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教学工厂”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琦

  [摘 要]本文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教学工厂”的做法和办学理念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色,探寻其形成独特教学模式的原因,结合笔者从事职业教育中的体会,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所面临的困惑并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教学工厂;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145-02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是一所蜚声远东的职业教育院校,他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华人特有的人文环境相融合,逐渐沉淀出“教学工厂”、“项目教学”、“专能开发”“无界管理”和“经验共享”的独特办学理念,形成了特有的办学优势。目前国内职业院校都在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但是在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创出自己的办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还有很多困惑。笔者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做法,以此来探寻适合我国实际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1 “教学工厂”的做法
  
  “教学工厂”这一概念是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教学工厂”指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工厂” 模式的引入使得职业院校不再是传统的学校,而是一个以教学为主导的企业,像工厂但不同于一般的工厂,而是一个可以承担企业项目的学校,通过各院系设立一个一个独立的“教学工厂(企业)”,学生通过工作完成项目来学习专业的技能,学校实现了教学环境工厂化,教学管理的企业化和教学过程的工作化。“教学工厂”是该学院最突出的办学思想之一,也是该学院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其中更是蕴涵着创新的办学理念。
  
  2 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反思和对“教学工厂”的评价
  
  (1)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共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校企合作单位签订一纸合约。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合约签订之后被束之高阁,签约企业中往往仅有个别真正的参与到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来。主要原因是企业很难从和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取得实质的利益反而因为安排大量生手进入企业实习影响工作效率和增加费用支出,这对于追逐利润的企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企业多不愿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即使有也很难长久。现在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乞丐式”合作,学校常常利用原有人情去央求企业安排学生实习,企业给提供几个实习岗位往往带有人情式的施舍。一种是“传教式”校企合作,学校到企业中去游说老总,阐明教育对国家、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此来取得他们的支持。而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种创新式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式的校企合作。比如在其工商管理系设立的多家品牌店,由学校来提供场所和装修,企业提供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寄售商品,学院按照微利原则提供给学生实习实训,这样企业不需要什么投入,既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又拓展了校园的市场,也为自己今后的营销管理队伍培养了人才,企业愿意参加,同时学院根据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所以说,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一种双赢式的校企合作,这种合作也必将是长久和有效的。
  (2)是一种以学院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现在我们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之后,往往学校的老师就不再参与企业对学生的使用,由于老师不是企业员工,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参与企业对学生的安排,企业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来安排学生,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实习学生的使用当做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实习的几个月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并没有真正的顶岗而是做了普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设想根本不可能在毫无利害关系的企业中得以实施,更有甚者由于利益的诱惑,个别职业院校沦落为企业的劳务外包公司,失去了学校教育者的最基本职责。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建立在学院,完全由老师来掌控学生的实习,老师可以根据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安排学生的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经济管理系的“教学企业”对不同的岗位进行定期轮换,使学生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在校外的实习企业是很难做到的。
  (3)是一种基于真实教学情景的职业教育。“教学工厂”是和企业合作进行实体运营,其既是学校也不是学校,既是企业也不是企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而是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园再现,学生在从事的项目中以学习为主导,以微利为原则。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要学会经营求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求存”能力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我们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非常强调技能的培养,但是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绝不是单位的岗前培训。南洋理工学院注重理论培养,强调“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方针,但是他们将抽象的理论附着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通过企业中的项目来实现教学。南洋理工将教学工厂办在学校,实施以学校为主导的办学,可以系统地教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
  (4)是一种真正的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在国内的高职院校已经广泛开展且发展迅速,不过和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教学比较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国内的项目教学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项目教学基本是出于模拟状态,往往是老师因教学需要编制出一个项目由学生来完成。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一是全凭老师想象,想象的项目往往和社会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这样的项目并不是真实的教学情景;二是项目没有实际意义也基本上不会在企业实施,对学生也就缺乏吸引力,完全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项目大部分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这样培养的学生完全适应市场,同时学生能够看到、感受到自己的项目能够在企业实施,也会提高积极性,提升自信心。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按要求把项目做出来。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不懂的问题,任课教师再进行个别辅导,辅导以点到为止,帮助学生分析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而不是告诉答案。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种自发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一种独立思考的认识能力。
  
