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侯森 尹海艳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及审计技术方法始终在改变,因此对审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培养的审计专业人才须要满足社会需求,但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审计专业人才存在功能缺失的现象。基于此,高校应借助校企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按照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0-0119-03
  引言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黑龙江省对高级审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级审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做出了具体的要求。《意见》指出,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全面推行产教协同育人,促M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审计人才“内卷”现象普遍发生,应届审计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毕业即失业的形势较为严峻,产教融合视角下传统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国情、新行情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且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应充分重视产教融合在审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新需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局限
  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教学方法的实施,影响着高校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质量。然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却较为局限。目前,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为“知识+技能”两个维度,知识目标主要侧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技能目标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审计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知识目标层面对于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的考虑较为欠缺,对于多元化审计人才的需求考虑不够充分,对于计算机审计教育的考虑相对滞后。技能目标层面仅针对审计基本技能的熟悉程度提出要求,对于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考虑不到位。此外,产教融合视角下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对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及人文情怀的考虑。产教融合视角下仍然采用“知识+能力”的二维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够满足产业需求侧对于审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未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从而必将严重影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质量。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薄弱,必将使审计专业人才综合实力提高受阻。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仍然受到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积极响应产教融合政策,但是对于产业需求侧的考虑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质,致使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首先,受到“审计即为审会计”传统旧思的影响,在设置课程时高校仍将大部分学分分配给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等课程,对于能够满足产业需求的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及计算机审计等课程虽得到设置,但分配的学分较少。通常情况下,高校将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学期及第七学期,学生在上述学期正在为考研或找工作而迷茫、奔波,虽对相关课程感兴趣但并不会优先考虑。其次,审计国际化趋同的背景下,高校未考虑到产业需求侧对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层面未针对CIA(注册内部审计师)、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及USCPA(美国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相关课程进行考虑。在产教融合视角下,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将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导致产教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以至审计专业人才仍然无法符合当代社会的新需求。
  (三)实训条件缺乏保障
  目前,高校存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训条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审计专业对于人才的应用型需求较高,需要审计专业人才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若实训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无法实现产教融合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首先,高校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模拟环境。财务报表审计实训一般采用填制纸质审计工作底稿形式来授课,对于电算化越来越普遍的信息化时代,培养审计专业人才未设置专门的审计软件支撑实训课堂教学,将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符合当代审计职业的基本要求,不能满足审计专业人才的产业需求。审计综合实训一般是通过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软件的升级版来完成实训课程教学的,也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质量要求。其次,高校缺乏充足的实训基地。目前许多校企合作工作仍流于形式,高校与企业之间未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互惠机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保证,导致学校未能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也未能有效解决实习生短缺问题,以至影响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审计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力及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才能够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而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的专业判断及实务经验更需要实训软件及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训条件,若不能有效保障实训条件,人才培养的成果就将受到严重影响。
  (四)技术型师资力量薄弱
  财经院校普遍存在缺乏技术型审计师资的情况,尤其是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教师更加缺乏,这种情况将致使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供需对接越来越背离的问题。首先,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考虑的首要条件仍是学历,对于实务工作经验丰富而学历不够高的应聘者未能做更全面的评估,致使高校失去了一部分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教师。其次,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专职教师未参与完整的审计项目。为解决高校教师实务经验短缺的情况,高校会安排专职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实践,然而,由于实践时间有限,大多数教师未能够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实务培训。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产教融合视角下,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技术型师资是培养高质量审计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技术型师资力量薄弱势必会影响产教融合视角下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nlc202210201522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健全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应从健全人才培养目标入手,从培养目标层面深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以便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首先,知识目标应充分考虑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而不能局限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还应提高对计算机审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上述问题应在知识目标层面对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做出具体要求。其次,产教融合视角下,对于人才的培养除重技能以外还应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将技能目标扩大为能力目标,充分考虑审计专业人才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对于人才软实力的影响。最后,建立“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视角下,产业需求侧要求审计专业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必要的综合能力基础之上,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因此,对于审计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在培养目标上应做出具体要求,以体现素质教育对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及人文情怀是高层次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厚知识、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沃土。增设素质目标能够增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融入意识,能够强化教师对审计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产教融合视角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健全体现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决心,体现着深化产教融合的手段,体现着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
  (二)完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
  产教融合视角下,健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完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拓宽审计人才的知识,增强审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并提高审计人才的政治素养及职业道德等。首先,提高专业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审计实际工作当中,通常会需要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及计算机审计等知识及能力,将这些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程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为审计专业的必修课。对于未被选择为必修课程的专业性课程,高校可以将其制作成慕课、微课等线上学习资源,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其次,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审计国际化趋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审计事业逐渐走向国际化,会计师事务所在推进建设审计职业化的同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时,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对考取CIA、ACCA及USCPA等证书的需求,考虑产业需求侧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考虑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审计事业的需求。最后,设置阅读经典著作的人文素质课程。高校可制通识类经典著作书目及专业类经典著作书目供学生选择,要求学生在一定学期内完成书目内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阅读任务。阅读经典除了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索、创新及语言表达能力以外,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及思辨能力,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观。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应该完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解决高端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相对狭窄,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保障审计实训条件
  保障审计实训条件是保障审计实训课程质量及校外审计实践质量的前提,实训课程及校外实践质量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计综合素养,人才培养能够更符合产教融合视角下产业需求侧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保障审计实训条件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高校应配备专业审计软件。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运用专业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实训课程,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审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模拟财务报表审计的实际业务操作,以便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其次,建立“互赢”模式,取得稳定校外实训基地。在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利益相关方为高校、企业及学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以三个相关方的利益获得为出发点,尤其要注意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才能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领导层的有效沟通,明确其职责及利益。高校可建立企业定向班,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参与该定向班的实践教学,不但方便企业自主为本单位培养新力量、新血液,而且长效解决实习生或员工短缺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定向班级,将该企业作为实践的练兵场,毕业后可直接入职该公司。高校与企业之间可建立师资交流机制及课题研究机制,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可以作为高校的兼职实训教师,完善高校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获得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视角下,充足的实训条件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实训条件得以保证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体现了企业重要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有效成果。
  (四)建立“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
  财经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时,应重点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突破阻碍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瓶颈。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及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要打造一支结构优化、校企互通且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第一,高校教师应多参加研讨及沙龙活动。教师在参加活动时应注重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应不断掌握前沿的审计理念,丰富教学案例,增强课堂趣味性。第二,邀请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中实务经验丰富的专家定期与高校教师分享实务经验;聘请企业财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专职教师与客座教师共同授课、互通经验,推进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三,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高校人事部门应对教师实践培训在制度层面做出明确要求,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要求,明确实践培训的激励机制。审计专业的特点即为应用性强,教授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及一定的审计实践经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多种手段、多种形式,才能实现师资建设的全面优化,才能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化、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多角度、多路径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保障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共同作用,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姚美娟,施平,叶邦银.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3):82-84.
  [2] 陈衍,李阳,柳玖玲.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38-40.
  [3] 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8):42-44.
  [4] 黄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9):66-68.
  [5] 侯进慧,王丹丹,刘恩岐,朱蕴兰,刘彤.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探索[J].食品工业,2017,38(7):219-222.
  [6] 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2):35-39.
  [7] 冯建业,闫喜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5):47-49.
  [责任编辑 柯 黎]

nlc2022102015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128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