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货膨胀预期与通货膨胀加速的关系及治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石 庞长亮

  摘要:将预期引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通货膨胀预期作为一种主观心理要素已成为客观通货膨胀的“助推剂”与“加速器”。稳定并消除通货膨胀预期,遏止通货膨胀加速,不仅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领域加大力度,还要使通货膨胀预期收益不断降低。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使之指数化、法制化则是遏制通货膨胀的根本之策。
  关键词:CPI;理性预期;通货膨胀加速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3-017-05
  引言
  当今中国发生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已是不争的事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10年7月的3.3%一路攀升到2011年7月的6.5%,高通胀持续不断地加速达一年多之久,实为我国近30年所少见。在政府各种治理通货膨胀措施的强力打压下,2011年下半年CPI虽然有所下降,但全年仍高达5.4%,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反弹的可能依然存在。
  面对如此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学界对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机理及不断加速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本推进说”认为,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成本推动,主要是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推动“中下游”产品成本增大,从而使市场物价水平CPI持续上升。该说主张从基础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供应超量说”认为,中国本轮通货膨胀之所以形成并加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货币当局货币供应严重超量。2008年,我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刺激就业增加,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是必要的。但当时中国的货币投放几近天量。中央工作经济工作会议预定2009年M2增幅为17%左右,已经超量、超速,但实际却高达27.5%,总量大约60.62万亿元,为当年GDP的1.8%。天量货币供应,引发金融泡沫,必然造成通货膨胀。正如美国通货膨胀研究专家唐?帕尔伯格说:“所有案例都呈现出通货膨胀的共同特征――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它们的起因都是太多的货币”。“结构失衡说”认为,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生成与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当今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各产业部门结构(如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均呈明显不平衡状态,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工资收入增长刚性规律决定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收入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收入进行攀比,与之看齐,惟一的途径就是使其供给价格上涨。这种由经济结构内生的收入攀比机制,促进了供给价格水平的攀升,从而形成了结构性通货膨胀。“外部输入说”认为,当今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外部输入因素造成的,具体说就是由美国通货膨胀、美元贬值输入到中国及世界市场能源价格、农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输入到中国引发并推动中国市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
  上述各说,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剖析了当今中国通货膨胀生成及加速的客观机理,对抑制与治理通货膨胀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即从社会主观心理预期角度,分析理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加速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预期: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形成与发展
  传统的通货膨胀理论对通货膨胀生成机理的分析,只注重对货币数量、成本变化及经济结构演进的客观分析,对引发通货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仅仅从贯彻执行的客观结果上来分析。这实际上是存在巨大局限性与缺欠的。因为通货膨胀像其他任何经济现象一样,都是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在其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某种或某些行为而生成的一个结果,这里的“主观意识”实际上就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如果离开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理性预期,仅从客观经济现象上分析通货膨胀生成与发展机理,无疑是不全面的。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其理性预期对经济活动行为的方式、目标及其采用手段等,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意识或理性预期纳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是对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发展,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形成的决定性步骤,因为它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对现实生活中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具有更全面的阐释力及说服力。
