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励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爽

   摘 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激励教学模式的理念,主要阐述了六种激励策略:目标激励法、参与激励法、榜样激励法、评价激励法、情感激励法、竞赛激励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励;教学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8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是一项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矛盾的复杂的思想交流过程。如何使学生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化解学生的思想问题等,所有这些课题,都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欲取得成效,必须坚持以一定教学理论为指导,否则,很难完成其所肩负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呼唤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为其提供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应有的感召力、说服力和渗透力。
   所谓“激励”,就是“鼓励灵魂”。它的影响是一种心理上的影响,是一种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将希望学习的冲动,以及将他自己原来封闭性的自卑心态、狂妄心态给打掉以后,重新确立自己学习态度的讲课,给学生奋发向上的那种感觉,让学生上完课特别开心,感觉自己增加了一份力量,对自己增加一份自信。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灵活地运用了以下激励手段。
   一、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设置和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激发学生为理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相比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对自身的人生目标和前途境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对自我分析和评价变得较为主动、深刻、全面,不仅会反思当下的自己,还会为未来打算,思考着如何才能达成心中的目标。他们的思想意识大都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而一定目标的确立,它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为目标而追求。笔者通过布置作业写“我理想的工作”,抓住激励的好时机,进行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由“让我学”到“我要学”,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这种无形的竞争,从而形成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学生对理想、对未来的追求和对个人前途的关注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变消极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进行目标激励,不仅限于学习目标的激励,还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选择目标内容和层次。例如,对学习不敢兴趣、对做事拖沓的学生,对学习出色的学生,给他们布置不同作业,选择不同目标进行推动和教育,使目标激励符合学生具体实际,收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二、参与激励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使其有成功的喜悦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要善于自始至终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导”字上下工夫,即知识上导读导析,释疑上导引导议,矫正错漏重在导评,尽可能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参与激励最为典型的是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所任课程学生的专业特点,提供若干题目或由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教师给予指导。讨论会由学生自愿报名主持,学生打分与老师讲评相结合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证明,收效良好。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1.讨论选题的确定。“概论”课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确定讨论问题,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针,即一是由教师提出选题,二是征求学生意见,由学生提出选题,然后综合两方面意见,从中选出大家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作重点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讨论的成功奠定了前提。
   2.学生主持和评委的随机确定。每次讨论,坚持由学生自愿主持、学生评委随机确定的做法。由学生做主持人,这是对学生的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责任心的一次很好的锻炼。学生评委由主持人随机确定,意在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当所有讨论结束之后,由全体同学为各位主持人打分,很多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做一次主持人。
   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根据讨论的热点问题和讨论中涉及到的理论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充分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核心思想内容。
   三、榜样激励法
   在中国古代,有“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见贤思齐”,现代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人是最富于模仿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可供学生模仿的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树立的榜样主要有:
   1.伟人的传奇人生。例如,在讲“概论”课中给学生观看视频《走进毛泽东》、《永远的小平》、《钱学森》等。这些伟人的杰出贡献、成长故事和人生哲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较大的激励作用,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也有较好的正面促进作用。
   2.校友的示范作用。已经毕业的校友与广大学生具有最多的相似处、榜样形象直观贴近、其先进性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并产生模仿效应。所以我们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榜样。比如,我们在课堂上适时介绍成功的职场人士――优秀校友的事迹,这样容易引发学生模仿的热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激励过程中把科学的理论、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与身边的榜样结合起来,通过榜样的带动,使优秀的受到鼓舞、平庸的受到推进、后进的受到震撼,从而达到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评价激励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激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法。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表扬鼓励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抽象、枯燥,多数学生普遍感到不喜欢学。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少去批评学生做得不好,而是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提高的地方(哪怕是不起眼儿的一点小提高)。通过抓“闪光点”,暗示他们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评价,多当众表扬,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学生造诣优良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答复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答复精确的,我毫不吝啬地予以当堂表扬;答复不精确的,也不批评,而是引导其认真剖析过错涌现的原因,并对其勇于答复问题的表现进行表扬。在提问时,我还注意语气亲切,表扬恳切,发自内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真挚地关怀他们的。提问的难度也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学生通过思考能答复为宜。使他们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教育中让我们用真诚、爱心对学生多一份赞美,少一些批评;多一份肯定,少一些指责。在他们人生道路上,为了他们的进步、进取,教师一定要学会赞美学生,善待学生。
   五、情感激励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活动的统一过程,没有情感交流是上不好课的,情感激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师生情感,二是上课情感。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
