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碳交所迎来合并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丽娟

  交易所先于制度产生,就只有呐喊作用。
  
  碳交易,这个令外界至今懵懂的词汇,是否就像是小孩子口中吹出来的美丽肥皂泡,虽令人惊诧却也可能会瞬间了无踪迹?碳交易的游戏规则却不是那么容易被企业掌握,成立碳交易所更面临诸多门槛和挑战。
  碳排放交易所,就是企业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自身无法用完的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进行买卖,从而对企业产生约束,达到环保的目的。2008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作为我国的减排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碳排放交易所现在进行的似乎并不顺利,有人质疑,北京、天津、上海三大交易所成立至今,没有一桩交易完成,前景堪忧。
  
  碳交易所太前卫
  
  由于中国碳交易市场三年未破局,欲抢先机的国内“三大”环境交易所前景不定。在欧洲气候交易所,日均交易量已经超过数千万吨的时候,国内的环境交易所还没有开始一笔真正的碳交易业务,市场上流传着关于碳交易所“无米下锅”的质疑。
  据天津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介绍,现在市场上的碳排放应该分为两种,一种叫“配额碳交易”,这个就是目前市场质疑中所提到的下锅的“米”,的确,它指的是各企业持有国家颁发的排放指标标准进行交易,有的企业所用指标有剩余就可以卖给其他企业,避免污染,也称“碳中和”,这是世界通行的,但我国现在尚未实行;另一种则是自愿碳交易,这是企业双方从环境发展角度出发的义务行为,目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愿碳排放交易,这样等到国家政策一旦推出,就能顺利进行配额交易。
  从2008年9月成立至今,经过天津交易所协调开发并成功批准的此类项目共4个,合计年减排量713360吨。但实际上,那种只有21000多吨的碳排放交易并不在少数。“现实中,很多大型企业出于维护企业环保形象的目的而去购买碳指标,所以碳交所的成立,到底能对节能减排和打造低碳经济起到多大作用还不好说。”山东省环保厅国联环保对外合作中心CDM项目负责人程汉超说。
  交易所先于制度产生,就只有呐喊作用。尽管“三大”交易所还处于“无米下锅”的境地,但似乎并没有妨碍各地“跟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0家环境交易所成立,其中,北京环交所就参与发起了6家地方环境交易所。这样的跟风扩张一度被认为是“跑马圈地”。
  从现在来看,国内的环境交易所都不是名副其实的碳交易所,经营的主业并非碳交易。“国内碳交易所的设立,按照国家规定,都要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来核准,到国务院批准,现在的交易所,我们认为还没有履行这样的手续。”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说。“在国内碳排放交易制度还没建立的前提下,这些环境交易所也感到无奈。”一位碳市场人士表示。北京环交所一个引人瞩目的业务是,2010年推出了全球首创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可惜的是,平台推出一年多来表现平平。
  “并非不看好碳交易,只是觉得,环境交易所本身的形态,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展起来。”王毅刚表示,他最近刚刚卸任北京环交所副总经理职位。最近出版了《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中国道路》的王毅刚博士指出,各地逐步建立的环境交易所,实际上是走在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头。目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没有强制减排义务,我国也没有建立起碳排放交易体系。没有碳,也没有交易标的,更没有市场。由于缺乏碳市场,国内的环境交易所更像是一个信息供给和咨询服务平台,而不是欧洲的气候交易所那样的专业碳交易中心。
  
  一个失落的碳交易所
  
  成立于2010年6月16日,号称世界第五家、中国第一家以二氧化碳交易冠名和将此业务作为主体经营的碳交易所――单县碳交易所在短短时间已淡出人们视野。今年3月份,记者拨打该交易所电话时,听到的却是“你拨打的号码不存在……”的回音。而该交易所投资方之一广州长河投资有限公司虽然有人接听电话,但对单县碳交易所的任何情况却一无所知。现在,该交易所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甚至连当地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亦无从知道其下落。碳交易所落户单县仅是一个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闻噱头。
  2010年10月27日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包含着引人注目的一句表述:“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一向被中国政府有意回避的“碳交易”,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给出了明确的实施时间。与单县碳交易所荒凉冷清的情况相比,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碳交易所的挂牌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单县碳交易所‘有名无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内碳交易制度上的缺失。”程汉超表示,因为现在国家并没有相关政策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以强制约束,所以企业通过碳交易完成减排目标更多地是一种自觉行为。
  “从国际形势来看,2010年坎昆会议不欢而散,也使全球碳交易前景扑朔迷离,”程汉超说,“坎昆会议的失败,让全球的碳交易市场非常低迷,这对国内的碳交易也形成了很大冲击,国内外很多企业都处在观望阶段。”
  
  合并是件好事
  
  单县碳交易所是中国几十家碳交易所的一个缩影。在广州产权交易所、广州环境资源交易所总裁李正希看来,环境交易所泛滥的根源,是条块分割行政体制的结果,“但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环境交易所过多,而在于缺乏一个公共的交易平台。”
  台湾碳排放交易推广协会常务理事李坚明指出,全球的类似交易所可能加起来也就是十几二十个而已,而中国大陆已经超过这个数字,达到20多个,将来势必会有一些整顿。如果没有整顿的话,将会出现一些交易所没有效率的情况,特别是规模不够大,将来在整个经营上就没有办法提供整个交易所应有的服务和功能,或是提升服务效率。
  同时,李坚明还指出,在美国已经早有碳交易所合并的先例。在美国的中部和北部,就有一些州的此类交易所进行了合并。进行合并,并不是说谁吃掉谁,而是合并后用一个或是两个交易所的名义进行运营,实际上两方都有控股,好处可以共享,从经济意义与环境意义来说,这是一个方向。问题的关键是不需要国家来指定,应该让市场来选择,市场可能会选择某家碳交易所,或是几家交易所的合并体。
  “对碳交易所的关注说明各地方对这事情都很重视,大家认可碳排放权市场,是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的一种手段。同时,从资本市场还有其他市场发展的过程来看,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是市场本身的规律。”穆玲玲则表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3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