  将预期理论同通货膨胀理论结合与融合起来,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区别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预期在凯恩斯、希克斯、兰格等人那里曾有过论述,但预期理论的形成并臻于完善则是20世纪60~70年代。传统的预期概念,可以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中见到。他提出了预期弹性概念,指出:“我把一个特定的人对商品X价格预期的弹性定义为:x的预期未来价格按比例的上升与它当前价格按比例上升的比率”。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只要行为人具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的最起码的信息,他就一定能根据信息密集度较小的模型形成他的预期。这就是适应性预期。所谓理性预期,T?J?萨金特和N?华莱士认为:“如果一个变量的预期能以适当的方式取决于经济理论表明是实际决定那个变量的相同的东西,那么,这些预期就被称作是理性的预期。”1961年J?F马思提出以理性预期代替适应性预期,并把理性预期定义为预报:“因为预期得到的是未来事件的预报,所以预期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报相同。”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差别在于:前者似有“被动”之意,后者则是依据有关理论与信息主动自觉地预测。适应性预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缺欠:(1)预期与现实观察的误差是经常发生的,缺乏预期的准确性;(2)仅有关于过去事件的观察及信息,缺乏未来事件的信息及理论,因而其合理性及可靠性要大打折扣。因此要用理性预期取而代之。
  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的“助长剂”与“加速器”
  所谓通货膨胀预期,就是在通货膨胀发生后,人们为避免通货膨胀给他们带来损失,确保利润或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他们会对未来通货膨胀的状况、走势及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与预期,起初,往往进行被动适应性的预期,逐渐进入自觉主动理性状态,形成理性预期。通货膨胀的理性预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总是通货膨胀实际的客观反映与作用结果。
  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一般说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居民个体预期;二是企业或社团预期;三是社会或国家(国家作为社会的代表)预期。三个层次是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居民个体预期和企业或社团预期构成社会预期的基础,社会预期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预期的高级形态。个体通货膨胀预期表现为居民个体对市场物价水平走向及发展趋向的分析与判断,由于其特点是分散的,零星的,因此它尚不会对社会通货膨胀产生全局性或实质性影响。但它一旦在某个地区或一个较大社团积聚和集中起来,形成企业或社团预期,就可能在某个地区或在某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对通货膨胀发生地域性或局部性影响。由于这种预期有很强的地域扩散力,可以很快地向其他地域或社团扩散与传播,并且往往借助网络与媒体的力量,很快形成并转换为社会预期。这个时候,居民个体预期、企业或社团预期及社会预期三个层次相互叠加、相互促进,使社会预期得以稳定并固化。这种局面一旦形成,便

会对市场CPI上升和通货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杰克曼等指出:“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该观点认为,一旦考虑到预期,政府就不能在长期内通过一个较高(或较低)总需求水平来对失业率产生影响。劳动市场存在一种均衡,如果政府试图把失业率降到‘自然率,(意指劳动市场均衡)以下,政府就将面临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的关键性作用,主要就是它会使政府陷入通货膨胀螺旋陷阱。所谓通货膨胀螺旋即是通货膨胀产生或推动通货膨胀,促使市场物价水平CPI持续螺旋式上升(它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内CPI的短期下降)现象。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有三:(1)政府如果把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必然要增加政府支出,刺激与扩大就业,而这就要推行宽松、扩大的财政政策。人所共知,宽松的、扩大的财政政策是推动通货膨胀加速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2)政府如果要把实际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仅靠宽松、扩大的财政政策一个“杠杆”的撬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宽松的、扩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人所共知,实行宽松的、扩大的货币政策的核心无非就是银行“开闸放水”,多发票子,或扩大银行信贷,或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推动CPI持续上升。(3)一旦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相吻合或相一致,就会使国家所有治理通货膨胀,抑制CPI上升的调控政策失效,CPI将沿上行通道继续螺旋式上升,形成预期型通货膨胀。即使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不相一致,即通货膨胀预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水平,社会所有成员便会自动调高通货膨胀预期,这也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上述三种情况,都会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三、稳定并消除通货膨胀预期,遏止通货膨胀加速的若干建议
  1 稳定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是稳定市场物价水平(CPI)的重要条件
