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共同塑造内蒙古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捷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突出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化一体化统筹部署。为深入落实二十大精神,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的统筹部署与协同配合,共同塑造内蒙古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于12月5日举办主题为“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共同塑造内蒙古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第76期内蒙古发展改革论坛。来自自治区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紧扣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提出咨询建议。
关键词: 科技 教育 人才 新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内蒙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深刻内涵
科技、教育、人才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对其“三位一体”关系的认识,需要做到理论把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整体考量与部分运行相统一。内蒙古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强认为,在科技、教育、人才三者的互动发展体系中,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主体,三者均是体系中各有侧重的“第一”,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科技、教育、人才只有形成“三位一体”的“三角协调”关系,良性互动的“循环互促”逻辑,衔接互补的“整体功能”输出,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宝林认为,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党的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及其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作用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历史进程中,要优化制度供给,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在相互融合中协同配合、整体联动、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为内蒙古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内蒙古自治区人社厅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云霞认为,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新理念,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表述,这是系统创新和力量整合,纠正了以往在一些方面存在的三足鼎立、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政策重叠的三张皮现象,从而消除“人才政策碎片化、工作力量分散化”等短板,破除人才发展中“体制性分割、部门性分割、市场化分割和条块化分割”等问题。
二、科教、人才、创新战略在内蒙古的新使命
新时代下,内蒙古需赋予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新任务新使命,更加突显科技、教育、人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内在联系,三位一体系统集成、统筹部署,使全区科技、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马强认为,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要关注五个新维度,一是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尤为重要,二是从深度融合国家发展战略建立人才新体制新机制,三是从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全球广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四是从未来“两步走”的现代化建设跨度,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五是从优化人才生态环境的效度,全面提升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姜宝林认为,做好科技、教育、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积极探索内蒙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供给,通过优化制度供给,激活自治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新动能。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处处长曹永萍认为,新时代下,全区要以稀土等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为导向,创新校地、院企融合模式,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塑造人才引育新格局。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安锦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对于新时代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高技术处马书成认为,新时代下,自治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三、统筹部署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结构方面的瓶颈
人才结构、教育支出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统筹部署工作中表现突出。云霞认为,自治区人才引进规模还不够大,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引进普通型高层次人才多、高端领军人才少,现有人才培养项目覆盖面不广,针对性有待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有待进一步提高。曹永萍认为,自治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断层现象。以包头稀土院为例,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科技研发机构,正高级职称42人,占比仅为10.31%,博士学历22人,占比仅为5.4%,高层次的博士、教授比例明显偏低,科研人员储量不足、学历偏低、断层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安锦认为,自治区职业院校存在自主权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空小散弱”职业院校大量存在,规模效应较差,同时职业院校“双师型”高级人才缺乏,全区37所高职院正高级职称平均占比只有6%左右。马书成认为,内蒙古产业发展传统路径依赖性强,全区产业结构倚能倚重、比较单一,全区以煤炭和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近6成,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问题突出,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偏高,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的动力不足。
nlc202301061346
(二)资金方面的掣肘
资金不足是科技、教育、人才发展掣肘的重要方面。曹永萍认为,待遇偏低是自治区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学校虽然已设立了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为引进博士发放25万-30万元的安家费,但与很多其他地区50万元以上安家费相比,吸引力远远不够,近些年已培养的博士、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在成才后,极易被其他地区、高校以优厚的待遇挖走,造成人才流失。安锦认为,自治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保障标准仍然较低,资金来源单一,社会、企业投入不足,专项资金仅限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盟市级配套资金落实困难,2020年自治区职业教育投入水平只有普通教育的2/3,社会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不足1%。马书成认为,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支持不足,科研投入比重偏低。2020年自治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不足13.1%,远低于36.7%的全国平均水平,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3.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7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制度方面的制约
体制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统筹部署工作推进。云霞认为,自治区人才服务缺乏统筹谋划,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还没有建立起与人才、用人单位有效沟通联系机制。曹永萍认为,自治区人才刚性引进、柔性引进均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缺乏,校地融合、人才共享的途径尚未完全打通,校地联合培养人才缺乏,人才链与教育链对接不畅。安锦认为,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间政策协调不够,管理机制还需要捋顺。例如一些自治区教育专项资金经常出现下达不及时的现象,并且下达盟市以后,往往先由当地教育部门提出二次分配方案,与财政部门协商同意后,向主管领导汇报并进行调整,然后再履行程序,过程冗繁拖沓,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加重了院校的债务负担。
(四)客观条件不足
经济欠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是统筹部署工作推进难的客观原因。曹永萍认为,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等资源相对落后,对于人才缺少吸引力,导致人才引育困难。马书成认为,内蒙古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城市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高,超过50%的GDP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和包头三个市,且仅分别排在全国的第64位、96位和98位,由于城市能级不够强大,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制度探索等方面带动力明显不足。同时全区尚未形成空间叠加效应,呈现出经济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开放资源的分离,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上作用有限。
四、思路与对策
(一)围绕重点领域,加强制度供给,激活科技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科学研究对高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力支撑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人才强区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姜宝林认为,要重点从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揭榜挂帅制度、负面清单制度、包干制度、科研准备金制度等方面,探索自治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研制度供给,激活科技发展新动能。以需求为导向布局全区科技工作,聚焦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在双碳、种业、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与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探索成立自治区创新委,高规格组成,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全区创新发展的大政策、大项目决策布局。马书成认为,要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实施国家级高新区“提质进位”和自治区级高新区“促优培育”行动,拓展完善“4+8+N”深度合作机制,打造若干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全面融入国家创新网络、区域创新格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特色和传统产业的价值提升,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推动自治区东、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差异协调发展。
(二)优化结构布局,提升办学层次,大力发展高质量教育
高等院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也是向社会送人才的摇篮。姜宝林认为,内蒙古发展高质量教育,要向改革办学模式要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着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持大学牵头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关注交叉学科,提高理工农医学科比例。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法逐年提高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的捐献和投入,办好高水平职业院校,办好职教园区。安锦认为,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重点支持立足自治区重点产业链上的职业教育链,开展中职学校“强基”与“双优计划”,加强高职院校“双高”与“升本”提质建设,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培训基地和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按照职业教育办学类型,落实专业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推动中职院校办学层次、管理权限适度上移,解决中职院校空小散弱,财力支撑不足问题,加大农村牧区职业学校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PPP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比重,支持引导校企合作。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三)坚持一心多点,引育提质升级,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
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更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马强认为,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凝聚和增强人才吸引力的全球竞争力,释放和打造用人主体的全球竞争力。云霞认为,要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积极参与新发展阶段人才整体谋划,打通人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布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展经费使用跟踪问效与质量监控,提高引才精准度和人才经费效率。持续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工程,组织实施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开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新局面。曹永萍认为,要坚持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优势特色资源稀土为“心”,打造包头、自治区以及全国“稀土+”产业核心区和高层次人才集聚区,重点推进包头稀土研究院设立硕博培养点工作,加快稀土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基础服务能力,持续优化政府营商环境,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经济待遇,加快“筑巢引凤”。坚持以应用研究为导向,加强校地合作,推进落实合作机制,畅通人才共享通道。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
nlc2023010613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3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