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琳琳,王晓东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和运行模式,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35-02
一、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高校理财环境是指高等学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所面临的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加入世贸后后国外教育资源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高校理财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等。
1.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学校属于政府办学,政府对高校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办学模式的转变,使得高校由过去单纯的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活动并举,财务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相应地做重大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2.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激烈的国际竞争、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竞争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加快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广泛的共识和紧迫的任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1999年开始我国加快了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步伐。高校扩招必然要加大对建设和发展的投入,而国家投入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解决学校经费投入的问题主要还是靠学校自己的开源和节流。无论是获得新的财源还是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核心都是一个财务管理的问题,因此,财务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
3.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由于高校办学主体和模式的变化,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已由原来的单一政府拨款型向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型转化。目前,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包括学生的缴费、校办产业的收入、学校科技成果的转让收入、技术服务收入、非学历教育及技术培训收入、单位和个人的捐款等等。高等学校经济利益主体的变化,多元化筹资格局的形成,使得原来单一利益主体下经济无责任制向多元利益主体下多级经济责任制的方向转化。表现在财务管理上,一方面,要调动多级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另一方面,学校财务风险的加大,要求学校财务能够对风险进行计量与控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这两方面的要求。
二、树立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观念
1.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我国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不重视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另一方面也与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有关。然而,高等教育是一项不亚于企业经营的复杂工程,只有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准确地计算教育成本,才能避免盲目投入,从而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另外,我国很多高校还存在经费投入和成本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突出表现在行政及后勤部门的运行成本过高和投资“重物不重人”、“重投入轻管理”等失调现象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优化成本结构。
2.多渠道筹措资金,树立融资观念
由于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格局,这就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从“等、靠、要”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树立融资观念,积极探索筹措资金的新模式和新办法。如,高校可以遵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等价交换的方式,通过学校对社会服务的参与,求得事业发展的资源和资金;高校还可以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利用贷款的方式来解决高校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从广义的融资概念来看,高等学校筹措资金除了要积极吸收增量资金外,还应该在财务管理中,充分运用金融杠杆,有效地聚集校内各单位的沉淀资金,通过宏观调配、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等办法,科学地引导资金流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资金的最佳效益,达到使用闲置资金增值的目的。
三、改进高校财会核算体系的设想
1.改变高校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
为了正确地核算高等学校的财务成果、考核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高校应该将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实行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同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合理分摊各种费用。按照这一思路,适时调整和修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例如,为如实反映跨期摊配费用并进行合理分摊,从而正确归集办学成本,可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改变目前费用核算不讲配比性,不区分支出的性质均一次计入当期费用的做法。
2.建立绩效和决策评价体系
高校要生存和发展,要有物质基础保证,须自主理财,广辟财源。多种经济成份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和投资决策成为理财活动的重点。债权人、所有者对投入资金享有收益权。因此正确计算盈亏,对高校的正常发展,对保护各投资主体(包括社会公众投资者)的正当权益有着重要作用。与此相适应,有必要建立包含收益指标、现金流量指标、资产负债指标等多种指标在内的绩效评价和决策评价体系。
3.完善高校财务分析体系
高校财务分析,是指主要对事业计划完成情况、收支情况、财务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等财务状况所进行的分析。高校财务分析体系应该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分析预算经费是否足额到位;分析资金收支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分析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运用情况,是否符合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和报废情况,查明有无闲置、积压和浪费现象;分析往来款项的结算情况,对长期不能结清的款项,应查明原因并履行审批程序后做出处理。
四、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路
现代管理最主要的特色是制度管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一方面,能够使高校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又能使财务制度适应飞速发展的高教事业的需要,从而做到财务管理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
当前,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高等学校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科研成果转让、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学校正从单一的事业型管理向多元化管理过渡,已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法人实体。各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财务管理内容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必须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对高校的财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有利于有效调度财力,强化学校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过分集中,又不利于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比较科学的制度应该是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2.确立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学校的财务管理应遵循“严格、透明、效益、服务”的指导方针。“严格”即财务工作要依法进行,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透明”即财务工作应避免非制度化的行为,完全透明化,财务信息公开且对称;“效益”即加强成本效益意识,对全校的财务活动进行全口径成本分析,提高办学效益;“服务”即财务人员应树立服务观念,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3.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
教育经费要讲求科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特别是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成为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不仅要对国家负责,而且应对学校各方面的社会投资人负责,对经费的使用效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在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校内各级经济责任制,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既要按规定行使权利,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提高管理水平,避免财经工作失误。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财务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教育财会改革探索,2002,(1).
[2] 白亚黎.高校财务管理新观念探析[J].财税与会计,2003,(1).
[3] 李春英.重视财务分析,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J].山东经济,2003,(7).
[4] 毛明.加入WTO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事业财会,20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