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永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在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上市公司出现在资本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并集中于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后果、手段以及相关的投资行为等各个方面。文章将以ST上市公司A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实际情况,分析A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对策。A企业的做法在资本市场已经不是个例,目的是为了保住上市资格,但是实际经营情况还有待提升。为此,希望文章的研究能够为广大ST上市正确做好盈余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ST上市公司
当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现象,或者是经营不善导致各类异常情况的出现,且连续亏损两年,那么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前将会标识“ST”,目的是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也是督促企业能够改善经营状况。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ST公司为了保住当前的上市资格会采取盈余管理,但是大部分都是粉饰财务报告,而未真正改善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将会带来巨大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望让上市企业正确认识盈余管理的价值,并结合自身问题进行改进。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一)避免企业被退市
国内企业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审核条件也非常严格,所以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讲,能够上市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当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大量融资,非常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同时,在政府补贴以及人才招聘等方面上市公司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企业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亏损,如果第三年继续亏损,将会面临退市的困境,这就意味着企业之前所付出的心血将付诸东流,其相关优势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对于已经标识ST的大多数企业来讲,难以通过有效手段改善当前经营情况来讲上市资格真正保住,而通常的做法是借助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让企业从财务数据上实现了“扭亏为盈”,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在高管薪酬契约动机的激励下实施盈余管理
两权分离制度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应用的制度,也就是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会聘请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职业经理人来负责公司的相关业务。为了能够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公司会制定激励机制,主要目的是让管理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经营,同时,也是为了将两者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以及冲突消除,往往会将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者挂钩。所以,从管理者角度来讲,为了获得更多回报往往也会通过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融资动机
当上市公司被标识“ST”之后,投资者已经投资的资金将存在极大的风险,同时,准备投资于该公司的资金也会有退缩的情况。对于ST上市公司来讲,当企业连续两年亏损之后,投资者将很难对其进行投资,加之企业自身没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指标,若要从银行获得贷款难度更大。如果企业没有资金保障,那么生产经营将会止步,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为了满足融资需求,所有有着非常强烈的摘帽动机,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案例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以下称之为A企业)的前身涉及到软件研发与销售、餐饮、办公、购物、宾馆等各项业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现阶段,其业务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2014~2015年,A企业净利润为负,意味着2016年如果继续亏损将会面临退市的问题,从而引发的风险与损失将无可估量。因此,对于企业来讲2016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从实际情况来看,A企业在2016年通过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进行了粉饰,让投资者看到了企业良好发展的一面;同时,通过引进医药研发服务业务以及出售不良资产,使其在2016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39亿元,所以在2017年实现了成功摘帽。
(二)A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经营业绩不佳
A企业2012~2016年的企业利润率(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表1可以发现,由于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整个经营成果并未得到提升。如果营业利润率比较高,意味着因为销售产品而获取的利润就会比较多,这也可以说明A企业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从2012~2015年,A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在逐步降低,其中2014年与2015年连续两年为负值,由此可见,此时A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到了很差的地步。
同时,通过分析A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可以明确其现金流水平,有关A企业近几年的现金流量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分析来看,2012~2015年A企业经营活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下降,特别是2014~2015年的经营活动,其现金流量净额为-9.86百万元与-5.82百万元。当现金流开始不断下降,也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水平已经不断降低。2012年,在政府补助的支持下,A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大幅度的提升,2013~2015通过政府补助、减少酌量性费用等手段调节盈余,2016年通过出售大量不良资产以及资金重组对盈余进行调节,最后扭亏为盈,成功避免退市。但是整体来讲,在通过盈余管理之后,A企业的相关指标应当实现提升,但是可以从表2中看出,在2017年明显是大幅度下降,这就说明A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很差。虽然盈余管理帮助企业保住上市资格,但最终却难以持续创造价值。
2. 监管与处罚力度不足
从我国证监会实施的监管与处罚手段来分析,主要问题是:第一,监管处于被动状态,通常是事后监管,也就是当上市公司出现异常现象之后才开始进行监管,这种事后监管、被动调查的模式,将会为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留下漏洞。第二,处罚力度有待提升。处罚通常都是在经过各方面调查甚至几年之后再进行处罚,这样的处罚周期必然影响到惩戒的效果。同时,在对违规公司进行处罚的过程中,通常受处罚的是企业,而对于责任人以及管理层的处罚并不明显,相比通过盈余管理获得巨额利润来讲,这类惩罚并没有产生实质性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26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