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励行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围绕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以期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315-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给高校的日常工作和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了全面的影响,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窗口,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应用的现状
  大学生网民持续增长,上网率和上网频率显著提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报告数据同时显示,中国网民在10~29岁年龄段的分布最为集中,占到了整体手机网民的73.2%[1]。笔者曾对自己指导的一校级社团近200名大学生社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方面。调查结果表面:近98%的大学生表示平均每天上网在1小时以上。而平均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有网络成瘾倾向者占到了27.6%。
  另外,上网方式和途径变革迅速,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77.8%的用户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75.4% 的手机网民使用手机阅读。随着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小说、手机报等业务的增加和完善,手机网民的增长仍有十分巨大的潜能。2009年,中国台式机的增长率仅有5.8%,而手机上网增长率98.3%,笔记本电脑增长率为42.4%。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加上无线网络的迅速铺开,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地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调查显示,有86.7%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或正在使用手机上网;大学生增置电脑的首选为携带便利的笔记本。随时随地连接网络的时代已经悄然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中[2]。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言传身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民主意识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需要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双向疏导式教学方式发展,由经验式向科学式的转变。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制作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于一体的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效果[3]。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更有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网络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可以不用说教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而是以一种相互谈心的形式去沟通。教师可以在交流中通过提供各种信息,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在其中,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信息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传递,这也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把和学生的交流渠道扩展到网络上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人人网、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学生容易敞开心扉同老师、同学说实话,对自身所感受到的教学活动、学校工作等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网上的论坛等空间能成为学生经常发言、活动的地点,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从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并对症下药,做好教育与引导,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没有国界和文化的界限,各种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这里充分交融。而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一直都没有停息。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强迫或引诱他们认同西方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同质化,以达到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对中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并模糊了许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基本信仰。在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发生畸变,淡化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从而对国家制度、政策路线产生怀疑甚至抵触情绪。
  2.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触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他们获取知识新途径,缩短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距离。但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格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中充满了新奇,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对于渴求知识,追求刺激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无限的吸引力。网络的特征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产生交合,使网络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致使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交流等活动,他们的心理生理正常发展受到影响,严重者出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这些,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严重障碍。
  3.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询到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信息,甚至可以搜索各种内部信息,又由于部分教育者知识老化,网络技能较差等原因,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知识权威遭到部分丧失。如果还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甚至是一些教条化的概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另外,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不光是教书,更重要的还有育人,而在育人这一环节中,教授们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授学生明晓事理,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为先导。这些内容显然是网络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1.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网络自律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在第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直接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以我校为例,老师通过QQ聊天、水仙BBS、人人网等网络媒介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通过这些平台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交流平等性、透明性、广泛性、互动性等优势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作用,搭建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新桥梁,学生反响较好。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育学生多元兴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体育运动活动、实践体验活动等分门别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加强对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时代精神引导其发展,将思想教育寓于学生活动之中,通过发挥学生组织的凝聚力、示范性和自我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学习,促使其主体意识的发挥,达到自我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网络文化活动中,通过网络文化熏陶和感染学生。做足网络内外的文化渲染工作,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正向引导,自觉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3.加强对网络的监控、管理及网络法制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订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要针锋相对,分清是非曲直,进行“解毒”、“消毒”工作。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防范网上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大学生中积极宣传网络法制,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在以德治网的同时做好依法治网[4]。
  五、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收稿日期:2011-06-17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党建思想政治课题(DJ201121)
  作者简介:张励行(1980-),男,江苏启东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NIC,2010-01-15.
  [2]黄绍华.网络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40-41.
  [3]胡梦恒.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科教导刊,2011,(1):160-161.
  [4]罗大中.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教育求索,2011,(1):209-210.[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