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形成的情势下,企业国际化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国外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下,我国的企业为适应发展需要,也在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之路。本文旨在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以及现状,为企业的国际化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国际化的概念和阶段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去组合生产要素,实现产品销售,以获取最大利润。企业国际化根据发展阶段主要实施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企业的对外贸易阶段。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活动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企业仍未达到经济规模,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竞争激烈,而且企业的资本或技术等生产要素存量仍未超过企业达到规模经济的投入量,这时企业一般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将产品输出到国际市场销售。这时,企业的营销环节突破国家边界,形成了营销环节的国际化。当然,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还只是营销渠道的延伸,并没有明显的分离特征,但正是将企业的营销渠道向国外扩展,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嵌入了全球价值链的网络之中。营销渠道既是产品的出口通道,又是各种信息和知识资源传输的纽带。企业采取直接出口方式,有利于企业熟悉国际商务环境,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和知识,扩展企业的关系资源,为参与和推动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的契约进入阶段。企业通过契约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企业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工艺、管理、销售渠道等。当企业在技术工艺、管理或销售渠道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本资源又相对不足,同类技术工艺在国内市场面临淘汰转产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以契约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一般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管理合同和国际BOT等方式。企业采取契约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是将企业无形资产嫁接于国外企业的价值链之中,可以理解为企业的支持性活动向国外分离的过程。
  企业的对外投资阶段。一般而言,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才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当企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密集,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企业一般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外投资的方式既有独资的方式,也有合资的形式。如果企业的企业在东道国家具有鲜明的先进性,为防止技术的外溢,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企业一般采用独资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若企业的企业优势在东道国家并不十分明显,当务之急是要打通国际市场通道,或是获取东道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企业适合采取合资的形式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国际知名企业的成功国际化研究可以对中国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提供参考价值。 目前国际化研究背景和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首先,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早在1997年全球共有跨国公司4.5万家,其子公司25万家。这些企业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中,由世界权威性财经杂志美国《财富》每年评出的全球500强,虽然在数量上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1%左右,但其销售额却占全部跨国公司总销售额的90%。并且从行业集中度和其生产经营与其他跨国企业的相关性等经济指标看,全球500强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这代表目前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各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
  其次,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均GDP指标达到4000美金,是对外投资开始阶段),必然导致对外投资的加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到明年年底,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蓝皮书指出,这两年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特别是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增长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态势。据本年度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去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760亿美元,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将成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的驱动力量。
   再次,中国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并成为形成国内通胀的重要因素,企业走出去,既是宏观经济方面平衡国际收支的要求,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有将近4万亿美元对外金融资产,包括2.8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目前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的CPI控制压力。但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尤其一些大型投资项目的外汇资产需求仍然很难满足,很多企业还要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因此对外投资对解决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占GDP比率过大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呈现以下的特点: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其它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域市场进一步拓展。截至2010年,中国企业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已遍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仍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市场,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对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幅在80%以上,对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在60%以上,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行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开发、加工制造业和服务贸易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包含石油、天然气开发在内的采矿业,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采矿业与以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以及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医药设备、冶金等为中心的制造业的投资、商业贸易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占据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0%以上的份额。
  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十五”期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就2005年来看,1~11月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主要集中在电讯、汽车、资源开发等领域。而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总额的42%,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他类投资占4.2%。
  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下降。2009年,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下降到30%,而有限责任公司及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比重则分别则上升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力军,达到了七成左右。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从国内背景来看,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不利因素包括:第一,中国企业国际化起步时,就是从不完善的市场和管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二,由于实力和政策原因,中国企业总体上国际化程度不高;除少数成功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国际化还处于道路探索阶段。第三,中国国内潜力深厚的产品市场和阶梯状的要素价格分布可能会使中国企业成长早期的投资地理选择偏好于国内,国际化动机薄弱。
  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中国工业化推进的时间次序落后于欧美国家、亚洲新兴经济体和部分南美国家;中国企业较这些经济体企业在国际化起步上更晚,国际化经验和知识也不丰富等等。
  从竞争对手行动来看,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和投资疯狂增长,而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1998年增长率高达91.0%。这就意味着国际巨头通过跨国投资几乎占领了包括世界产品和要素资源的全部“制高点”。
  从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参与上看,不论是加入WTO,还是参与地区性自贸协定(FTA),抑或是与东亚外经济体、自贸区缔结自贸协定的行动,中国都落后于欧美国家,由此会使得我国企业国际化所处的产品市场环境相对不优越。
  
  参考文献:
  [1]王国顺、郑准、杨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刘志彪. 经济国际化的模式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 11-17.
  [3]王增涛、庄贵军、樊秀峰.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几分析框架: 以TCL 为例[J]. 南开管理评论,2005,(3):88-94.
  [4]俞毅.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94-97.
  [5]朱唏颜、李汉玲.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跨越式模式[J].国际贸易问题,2002,(9):40-44。
  [6]徐明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3,(6).
  [7]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8]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2003年度、2004年度)[R].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