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品 耿丽娜

  摘 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随着高校扩招而日趋严峻,文章就此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84-01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国家总体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供求矛盾尖锐,短时间内供大于求的现状难以改变;二是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多数劳动者达不到新型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三是地区之间就业状况不平衡,即就业率出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现象;第四是统筹城乡就业面临繁重的任务。
  (二)国家的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统包统分(政府主体),高校推荐、择优选择(学校主体),新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学生主体)三个阶段,突破了国家“包分配”的观念和体制,基本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先择”的就业制度。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巨大,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压力空前膨胀。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近十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总数依次为:2001年78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余人,2005年338万多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但就业率却呈现下降趋势,往届毕业生中待就业人数和应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给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不合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地区结域性的结构不合理,二、专业结构的错位。
  地域结构性差异突出。到中西部、到基层就业的规模还十分有限,尽管国家近年来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但这些领域仍然存在缺乏人才,流不住人才的现象。
  从专业结构上讲,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不愁找不到工作,所以大多数高校不注意市场与专业的设置相结合,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弱,导致学校教学方式与专业设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现象,例如高校市场的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与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导致学生未毕业先失业。也有的学校盲从市场表面现象,为了追求短时效应,不顾学校的实力,社会上哪个专业热就开办哪个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最后热门变成了冷门。
  (三)2.3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就业问题的关键。
  1、目标不清。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在一入大学就规划设计好自己的人生蓝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总是在考研、就业、出国等问题上徘徊,最终一事无成。
  2、动力不足。有些学生未就业前目标明确,信心实足,但当真正走进求职场,经过几次挫败,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进而浅尝辄止,功亏一篑。
  3、观念不明。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就业观念仍然没有转变的毕业生不计其数,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眼高手低,跳槽频繁,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等,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很多大学生有业不就,最后陷入难以就业、无业可就的处境。
  4、定位不准。准确的定位也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就业中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
  (四)现今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在人才引进方面有诸多限制政策,如非211、985工程院校,非重点大学,非部署院校毕业生概不接收,限制有接收单位的毕业生落户等。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缺乏编制和资金,因此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还有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机制不健全、用工不规范、社会保障服务落实不到位,所以很多毕业生对此仍处于观望态度。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职能,完善制度,创新观念,不断深化改革,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政府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首先,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政策体制性障碍。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使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进行有机对接,避免“不作为”和盲目“跟热”,同时政府还应发挥其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其次,政府还应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对去中西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待遇和政策上的支持,有效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二)高校应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结合起来。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高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在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时,必须结合本校办学特点和学科专业优势,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高校要想办出水平,突出特色,就应走出发展目标趋同、学科结构趋同的现状,质量和特色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立足实际,面向市场需求,才能在培育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8-12-1.
  [2]陈晓光.陈晓光副省长在省属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2008--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596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