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玉米市场分析 2006年玉米市场预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 东
2005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走势可谓一波三折,总体呈震荡走势,到12月份已基本走出了“禽流感”带来的价格下跌的阴影,出现了上涨的态势。“禽流感疫情”基本上贯穿了全年的始终,疫情的每一次出现都给市场沉重的打击,而疫情的减弱或消退又给市场重新燃起希望。玉米出口的再度活跃,给市场注入了活力,而国内玉米播种情况、消费水平、深加工发展状况等等因素也在市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政策更是在市场的发展中扮演着引领市场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决定性作用。2006年将是中国玉米市场值得期望的一年。
一、2005年玉米市场分析
(一)玉米价格变动趋势
2005年初由于春节的到来,农民对粮食变现的愿望加强,售粮高峰期再度出现。与此同时,按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从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停止对国有粮库老库存的补贴,国有粮食企业开始加大销售陈粮的力度,市场供应数量增加,而收储企业收购资金不足。诸多因素导致国内玉米价格有所下跌。
进入3月份后,玉米出口增长迅速,对玉米市场行情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主产区天气状况不佳,使得玉米播种受阻,对于2005年玉米产量下降的预期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价格回升。
在6月份左右,由于受口蹄疫和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国内养殖业、饲料业对玉米等大宗饲料原料需求开始减弱,市场价格有所下跌。随着玉米存量的逐步下降,饲料养殖业需求逐步增加,加之玉米生长情况不理想,对市场行情起到一定支撑。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国内饲料及养殖业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玉米价格在普遍看涨的心理作用下一路上涨。
但是,10月中旬前后,“禽流感”疫情再次在国内产销区出现,而且来势凶猛,市场价格开始滑落,而华北地区新玉米的陆续上市,又使得供求平衡关系快速失衡。随着价格的不断走低,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的抗跌性开始显现,11月下旬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开始止跌回升。特别是进入12月份后,随着疫情的不断消除,国内玉米市场行情也不断回暖,而东北玉米市场行情更是“一枝独秀”,增强了人们的信心。
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05年1-11月我国玉米出口802.22万吨,同比提高306.2%;进口(1892吨)很少;净出口802.03万吨,同比增长2.9倍。预计2005年全年,我国玉米总供给量将比上年度下降1.4%,玉米国内消费比上年度增长,期末库存将呈减少趋势。
(二)玉米市场供求因素分析
1.供给因素分析
(1)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根据国家粮食信息中心相关预测,200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2570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54万公顷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约为6%左右。玉米面积增加主要是国家政策的鼓励,“两减免三补贴”(减免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粮食直补、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农业政策落实到位,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种粮积极性较往年明显增加。
(2)玉米产量预计略有下降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玉米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亿吨以上。1993年以来,国内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格局,其中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极其明显。1994年和1996年国家先后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40%左右,农民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使国内玉米丰产,并最终在1998年使全国玉米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33亿吨。随后,国内玉米产量有所回调,2000年国内玉米产量仅有1.06亿吨,2001年至2003年国内玉米产量则保持在1.15亿吨左右,2004年国内玉米再次丰产达1.30亿吨。预计2005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26-1.30亿吨,比2004年略减。由于2005年玉米前期生长条件不利,一些机构对2005年玉米的产量估计较低。
(3)农民惜售心理强
随着农民获取价格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方式越来越多,只要市场出现高价格,他们就会以此作为卖粮的参考标准,低于该价格就不会卖,这就形成了目前多数农民“看涨不看跌”的心态。除此之外,主产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主体日渐增多以及对玉米需求的增加更加稳定了农民的惜售心理。另外,近期大连玉米期货价格的缓慢上涨,也是农户惜售的原因之一。
2.需求因素分析
(1)饲料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目前我国玉米年饲料消费已由10年前7000多万吨,增长至9400万吨左右。每年我国饲料需求玉米占玉米消费总量的70%以上。2005年禽流感疫情给饲料、养殖行为带的负面影响,已直接影响到国内饲用玉米的消费总量。禽流感期间家禽被大量扑杀,家畜补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存栏率较常年大幅下降,导致饲料生产消费下降。尽管进入12月份有所恢复,但这种影响应属于不可逆转性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禽、蛋等商品需数量仍会呈上升态势,玉米饲料消费仍将是推动整体玉米市场消费的主流。
(2)玉米工业消费需求巨大,成为最大的热点。
