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魅力语言为课堂添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园园

   摘要: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是与人交流的载体。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但讲求语言的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从外而内地构建阳光、和谐、智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魅力语言; 教学语言;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0-0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71-01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传递思想的工具,是与人交流的载体。而语文教师,更是运用语言的典范,富有魅力的语言会为课堂增添色彩。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一、教学语言要少而精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不同课文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简明扼要、连贯得体是语文教师语言的基本前提,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是更进一步的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高雅,别具艺术魅力。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三、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
   富于感染力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热烈、或凄清凉的真实情境,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诛,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四、教学语言要富于变化
   富于变化的语言,利于激趣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是如此,提问亦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在教杜甫的名作《春夜喜雨》时,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说:“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春雨悄然而降的喜悦心情,对于这一点,全诗别的句子我都能理解,唯独不明白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与‘喜’字究竟有什么联系,谁能帮我解答这一疑问?”由于教师站到了学生的立场上说话,首先会使他们感到亲切、新颖;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诱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人人力争帮助老师解决眼前的疑难,从而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状态。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地从外而内地构建阳光的、和谐的、智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有声有色地遨游在语文天地中,使语文不再处于尴尬的境地,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2282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