   以学生为本,建立真诚关爱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应是教师发自于内心、落实于行动的教学立足点。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生活遇到麻烦时,身体不适时,都是教师表达真挚情感的好时机。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无言信息和强大力量,它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身心健康发展起调节、组织、导向的作用。这种爱会激发学生的亲近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才能积极地接受我们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寓情于教学过程中。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亲切和蔼的面容,充满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严谨、简洁、意深、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以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反应,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第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认真地钻研教材,用精辟、深刻的理论去吸引学生,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的叙述融为一体,把教材内容本身所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例如,在讲“邓小平的传奇人生”时,教师朗诵邓小平的名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听到此时,学生被邓小平同志高尚的爱国情怀所打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时,学生的学习更专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情感去诱发和激励学生的情绪情感,造成良好的课堂环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以情感培养情感,才能把爱通向学生,从而使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
   六、竞赛激励法
   竞赛激励法的理论来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而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正是“快乐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它是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教学方法。教师把要教授的内容编成竞赛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抢答记分或当场评论表扬。当前电视里很多“益智”类节目很受观众的喜爱,不论男女老少都愿意看,如非常6+1、开心辞典等,这些节目实际上就是智力竞赛,所以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上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竞赛激励法在政治课上运用的方式大体上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一名学生都是参赛的选手进行竞赛。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缺点是教师很难把握课堂,容易造成课堂混乱。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每个小组可以起个好听的名字,以增加趣味性。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生的参与性高,有激情。缺点同样是教师很难把握课堂,容易造成课堂混乱。三是同样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代表作为参赛选手,组内的学生作为他(她)的支持者或称为亲友团来进行比赛。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有的放矢。缺点是有学生可能不会认真参与,影响知识的传授。总之,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优缺点,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
   通过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体验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七、运用激励教学模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激励理论在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具体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何种激励方式,都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多赞扬,少批评。激励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促进学生再次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扬与批评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的表扬与批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既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重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性、合理性、有效性,以表扬激励为主,真正达到激励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
   2.在评价中要做到公正、全面、适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公正原则。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间内,突出的良好表现,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心情和喜好对待学生,赏识学生。不管心情如何,一与学生接触,就应该像演员进入角色,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全面原则。有的教师对学生只使用“表扬”这一单一的手段,而没有与其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有些教师认为,激励性评价不应该批评学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其实,赞美和批评是相辅相成的。课堂上对学生恰如其分的善意的批评(或泼泼冷水)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更深刻地认识,从而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达到警醒顿悟、催人奋进的目的,带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思维领域。表扬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适度原则。激励适度而可,因时而导,选准时机。过多过高,学生可能会可望而不可即,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动人。运用任何一种激励方法,教师都要注意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以实例真情感动学生,以激起学生求学的热情和干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理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把广泛的空间局限在课堂内,而应当突破书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丰富的积淀,广博的学识,就很难做到以理服人,把学生带进高品位的课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一个发展型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由于各个学生的经历、性格、思想认识以及课堂具体表现等不尽相同,其追求和需要也有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使用最具吸引力的激励手段,以鼓舞学生积极学习的斗志。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学生激励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好的、适合任何一种情况的激励措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成功的激励手段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4.处理好各种激励教学法的之间的关系。课堂激励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是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教师应正确运用课堂激励的各种方法,重视激励时的正确把握,根据教材、学生等具体情况,采用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融洽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潘永兴.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N].光明日报,2010-04-09.
  [2] 俞文钊.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颜震华,王绍海.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陈 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