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德国高校校园建筑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校园起源和演变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校园建筑的差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重组校园的结构和空间,创造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新校园空间。
  关键词:德国校园;建筑文化;传承;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German campus comparis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mpus building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oday's knowledge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ampus should be restructuring and space, create natural and cultural fusion of the new campus space.
  Keywords: German campus;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Campus的字源为拉丁语,意指一个具有连绵不断绿色的场地。但此词专指学院或大学是18世纪后期,而且是从描述普林斯顿(Princeton)大学校园环境的文字中来的。Campus的字意似乎有三个层面:一是界定了的绿色场地;二是建筑物及其周边的绿地景观结合起来的氛围;最后几乎可以是任何环境中一个相对固定的部分。柯布西埃(Le Corbusier)开放了大学的定义。他认为:“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无论大小它都是绿色城市。美国的大学自身就是一个世界。”
   所谓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大学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价值及大学人对这些建筑的评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它是和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体,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以及熏陶文化气质的一个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典型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的影响和品质,生活在其中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的气氛、大学的使命,甚至大学的价值和精神。
   建筑作为三大造型艺术之一,其艺术性不容低估。自有建筑之初,人们的出发点只是怎样把它建得美观、实用,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人的劳动,通过人所具有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给建筑融入了文化的概念,使它成为以技术水平、社会形态及文化背景为前提,包涵着各类人群的行为准则、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综合艺术。校园建筑不追求建摩天大厦,也不模仿灯红酒绿的商业建筑,只要求简洁明快、美观大方、庄重严谨。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如果说西方建筑以其多样性的建筑形式见长,那么,中国建筑却有其突出的特点。哲学、文学的大量引入,使得建筑不只是以实用为其唯一目的,它更具备人的精神需求和寄托:建筑的外部形态,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雕塑、照壁以及园林中无论外国城堡式的建筑还是中国假山、瀑布的仿造,都融入了人文的气息,都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
   一般认为,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和商人行会组织的出现为学者行会给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学者行会称作universitas,并且它在地方政府和教会之间取得到一定的自治权。自治权使得学者可以随生源情况的变动,从一人城市移至另一个城市。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争取到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并对西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大学其校园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是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设计建设的。在布局上,一般采用封闭庭院模式。
   校园群体建筑中的主体建筑,如主校门、教学主楼、图书馆、实验楼、科技馆等建筑往往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它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
   高校的校园开始向开敞式的布局方向发展,以绿地为中心,图书馆为主体,两侧排列着教师住宅、学生宿舍及教堂。这种聚合的布局方式,打破了修道院式四合院的封闭感,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总体而言,德国高校校多分散在市街,学生多散在居民家,总体开放与学院封闭式相结合。这就导致西方学术自由、开放独立、不拘小节的教育模式,同时也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应大大超越课堂的范畴。
   校园建筑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它为教学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和机会;暗含特定的思想和理论。校园建筑不仅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接受教育、与人交住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且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精神与文化功能,有着建筑文化的意蕴,沉淀了文化厚土和传统渊源。
   在德国,高校一般没有围墙,是所谓“无边际大学”、“无围墙大学”,是开放性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大楼与市区建筑杂陈相间,只有门上钉的铜牌和盾形校徽标识出是学校的某学院或研究所。几条热闹的马路上,各公司的写字楼、商店和学校建筑比肩而立。从整体看来,大学和社会没有明显的区分。学校与社会的设施都相互使用。这种开放式的布局在美国各大学中是非常普遍的。开放式的布局也使校园生活社会化。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整个大学城是与所在的小镇嵌合在一起的,生活区之内有着大量的小酒馆、咖啡吧、书店等,提供学生交流的场所。这种集中了大量交流场所的地段被称之为“unicen-ter",意为大学生的活动中心,类似于我们的大学生俱乐部,然而比俱乐部牛津大学城中的Blackwell书店的形式更活跃,活动更为自发,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种地方往往是学校最活跃的地段之一,许多新异的想法都是诞生于这种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之中的。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其众多传统大学被许多国家视为大学发展的典范并对全世界的大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先驱者威廉・冯・洪堡(1767-1835)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德国的高等教育较为普及.各类高等院校共有300余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根据其教学内容与性质.德国的大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综合大学.包括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全科大学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和国防大学等:应用科学大学: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包括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等。
   德国的高等学校绝大部分都坐落在人文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优良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为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客观和物质上的保证。其校园的规划建设十分重视对校园建筑与人文环境景观的塑造.追求大学校园与所在城市、建筑与环境景观之间的和谐统一。
   德国大学校园往往通过生态化和景观化的绿地形态渗透之周囤的城市社区.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触合.大学与城市共享人文、社会资源。德国一些著名的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弗赖堡大学等)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作为所在社区和城市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善加利用。
   德国大学校园普遍以大学城模式进行建设.校园与城市有机融合.并向社会全面开放。甚至在一些中小城市整个城市就是作为一个大学城而存在。
   超越围墙,走出封闭、走向社会,这已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上的要求,也是对高等学校建筑传统文化的挑战。否则,观念上、实践上的转变总会或多或少受到空间的制约。打破封闭的旧的建筑模式,让学校走向无边际、无围墙的开放式办学模式,让学校建筑传递新世纪的信息,应成为校园建筑设计所不可缺少的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2391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