  依据社会消费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人们对市场物价水平(CPI)是越涨越看涨,越看涨又越促进或推动CPI上涨。在这里,人们的消费心理对市场消费价格变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心理被“涨价偏好”所左右和支配。并且这种“涨价偏好”极易固化并形成一种惯性。因此,要走出这个“预期涨――物价涨”的循环圈,首先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如何稳定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
  (1)从生产领域看,要稳定投资者的心态,从短期行为转为注重合理长期投资行为。面对通货膨胀袭来,许多投资者为短期利益所诱惑,放弃了自己的主业实体经济,转而进行房地产投机、炒股票、炒期货、炒黄金、倒卖钢材、煤炭、稀土等紧缺物资,什么现得利、什么见钱快就干什么,经济行为短期化,摒弃长期理性投资,摒弃实体经济的自主创新,摒弃新产品研发。由于投资者心理浮躁,过于短期功利主义,因而总是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看涨不看跌。特别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冲击,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各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虚拟经济的各种泡沫纷纷破灭,短期功利行为遭受重创,不少企业由于投机房地产、股市、期货及黄金等招致破产倒闭。浙江一个山区小县由于投资者注重发展实业,狠抓实体经济结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创出了品牌及名牌,取得好多世界领先与国内第一。事实证明:稳定投资者心态,端正其投资方向及行为,把投资重心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克服行为短期化,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这是稳定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要求与保证。
  (2)从流通领域看,务必要稳定经营者的营销理念与心态。经营者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涨价信息,进行价格欺诈,这是稳定经营者经营心态的大敌,也是影响经营者确立正确营销理念的大敌。稳定商品经营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这个大敌。因为哄抬物价,散布虚假涨价信息,进行价格欺诈活动,不仅是为自己牟取不义之财,而且为其他经营者做出了极坏的示范效应,引诱他们也加入上述不法活动之中,这在实际上助推和加剧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尤其像世界知名的流通企业沃尔玛、家乐福等进行哄抬物价与价格欺诈活动,这就带动了更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扭曲了心态与营销理念,加入到“涨价风潮”中来。例如食盐大涨价风潮就是典型一例。每袋一元的食盐被哄抬到每袋10元,甚至一袋涨到30元。
  (3)从分配领域看,必须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他们的收入心理预期。这是稳定社会主流人群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必要举措。目前,中国高收入体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与机制的不合理确实在不断加大与增长,但相对而言,在中国社会中还毕竟是“少数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包括农民在内)还是中低收入者。稳定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稳定这个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为此,要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使他们的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现在的问题是:相对富人群体而言,这个群体的收入不仅没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遭受的利益损失更大,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群体的“中低收入”又呈现严重的分配不公,表现为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悬殊。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为最低行业人均收入的2.23倍,2000年上升到2.63倍,2003年增到3.98倍。近10年以来,这个比例已扩大到4倍多;地区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劳动者的收入远比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的收入高出3~5倍,南方发过省区的职工收入也要比北方欠发达地区(东北、西北、华北)也高于3~4倍;城乡之间的收入比,1983年为1.82:1,10年之后,1993年扩大到2.8:1,2003年进一步拉大到3.23:1,如果把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及隐性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达6:1。如果按居民家庭分组,2008年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是26倍,按城乡居民家庭10%分组,最高10%与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即使按官方缩小的统计,也分别为9倍及23倍。收入差距过大,收入结构失衡,强化与扩大了收入攀比心理,使收入攀比机制作用越来越大。同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间及不同家庭之间劳动生产率不同,付出的劳动尽管存在差距,但无论如何不会差距如此之大。这样必然造成低收入者心理失衡,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城乡之间及不同家庭之间的矛盾加大、加深,从而使他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越发混乱化、复杂化,给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带来难以估量的困难及麻烦。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指示,必须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要提高他们的劳动收入的比重。鼓励诚实劳动,在社会上形成劳动光荣的风气,必须有相应的收入做保证。马克思讲:“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令人费解的,这个“每个小孩都知道的”真理,现今许多大人乃至大人物都不知道了!