2004年我国玉米产量达13029万吨,饲料的消费量从9000万吨降到了8800万吨,工业消费则从1500万吨增长到1800万吨。工业玉米消费主要包括玉米胚芽油、玉米淀粉糖和生物乙醇,其中以生物乙醇消费增长空间最为突出。以美国为例,生物乙醇的玉米消费已经占总消费量的16%,而在24年前尚不足1%。中国工业玉米消费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4―2010年,正值我国玉米加工在建项目投产高峰时期。到2010年,全国玉米工业消费量将达到2120万吨,实际加工能力有可能突破4000万吨。
国内燃料乙醇替代计划从2004年开始加速,玉米供需关系随之紧张起来。燃料乙醇推广得到国家政策扶持,产品通过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价格与成品油出厂价按0.9111的比例绑定,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
目前更加成熟的是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乙烯替代产品。丰原集团在宿州建设的世界第一个生物原料乙烯工厂于2004年底投产,年产2万吨,效益颇为可观。
东北地区的玉米深加工业(尤其是吉林地区的)异军突起,年消耗玉米30万―50万吨的大批酒精厂、淀粉厂、制糖厂等一系列深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大大带动了当地玉米需求。
3.玉米进出口的影响
韩国和日本是世界主要的玉米进口国,主要从美国和我国进口。同美国玉米相比,我国的玉米为非转基因玉米,同时与韩国、日本运输距离最近,加上质优价廉,深受韩、日客商欢迎。目前玉米已成为我国惟一大宗出口的粮食作物品种。
2004年,世界玉米产量高达7亿吨,增长12.8%,而南美主要玉米出口国阿根廷正值收获季节,预计产量1850―1900万吨,为最近五年历史新高。目前,在玉米出口市场上,阿根廷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以低价策略抢夺市场份额。同时美国玉米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用量和出口数量低于预期,也将加快玉米销售。因此,全球玉米出口将面临价格低位震荡,出口竞争激烈的局面。2004年中国玉米全面丰收,总产量达到4.695亿吨,国内库存比较充足,有效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但国内玉米价格居高不下,而玉米出口市场价格低位震荡,以市场出口为主的中粮、吉粮面临较大困难。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玉米产地之一,在经历了连续4年的玉米减产之后,2004年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但与此同时,玉米的增产给国内玉米仓储、运输等环节带来了压力,在国家仓储粮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扩大玉米出口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2005年,尽管国家对出口玉米企业没有政策补贴,但是退税增加了30元/吨,此举对玉米出口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退税增加的30元/吨,使得企业基本上保持盈利甚至扩大盈利,因此玉米出口企业采取了积极的出口措施。
4.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玉米进出口的影响不断显现。出口方面:我国玉米的出口市场集中在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市场,其优势主要在于低廉的运费。人民币升值,运费的优势将被玉米自身成本的劣势抵消,在出口竞争上处于不利。进口方面:目前我国玉米进口很少,原因就在于进口成本远高于国内价格,因此,南方大量的需求仍需从北方调运,但由于我国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运输瓶颈,整个物流环节并不通畅且成本太高。目前,吉林主产区到广东黄浦费用占到销售价格的25%左右,非常高昂。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降低,在物流环节上进口基本依赖海运,不存在陆路运输的瓶颈约束,可能导致销区的需求转向进口,这对国内玉米市场又将构成利空。人民币升值将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压制。
(三)玉米流通体制的影响
1.政策多变加剧国内供求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在粮食贸易上就存在内外贸脱节、政策滞后以及粮食生产与进出口逆向操作等问题。如今,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保护期的结束,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有效调控粮食生产和进出口,保证粮食安全,减轻国家负担,为国家获得最大效益成为掌控相关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玉米出口受政策影响变动频繁。(1)国家指定只能由中粮和吉粮两家公司进行玉米出口的垄断经营。(2)国家还在不同时期进行政策干预。但政策的变动又使得玉米进出口呈逆向操作,进一步加剧了库存压力。如1995年、1996年,玉米产量分别增长12.8%、13.8%,净进口却依然达到512.4万吨和16.8万吨,致使库存净收购量增加500万吨和1000万吨。1997年,玉米产量下降18.2%,却净出口672.3万吨,库存净投放量增加1500万吨。1998年以来,我国玉米产量有增有减,却一直处于净出口状态,主要是由1995年至1997年进出口与生产的逆向操作所致。 2004年起国家对进出口政策做出调整,首先将玉米出口配额调减到300万吨,同时取消了对玉米出口的补贴,使得玉米出口急剧减少,全年只有232.4万吨。
目前,国家对粮食实行“多头管理”,是由农业部管生产,国家粮食局管流通,商务部管进出口,而发改委又成为国家粮食局的上级主管部门。管国际贸易的不管国内,管国内贸易的不管国际,管生产的不管消费。政出多门又互相交叉。现在一个部门要做出一个决策,要协调多个部门的利益。如果出现分歧,最后只好由国务院出面协调,结果又得平衡各部门的利益。这种“多龙治水”的效率非常低,分段贸易导致部门之间利益调整、协商起来费时费力,也耽误了商机。部门多了,遇到问题又互相推诿,这就造成了贸易上的时间差。当收成不好决定要进口时,各部门之间又要左右协商,然后订货,真正进口的时候已经到第二年了,而这时候粮食又丰收,产量已经增长,只好再研究出口,结果造成粮食丰收的时候进口,歉收的时候又出口的尴尬局面。发改委是管宏观调控的,但对玉米的出口量、合同、价格、市场都要管,而许可证配额又是商务部管的事。管得太细了,企业做起来很困难。
2. 粮食贸易商被边缘化
国内玉米收购是“狼多肉少”,而贸易商势单力薄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目前大多数国有中小型粮库已通过拍卖或兼并的方式成为私营企业,这虽使粮食收购市场更为活跃,但也使市场变得更为复杂,玉米收购价格也较以往更难预料。如今锦州港周遍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家贸易商,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利润的空间逐渐缩小,粮库玉米的粗加工也基本没有利润。以当地48%水分含量的玉米为例,其收购价为960元/吨,烘干后(14%水分)的价格为1170元/吨,与当地干粮的报价相同。
