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继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突出表现在人的素质、文化市场、主体作用发挥、硬件设施建设、长效机制建设这五个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面对金融危机大潮新的冲击,要有效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我们尤其需要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新举措、新对策。
紧扣“三个贴近”,提升“三种素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聚焦点放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方和谐。为此,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是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如果精神文明建设不能适应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就难以紧跟时代步伐,人的素质提升也就缺失了思想基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丰富和拓展教育内涵。
二是要讲究方法,不断策划和创新教育形式。鉴于不同人群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差异度较大,需要我们注重量体裁衣,讲究方法艺术,用创新的手段因地制宜、因人施教。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传承的同时,还是要更加注重创设新的教育载体,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是要全面辐射,不断搭建和巩固教育平台。文明市民教育要做到全方位覆盖,既要靠大规模、集中性的活动来强化引导、营造氛围,又要靠有效的教育平台。通过文化平台、文艺平台、“爱心”平台、“三维”平台来扩大辐射、放大效应、传播文明。
突出联动共建,激发群众活力,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点放在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上
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只有让群众当主力、唱主角,才能真正使先进的思想、创新的理念、文明的风尚延伸到最基点,渗透到各层面,覆盖到全社会。
一是做足宣传发动的文章,大力营造全民参与、同频共振的创建氛围。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以鲜明的主题、统一的目标、响亮的口号总览全局,还要认真研究广大群众的需求,从而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让广大干群在美好蓝图的激励下,全力支持,主动参与。同时,要有效消除群众中产生的认识误区,这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必要前提。
二是做好社会联动的文章,全力构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共建格局。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化的联动共建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从点上看,要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引导群众,形成示范效应。从线上看,要注重培养一批区域、行业的骨干力量,实现管好自家、帮助人家、建好大家的目的。从面上看,要真正把精神文明放在战略高度,与物质文明一同规划,实现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相互联动,建立全方位的工作格局。
三是做深实践推动的文章,致力创设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主体情境。创设多种多样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情境,让广大群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根据城乡的差异,在城区重点围绕市民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农村,要结合富民增收和村民自治工作,重点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强基础设施,优化生活环境,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上
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民心工程”, 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共享发展的成果。因此,开展文明创建必须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是对照文明创建的刚性要求,高点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打造秀美宜居的生活空间。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中,为了使群众在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实惠,我们要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设计个性化的问题。城市特色唯有挖掘自身特色,才能彰显个性禀赋。其二,建设精品化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按照总体规划,打造一批精品地段、精品景观、精品建筑。其三,环境生态化的问题。一个城市唯有环境只能靠自己创造。建设生态城市,让绿色成为城市生态的主色调。
二是对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持续完善、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形成便民利民的运行体系。城市的文明更应该体现在那些窗口行业“软服务”中所展现出的点滴细节。政府服务职能一方面要更具规范性,弱化管理,强化服务,开展“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要趋向人性化,服务要向弱势群体和民生问题倾斜,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是对照城乡统筹的发展追求,坚持深化、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社会环境的好坏是考量精神文明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尺,综合治理是优化社会环境的有效手段。针对城市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取不同办法,具体对待,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着眼持续发展,架构长效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点放在培养人的文明风尚上
精神文明建设更多的是要在架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运行机制,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轨迹。
一是要架构目标管理机制。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机制是保证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的首要环节。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把一定时期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转化为具体目标,通过指标量化,任务细化,签订目标责任状,建立“分值考核”体系,推动各级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摆到同等重要位置。
二是要架构考评激励机制。必要的考评激励是促进目标实现的“催化剂”。如果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现创建成效与考评结果挂钩,就能形成持久有效的激励效应。
三是要架构多元投入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体制。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出台或落实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措施。要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单位积极创收,增强“造血”功能,盘活文化存量资产,激活文化增量资产。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积极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走产业化、项目化发展道路。
四是要架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监督作用,按规定办理相关的提案、议案;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听取群众意见,聘请精神文明建设监督员;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与此同时,在群众中通过“文明新风理事会”等群众自发组织不失时机地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此在全社会培树文明新风尚。
(作者系中共扬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5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