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项目管理技术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少颖
中国现在与发达国家的真正差距,并不在于专业技术、资源、资金和土地,而在于人才和管理
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就人均产值来看,相差依然十倍左右。多年来,依赖廉价劳动力、粗放产业格局、高能耗资源、大规模基础投资的中国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效率、人均产值、标准能耗、技术水平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正值“十二五”的开篇之年,全国各地的重大项目纷纷上马,各个企业也都在不断地上项目做项目,项目已经成为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核心。自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项目就成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头力量。“一五”期间,以“156项(重大项目)”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近年来,中国不断出现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管理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投入产出比、成功率、质量和风险远远不尽如人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中产业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价值已经是有目共睹,但是属于软科技的管理技术的价值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管理是一种经验,一直没有用科学的方法来普及和深化管理技术,属于软科学领域的管理技术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科研领域为例,工业技术等硬科学课题所得到的资金支持动辄就是成百万、上千万乃至数亿元,而一个省部级的管理课题的资金支持一般才一二十万元,重点课题也常常就是三五十万元。
中国现在与发达国家的真正差距,并不在于专业技术、资源、资金和土地,而在于人才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普及和深化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多种管理技术,但是真正与生产经营关联最大、最直接的项目管理技术,却依然还不为大部分人员了解。很多企业经常出现项目亏损、项目失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效益收入低迷徘徊。这方面的缺失和薄弱,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瓶颈。管理技术或是发展的瓶颈、或是发展的催化剂,是一个国家和产业可长久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瓶颈。
项目管理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技术和学科,即便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其起源、发展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更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但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发展遥遥领先。尤其是在信息、航天、军工、交通、建筑、医疗、文化、科研等朝阳产业,项目管理的应用力度更是明显。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绝不能再以高能耗、低收入和粗放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式。要实现产业现代化、社会发展高速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经济格局,就只能向“管理要效益”,必须要通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来提高产业效率和技术含量,从而建设低能耗、高效益、高技术和高产出的现代化社会。
在我国,项目管理知识还不为大多数人熟悉,但是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技术含量的最佳工具――项目管理技术,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了很多行业的核心管理技术。根据北京大学的一项测算,项目工作人员的技能将大大影响企业效益。项目的管理效率每提高1%,企业的利润就有可能提高3%,运营成本就有可能降低5%,经营风险极有可能降低10%。而来自于中项技工程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则表明,项目的成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企业破产和人员离职的最大直接原因。清华大学《项目管理数字化》课题组的调研则发现,在各类工业和建设企业中,已经有超过90%的劳动者,是企业基于项目工作的需求而聘用的。即便在商业、教育和农业企业中,这个比例也能达到70%。另一个部级课题-《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则发现,建设行业和配套行业的企业已经几乎全部形成了项目化的工作模式,企业工作即项目工作,项目收入即企业收入,工作人员在项目中的收入已经成为个人的主要收入。
各行各业的项目管理人员需求之大,也是一直未能被社会充分认识到的。我国每年在建的各类工程项目就有100多万个,仅仅是项目负责人――建设工程项目经理(建造师)就需要有近200万人的日常保有量。而一个工程项目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少则几个,多则上千。因此,仅仅是全国的建筑、交通、市政、机电、水利等建设类行业,其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就达到了上千万。在各类制造、科研、咨询,以及商务、贸易、教育、医疗、会展、农业等行业,需要的项目化工作人员也不计其数。“实际上,从工作职能的角度来说,参与和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该能够达到全部工作人员的20%左右。在中国,这个总人数就是几千万到上亿。”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顾问贾玉瑞这样认为。
由此可见,项目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效益、发展乃至生存的核心技术,项目的成败已经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普及、深化、强化项目管理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运营、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和重要途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实现高技术、高水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当前最需要重视的宏观战略性问题之一。
从1982年的鲁布革水电站开始,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白继迅主任介绍说:“项目管理技术是一个追求精确性、稳定性、合理性、效率性的管理技术。目前沿用的版本是1999年从美国引进的项目管理技术,美国人把它系统化、标准化,最终形成五大过程九大知识体系。”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日本等几十个发达国家也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也在2001年7月推出了一套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但是直到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应用的还是美国的PMBOK体系、英国的PRICE2体系和日本的P2M体系,报考的还是美国的PMP和欧洲的IPMP考试。白继迅主任说:“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9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培养了80多万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其中有8万人参加了美国PMP考试,约4.5万多人获得了PMP证书。在我国,全球500强之一的华为集团的旗下员工就有3000多人获得PMP证书。”
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机构都在研发各种实用、简便的项目管理技术,各大企业都开发了自己专用的项目管理模板和流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和各地的项目管理协会也都开发了很多项目管理软件、流程和方案。而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系统则在重新组织和研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项目管理技术体系。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在2010年2月向科技部申报了一个重点课题《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模式研究》,并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设计。2010年7月,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则推出了一套《中国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体系》,12月又推出了一套新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第一次提出了四维动态项目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数学模型、一部完整的独立项目知识结构和一系列完整的工作流程。
项目管理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是却很容易被忽略的软科学技术,是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秘密武器,也是发展中国家快速赶上的技巧工具。白继迅主任认为:“在项目管理方面,目前美国、欧洲占领着制高点,我们下一步要搞出自己的管理知识体系来,因此,着力提高适合中国国情的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项目管理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全民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普及则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的顾问贾玉瑞则认为:“项目管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应该获得像核高基一样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项目管理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其重要性堪比建国之初的教育普及、医疗普及、工业普及和科技普及。项目管理技术可以使一个地区的GDP提高最少几个百分点,也可以使一个人的收入提高一半甚至翻倍。”作为一个真正低成本、高收益的应用型基础工具,项目管理技术需要全社会和全国的大力扶持和重点普及。“十二五”期间,应该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将项目管理的研发、普及和应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全国各地区和各行业进行贯彻和深化,充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比率,从而实现优良的经济类型和产业格局,开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5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