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支付业前景无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尧

  第三方支付行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不免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搜索引擎。
  日前,京东商城已经完成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这意味着一直布局独立物流、仓储的京东开始布局支付行业。电商收购其他规模较小的持牌支付公司,既能摆脱交易数据泄露的隐患,又能控制现金流,还能分得庞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一杯羹,可谓一举多得。
  自去年5月,央行向27家机构下发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即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累计五批共197家机构获此牌照。随着持牌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多和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让我想到十年前的搜索引擎。”国内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说。由于解决了网络购物中的支付问题,近十年来,第三方支付几乎保持了与网络购物同步高速增长。但这个崭新的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监管真空,直到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阳光化的盖子这才被揭开。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加入,第三方支付行业也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前景乐观
  如果把电子商务比作闯入传统商务市场的陌生人,那么这个陌生人让别人接受的最大瓶颈是什么?信任问题。
  2003年10月,支付宝的创立,一直被看作是国内电子商务生态的里程碑。现在的消费者能够在网上轻松地选商品、踏实地付款、轻松地等待送货上门,完全有赖于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对整个网购消费流程的改造。
  第三方支付可以被形象的比喻为卖家和买家之间的资金池。买家在线购物后,所支付的款项并不直接进入卖家账户,而是进入支付宝,这时候支付宝起到的作用类似于银行的保管箱,当买家确认收货之后,支付宝再把费用打入卖家的账户。这就有效地降低了网络交易的风险,降低了网络诈骗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表示,中国已进入了非现金支付时代。其依据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20年时间里,整个社会的支付量每年都在成倍增加,但社会流通当中的现钞量却一直稳定在3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在去年中国1130万亿元的支付量中,只有3万亿元是现钞。“如果没有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我们恐怕要多建造100个印钞厂。”欧阳卫民说。这足以证明支付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伴随着支付市场蛋糕的做大,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对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0年6月,央行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首次对非金融机构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管理、银行卡收单、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服务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同年12月,央行又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11年5月18日,央行颁发首批业务许可证,支付宝、拉卡拉、快钱、汇付天下等27家企业顺利获得支付牌照,时至今日已有近200家企业获得支付牌照。
  经过数年发展,国内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呈现“账户派”、“绑定派”、“刷卡派”三大差异化服务趋势。
  除去最为领先的支付宝等“账户派”,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绑定派”银联,一方面和国内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厂商UC合作推出移动安全支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借助自身优越的平台和优势,其主推的移动支付标准或将在年内成为国标。而一直坚定走在“刷卡派”道路上的拉卡拉则在便民措施上积极发力,目前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投建了超过5万台自助终端,在继家庭mini刷卡器和超级盾之后,更推出手机刷卡器,成功涉足移动支付领域。
  现实并不乐观
  在蓬勃发展的背后,支付企业的生存现状却并不乐观。据悉,某知名第三方支付公司去年曾亏损1.5亿,同时,快钱CEO关国光也公开表示,去年处理的资金业务总量达到1.2万亿元,才首次实现年度盈亏平衡,而其他中小企业,特别是一直在传统第三方支付领域(包括预付卡发行、POS机收单等)挣扎的企业则盈利希望渺茫。
  在预付卡发行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前有“国家队”后有“无牌商”的尴尬境地。“原以为拿到牌照后,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很多,但现在看和以前差不多。”上海某大型预付卡企业的负责人说。无牌的公司继续发卡,而获牌的支付公司却由于受到央行管制,反而有点束手束脚。同时,“由于国家对单位购买预付费卡作出了不少限制,许多公关公司、机关、企事业单位买卡越来越少。”他说。同时,预付卡行业中也有了“国家队”的参与。眼下,一些银行也在发行预付卡,这种卡相当于“不能取现的银行卡”,只要有POS机的地方就能用,对一般的预付卡造成了冲击。
  在PSO机收单业务中,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进场费”更高的现实局面。“我们曾经和一些便利店谈过,他们往往要求先付一部分‘保证金’,大概在10万元左右。”某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边是高企的“进场费”,一边是设备运维和人工成本,支付企业自身的利润越来越少。
  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出现之前,主要是银行在提供网上支付结算服务,而银行出于服务能力和成本的考虑,通常只面向有规模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平台和产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双赢,但其间也不免摩擦。
  2012年年初,支付宝和财付通先后宣布关停信用卡充值的功能,让不少热衷网购的消费者心中“添堵”。据支付宝内部人士介绍,关停信用卡充值的功能是为了响应央行新规,封堵信用卡套现。此举对银行是利好,但对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则利益受损。
  去年工行、招行、民生银行等的网银限额均出现下调,招商将支付限额从单日5000元下调到500元。虽然银行界内部人士表示下调限额是为了防止钓鱼网站等导致的网上支付风险,同时限制信用卡套现。但此举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到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利益。
  未来的支付
  2011年,深圳的老苏在“移动支付”推广点上换掉了手机的SIM卡,电话号码不变,但手机变成一个“钱包”。此后,他无论坐地铁还是到便利店购物,只需要晃晃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
  其实,这一切都源自美国的支付新星Square带来的效应。这家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创办的移动支付公司,将刷卡槽简约设计成一个体积小巧的硬件,帮助企业和个人将iPhone、Android手机或iPad变成了POS机,从而支持信用卡交易。数据显示,中国仍存在69%的现金交易空间,现在,对于经营场所不固定的中小微型商户,或B2C电商提供货到付款服务时,一部手机加上小小的刷卡槽,就能实现便捷支付。
  更令人激动的是谷歌的GoogleWallet(谷歌钱包),简单地说,GoogleWallet的目标是用智能手机取代种类繁多的银行卡,使得手机通过NFC技术“近场”与POS机无线通信而轻松实现支付。
  在中国,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是仍在继续。但据最新消息显示,移动支付标准最有可能采用兼容性更强、更便于联网通用的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目前拥有自主300余项专利申请的2.4GHz技术标准,更适用于封闭网络,有望成为前者的补充。标准的确立对第三方支付公司是利好消息,使其可以更加明确地开展业务。
  但在技术标准实现突破的同时,商业模式成为新的困惑。消费者每次移动支付背后都隐藏着银联、银行、电信运营商这三个巨大的身影,还有大大小小的商户。专家指出,合作开放式的商业模式应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其中金融机构和运营商合作模式的可能性最大。
  来自德勤的《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吸引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纷纷布局。预计未来三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中国的产业热点,2015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中国主流的支付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35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