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下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东妮
摘要:民族互嵌社区作为民族地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其治理能力成为实现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本文基于回汉杂居B小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成功实践,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构建了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关键词:民族互嵌;社会资本;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05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彼此关联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社会异质性增大。在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民族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老百姓间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不同常有摩擦,涉及民族自治地区人民生活“最后一公里”的改造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社区治理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治理时的难度相较发达地区大幅度增加,社区治理由于资源依赖陷入“自治难”的困境。回汉杂居B小区在近年来逐步探索出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对多民族社区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社会资本理论
罗伯特・普特南最早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领域,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三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通过促进不同主体的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内嵌于存在多个有机关联成员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在成员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通过互惠规范、相互信任的协调合作形式,能够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体现出公共性,具有公共物品非竞争性的特征,使全部社会成员受益;在成员受益的同时并不会消耗这种资本,反而会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增加存量。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社会资本理论本土化研究上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许多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到社区治理领域中。高云天认为,通过社会资本理论的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以及互惠规范,可以清晰认知新时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逻辑,包括社会组织通过政府支持与合作增加信任渗透以及构建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一致性获得居民信任。学者刘毅认为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作用:社区社会资本越高,其社区治理情况越好;若治理情况较好,也可以提高社区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本强调的社会网络、信任合作、互惠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程度有着相关性,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善治起正向的作用,培育社会资本形成自主治理模式成为提升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成效的新方向。
2B小区模式:社会资本参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成功实践
2.1社会网络:构建沟通协调渠道
社会网络是社区治理的基础。传统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熟人社会”由于多方面原因,其内部密切互动的邻里关系网络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互不信任的“陌生人社会”。社会网络的构建可以连接不同群体,使利益偏好存在差异甚至冲突的各方尊重彼此的诉求。它既能为公民的利益表达提供多种渠道,促进良性互动,又能促进合作、民主等公民精神的培养。对于多民族社区,居民之间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存在较大差异,更需要具有交流沟通、情感维系作用的广泛关系网络。基于平等的互动网络,主体间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冲突与矛盾,解决集体行动困境,达成多方利益“共赢”。
B小区充分发挥党建、民族干部、物业服务三方效用,在社区内部构建起多方联动、有效链接的社会网络,为社区间民族的自由交往、相互包容奠定了基础。党支部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考评会等会议,构建起居民物业交流平台,在居民和社区治理人员之间架起了有效有序的沟通桥梁,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交往网络基础。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对居民诉求进行深入了解,作为交流网络中的链接点;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座谈协商方式,针对性地解决民族矛盾,打通汉回居民平等交流渠道,串联成良性沟通的交流线;社区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调动三方力量,紧密联系基层群众。社区党员通过党组织紧密联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事务处理,构建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社会网络。
2.2信任合作:营造参与合作氛围
信任合作是社区治理的支撑。社区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主体间的相互信任能够推动成员之间的合作,也能够降低合作过程中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信任资本的参与不仅能够促进各主体自发的横向合作网络和互惠规范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是有效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构建信任关系最基础的治理单元。通过社区善治激活居民间被“陌生人社会”破坏的信任关系,可以重构居民情感维系下的信任体系,促进居民间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多民族社区不同民族居民由于民族文化和宗教特点显著、某些方面的不兼容性,治理主体更要注重通过维系居民间的信任来优化治理效果,逐步实现社区民族关系由“接触型”向“交融型”的转变。
B小区社区工作者及少数民族干部以贴心走访、精准服务等方式拉近汉回居民之间、治理主体与居民之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社区内的民族互信及治理认同。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内理解互信的桥梁,以温暖服务打破了民族聚居固化心理,弱化了民族间的不满情绪,逐步营造了社区间信任合作的良好氛围。少数民族干部参与治理更易获得少数民族住户的信任和支持,也更易传达、交流治理主体的治理办法,是社^民族事务处理的润滑剂。社区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协同治理使民族事务处理工作有效协调了居民诉求,填补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理间隔。
2.3互惠规范:提供约束规范的机制
互惠规范是社区治理的保障。互惠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的基石,能够约束相关各参与主体行为,促进治理效能的最优化。社会规范包括以国家法律制度为主的强制性硬规范和以风俗习惯,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等为主的非强制性软规范。硬规范具有强制约束的能力,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社区治理的合法有序推进。软规范作为居民间的一致共识,对居民起到“软约束”作用。民族互嵌式社区由于不同民族居民间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在社区治理中更需强制性的规范构建治理基础,自觉性的规范作为治理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24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