高污染的生产现状,以此来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创新手段,营造氛围

充分發挥科技成果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技术链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科技治理的良好局面。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农业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建立多样化的新型产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以新能源、清洁能源为生产资源的农业产业。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土壤、地下、河流等地布设监控点位,定期进行检测报告,对于环境治理良好的区域可给以适当的补偿,增强群众的积极性。加大舆论宣传,提升信息公开力度。对于屡查屡犯的工业企业,要提高媒体曝光度,加强舆情检测,提升信息的权威性,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农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便是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作为农业种植大国,农业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要求各地政府认真做好决策部署,特别是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要落到实处,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农村经济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提高农民的生产种植效益,为实现农民增收而做出贡献。

(汶上县杨店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 赵金中.数字经济视角下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 2020(11).

[2] 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 2020(11).

[3] 黄妥.关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06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