  (4)从消费领域看,稳定和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合理增加消费支出,这是稳定社会对通货膨胀心理预期的关键环节。由于本次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特征,即投资需求过度膨胀,而消费需求则不足。市场上消

费品供应充足,虽然市场物价水平逐月上涨,一再创出新高,但并没有发生商品供给断挡现象,更没有出现1988年那次通货膨胀时所发生的抢购风潮与“挤兑”现象。市场物价水平CPI之所以持续上涨,并非市场上商品短缺所致,而主要是由于国外通货膨胀输入,尤其是美国通货膨胀大举输入,还由于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粮价上涨等“源头”产品推动国内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市场价格欺诈活动猖獗等因素造成的。所以,控制市场物价水平CPI上升,不能控制消费需求,反而应提振和刺激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普通老百姓或中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有限,对“通货膨胀税”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无奈地忍受资产及利益损失。对天天看涨的市场物价,他们只能节衣缩食,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或不买、或少买、或买那些相对便宜的替代品,这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量及支出结构都有重大影响,使得国家对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及现实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加困难,因为这时的消费支出缩减及结构的改变都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生产,使社会经济发生“滞胀”,即“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 使通货膨胀的预期收益不断降低,是稳定并消除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路径
  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通货膨胀是人们主观上通货膨胀预期的客观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或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问题,必须解决或消除实际上存在的通货膨胀。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率为零是偶然状态,通货膨胀率为负值就产生了通货紧缩。只有使通货膨胀率远低于人们(或社会)的可“容忍度”,让人们切身感觉到不存在通货膨胀威胁,才会使其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逐步消失。这里,根本的途径就是使通货膨胀的预期收益不断降低。如果使通货膨胀预期收益为零,人们就会自行中止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存在事实上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收益就不可能为零。人们会理性地按预期通货膨胀率来决定自身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行为,或投资股市,或投资黄金,或买保险,或买基金,或买国债,或开办企业;并针对结构性CPI上升,尽可能购买上涨幅度小的商品或购买低价替代品,以减少由于货币贬值、实际购买力降低而造成的实际利益损失,实现最大限度的通货膨胀预期收益。所以,要使人们消除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核心问题在于国家运用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控制住现实生活中事实存在的通货膨胀,将其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但也要把握好力度,切不可将通货膨胀打压过度,使其转为通货紧缩。现实生活中若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预期便应运而生,人们便开始追逐通货紧缩预期收益,那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3 将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指数化、法制化是稳定并消除人们(或社会)通货膨胀预期的根本之策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是提高其对通货膨胀承受能力的基础与保证。如果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率超过或等于通货膨胀率,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劳动者就不会惧怕通货膨胀,国家也不会用通货膨胀办法从劳动者身上捞到什么好处,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搞通货膨胀。因此,从经济机制上防止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率同通货膨胀率同步,即实行工资指数化,将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市场物价指数相挂钩,按照市场消费物价上涨率来提高职工名义工资水平,以维护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不下降。针对20世纪中国通货膨胀几次重演的状况,笔者于2001年就主张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至今仍坚持这种观点。
  不仅如此,笔者还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通货膨胀不断复发重演的难题,必须将劳动者工资随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长的规定及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的规定纳入法律体系及法治轨道。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切实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的法律,更没有保证劳动者工资收入必须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明确法律规定。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基上没给城市职工增加工资收人。改革开放后,几次进行工资改革都大幅度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收入,但最大的缺憾是一直没有做到劳动者工资收入随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提高。更可悲的是几千万国企下岗失业职工,他们几十年在岗工作创造了大量“剩余价值”被国家无情拿走,可他们却一直拿着很低很低的工资,直到企业破产下岗回家也只拿少得可怜的“买断费”。事实表明,劳动者取得相当工资收入的劳动权利由于没有法律保护而遭受侵犯,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笔者建议:尽快制定劳动者工魇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逐步增加的有关法律,尽快制定:者劳动者工资收入指数化的有关法律,这是防止国内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产生两极分化的迫切需要,更是从根本上防止通货膨胀不断重演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于祖尧,通胀仍处高位,调控重在治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15
  [2]唐?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170
  [3]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理查德?查克曼,查尔斯?马尔雅,詹姆斯?特里维西克,通货膨胀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1
  [5]潘石,郭殿生,通货膨胀螺旋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应对策略[J],江汉论坛,2011,(10)
  [6]姚先国,盛东,转折关头的中国经济[J],经济学动态,2006,(8)
  [7]叶檀,中国“第三等级”冷对GDP[J],南方人物周刊,2010,(3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9]潘石,通货控制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350-351
  责任编辑:郑洪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72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