  3 对形成“教学工厂”原因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搞好校企合作,实现教学的工学结合是搞好职业教育的途径是我们所有从事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如何使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始终困扰着我们,是什么原因使南洋理工学院能够找到破解的办法呢?这更值得我们去追寻和思考。
  (1)源于企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教育部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服务于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一所学校搞的好不好,不是看他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看他的课程改革,更不是看他的师资力量,是看他培养的人才是不是有市场,是不是企业受欢迎的人才,只有牢牢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好用的人才才是高职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高职院校都要有一批合作关系良好的企业,并树立起“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思想。教学的团队和教学的素材均应来自企业,教学过程应该在企业中,学生更应该到企业中去。南洋理工正是通过“教学工厂”、“项目教学”来实现的,和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才能紧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种做法的形成是因为其办学的理念就是“源于企业、服务企业”。

  (2)“人师为本”的用人机制。南洋理工办学定位清楚,成就职业教育而不是大学,因此这里没有教授却有专业经理,这是一种企业文化的校园化。南洋理工的用人机制比较灵活,一般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经验,从事过相关行业,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也有着丰富的行业资源。另外学院特别注重对老师的再培训,也就是他们说的“专能开发”和“增值++”。通过两个途径培养了一批适合高职教育的老师。目前我们高职院校对教师入职有很高的要求,近几年逐步由硕士向博士过渡,就多数学校学生评教来看,有两类人效果比较差,一是学历高的,一是企业的能工巧匠,前者和高职学生的思维差别大,授课效果差,后者缺乏教学方法,不懂得如何系统教授。因此好的高职教师是将老师变成能工巧匠和将能工巧匠变成老师。目前我们高职教育的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很难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我们的教师有时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有严重的脱节,由于很多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不敢从接项目,难以开展真实的项目教学。现有的高职教师职称评价体制,主要鼓励老师从事科研创新,从而使老师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发表几篇论文上,不能静下心来研究高职学生和校企合作。
  (3)创新理念无处不在。南洋理工学院是一片创新的土壤,创新的理念无处不在,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到校园管理,处处能感受到属于南洋理工自己的特色。南洋理工的教师说“变是这里唯一的不变。”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南洋理工与时俱进,创新不断。当职业教育的困惑,校企合作的困境围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是独立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经验。南洋理工经验也不一定适用于国内的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去创新属于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创新的理念去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
  
  4 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启示
  
  (1)校企合作要有新思维。校企合作要有新思维,走“互利共赢” 的新模式。要去探寻有利于企业利益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如何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是企业能否长期参与校企合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中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在新的校企合作中要注重学校在学生实习中的主导地位,把系统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衡量标准,将顶岗实习做好做实。
  (2)用人机制要有新举措。改变用人机制,加大从企业招聘人才的力度,注重教师的企业经历,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不妨将企业文化引入到高职学院的管理中来,高职院校的管理尝试企业经营性管理方法,放弃通过档案中记载的职称来衡量老师,建立起绩效的考核机制。
  (3)办学要创出新模式。在南洋理工学习看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对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有着客观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这种在新加坡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东西,哪些是适合我们的哪些是不适合我们的,我们不一定就要模仿南洋理工的做法,都去搞“教学工厂” “搞双规制教学”, 重要的是将一种办学的理念引进来和我们学院自身的条件结合起来,创新出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模式。并且善于积累自己的做法,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教高字[2006]16号)[Z].2006-11-16.
  [2]姜家吉,周泳全.教学工厂企业化经营方案初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8-10.
  
  [作者简介]郑琦(1973―),男,回族,河北省张家口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2009年4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教学与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