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拆迁居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洪福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大范围的农村拆迁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农村拆迁户。然而,农村拆迁户在安置上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由于突然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拆迁户们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得很难适应。经过相关的理论研究,分析农村拆迁户在适应城镇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社区和个人三个角度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以期帮助安置居民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生活。
  关键词:农村拆迁;社会适应;安置居民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5-0034-03
  由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拆迁安置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大量农村居民需要改变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转变原有习惯的生活方式来适应新的城镇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村居民的失地数量在不断增加,2000―2030年,国家计划征用农业用地约366.67万公顷,近8 000万的农民要完成从农村到城镇的空间转移。农村和城镇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农村居民在进入城镇以后,从开放式的生活居住环境转为封闭式的生活居住环境,从前的邻里关系在城镇变得奢侈,部分农民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于在心理和行为上并未完全适应新的生活居住环境,再加上没有经过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和消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文化震惊,使得农村拆迁居民在适应方面困难重重。所谓社会适应,指的是个体逐渐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划和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的过程。农村拆迁居民进入城镇生活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对于推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能否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城镇生活,对于拆迁居民个人来说也是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关键。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关于农业用地拆迁的研究多是集中在涉及征地补偿、拆迁评估以及利益纠纷等拆迁前或拆迁中的问题,鲜少有涉及拆迁后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大背景,对农村居民搬移城镇后由于各种不适应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以期促进农村拆迁居民更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
  一、农村居民拆迁后的社会适应问题
  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转移的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农村征地拆迁。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农村征地拆迁,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纷问题,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共发生了大约7 000多万件有关城镇问题的纠纷,其中大量涉及征地拆迁,由此引发的诸多冲突与矛盾逐渐演变成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农业用地拆迁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当自身利益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或保障的时候,拆迁问题也显得十分棘手,因此在拆迁问题上也引发了许多流血事件,着实令人震惊。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由于拆迁前的各种矛盾凸显,为居民在被拆迁后搬到安置区的社会适应问题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一)生活成本增加,生活负担加重
  在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多是来源于井水、山泉水等免费水源,而在进入城镇生活以后,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是需要购买的;此外由于家里电器的增加,用电量也在激增;从前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种植自己日常所需的蔬菜瓜果,如今搬入城镇只有通过购买才能获得所需,由此产生的生活成本远远高于拆迁前的水平,生活负担在无形之中也随之加重。其实很多居民在土地未被征收之前,依靠种植一定的经济作物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家庭的收支是基本平衡的,而进入城镇以后就业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家庭收入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对于许多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来说,拆迁款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长此以往基本的生活都很有可能难以维持。
  (二)居民情感联系薄弱,风俗文化销匿
  从人际交往方面来看,在农村,茶余饭后的串门、聊家长里短是村民们进行感情联络的主要方式之一。邻里之间的互相麻烦,加深了村民之间的情感交融,而进入了城镇以后,邻里也只是邻里了,大家互不串门,互不打扰,大家的交流减少甚至零交流,已经习惯了农村情感交流方式的居民容易因此产生焦虑感,居住的幸福指数明显下降。在农村,聊家常、打麻将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搬到安置区后,陌生的邻居,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一些简单的事也变成了一种奢望。从前,小朋友们可以在田埂上、河水边、山林上自由地穿梭游玩,而如今搬入城镇以后,陪伴小朋友们的只有电视、电脑与手机。而在风俗人情方面,本是展示农村生活面貌的体现,但进入城镇以后由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使得一些风俗人情也逐渐消失,由于环境的限制,一些传统习俗也不能像在农村一样浓重,传统习俗的传承也面临着危机。
  (三)居民社区认同度总体不高
  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后,对于社区认同总体来说是处于消极状态的。由于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原有的村委会组织被现在的社区组织所取代,社区组织的工作方式与村委会组织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在一段时间内居民很难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组织,而社区组织也在一段时间很难适应新的群体。由此导致一些社区工作难以展开,同时社区治理者对于社区的宣传和建设又不够有力,这更加深了居民对于新社区的认同感低下的程度。
  (四)居民就业质量不高,社会保障缺失
  从农民转变为小区居民,原有的耕地不复存在,生计转换成为居民面对的首要问题,将会长期困扰着小区居民。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群体一直处于弱势,竞争力较小,才有了“要了你的地,却不要你的人”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城乡劳动力就业背景、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大多数居民并没有进行过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层次低、流动性频繁、收入水平低,尤其是四五十岁年龄的群体,难度更大。许多居民比较散漫,常常无所事事,以为依靠拆迁款来度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也许在进入小区的前几年可以依靠拆迁款度日,但终究有花完的时候,一旦这些钱款用完,再加上大部分居民没有固定工作、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又没有购买社保,或许会导致后续的生存存在困难,并最终演化成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危机。

nlc2022062015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3404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