玉米深加工企业对原有收购格局的影响在吉林玉米收购市场中体现的更为突出。往年,东北地区大都是当地粮库和玉米收购商从农民手中收粮,适逢合适时机,再将其转手卖给南方的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从中赚取差价。由于是短途运输,而且货款兑现快,大部分农民或农民商贩就直接把玉米出售给这些当地的深加工企业,从而减省了粮库或玉米收购企业转手这一环节。传统上的北产南销格局已被打破,自产自销的格局基本成形。这样,东北产的玉米可直接在当地消化,那些所谓的中间贸易商的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四)玉米期货的影响
2004年9月22日玉米期货上市交易一年以来,玉米期货品种优势已逐步显现,投资者参与积极,玉米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不断扩大。玉米期货交易初始,现货企业成为市场参与主力,投资者结构合理。近600家现货企业、2万多位投资者参与了玉米期货交易。特别是专业期货投资者以及短线交易者开始活跃其中,这使玉米期货价格波动呈现出“准现货价格”特征,期货价格有效性大大提高。上市第一年就完成50多万吨的现货交割,而且实现了期转现、散装交割,交割平稳顺利,期货市场功能充分显现,这充分说明玉米期货市场运行是平稳的,并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已成为国内期货市场上最活跃的品种之一。
玉米期货的成功即有玉米品种本身作为大宗商品品种,现货基础好、企业避险需求强烈的特点,也有大连玉米期货合约设计与现货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较好有关。
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都在较低的位置徘徊,一旦发力上涨,很可能会形成一轮牛市行情。2006年的农产品期货值得关注。
二、2006年玉米市场预测
1.从短期来看,2006年初玉米变化不定,各方态度谨慎。无论是农民、消费商、贸易商、还是收储企业,大都看好玉米后期的价格走势,但估计春节前后玉米会有一个相对集中上市高峰,届时玉米价格出现小幅波动也是正常的。另外,大多数粮库还没有真正得到农发行的贷款,80%的粮库还没有开始收购。前期国家发放400万吨玉米出口配额的政策趋向还不明朗,大多人都在关注玉米出口方面的动态,因此各方均持谨慎观望态度。
2.从种植面积看,1995―2005年基本稳定在2500万公顷左右。由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短期内种植面积不会出现大幅度减少。所以2006年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在2500万公顷以上,基本与2005年持平。玉米产量方面,2005年由于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玉米产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虽然种植面积比2004年增加,但是产量却下降了。天气仍然是影响2006年玉米产量的一个不可预测的因素。不过根据2005年情况,我们预计2006年即使遇到同样不利的天气,玉米产量最低也会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以上,即应该在1.3亿吨以上。
3.“禽流感”疫情的控制情况仍是决定养殖业、饲料业信心恢复的关键,也是决定玉米价格的关键因素。2005年1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9项措施扶植家禽业,从11月1日至明年6月30日对企业加工销售禽肉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这一措施可能会在“禽流感”影响基本消除后会促进整个家禽业的迅速复苏,并带来玉米饲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但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效果。现在“禽流感”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2006年随时都有可能再度爆发,从而成为影响玉米价格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4.饲料玉米需求将进一步增加。2005年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饲料玉米需求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各地对“禽流感”监控的加强,2006年疫情对养殖业的不利影响也在逐步减弱,国内饲料玉米消费量也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5.玉米深加工对需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从长期来看,对于快速增长的玉米工业市场来说,一是挤压饲料用玉米;二是大幅扩大玉米进口。挤压饲用玉米量,将导致饲用玉米价格压力向下游产品推进,肉蛋奶等一系列产品价格可能上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5年内单纯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大来增加产量难度很大。玉米加工工业的迅猛增长很可能成为未来拉动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6.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改革,多元化竞争格局形成过程中,供求关系阶段性失衡会加剧玉米价格的波动。
7. 玉米出口政策的影响。2005年东北玉米价格的主要支撑因素是出口的稳定和高速增长。由于玉米出口价格的稳步上扬和数量的激增,使产区和港口玉米价格相对稳定。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退税的增加。2004年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取消了出口补贴同时减少了出口配额。2006年国家仍然对玉米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因此国家的出口政策也是决定国内玉米价格的重要因素。
7. 人民币汇率升值是不能回避的利空因素。人民币汇率调整,玉米市场可能在国内利空和国外利多的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而平衡点应取决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小和国内进出口政策的调整取向,很难做出准确分析。
8、世界玉米的产量、库存及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玉米库存数量处于近十年较低水平,而消费量却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在产量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全球玉米可供应量正在不断的下降,供求矛盾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中,世界玉米贸易也在逐渐的趋于活跃。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