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控制权转移对绩差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梦星

  摘要:绩差公司为了避免被停牌上市的风险,有的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经营业绩,有的则直接将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新的控股股东则对原公司注入优质的资产,以快速改变公司的经营绩效。在2005年、2006年度撤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有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有的控制权未发生转移,按照这些公司摘帽过程中是否发生控制权转移分成两组。比较两组公司的经营绩效发现:同样是戴帽公司,控制权发生改变的样本公司在控制权发生改变前经营绩效较差,控制权发生改变后公司的绩效变化程度大。
  关键词:绩差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97-02
  
  引言
  1998年3月16日,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治理,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沪深证券交易所宣布将对财务状况和其他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ST),由此,正式推出有风险警示作用的ST制度。2003年4月4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又发布了《关于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加强风险警示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开始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所谓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是指由证券交易所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股票交易实行“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是在原有“特别处理”基础上增加的一种类别的特别处理,其主要措施为在其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至此,特别处理分为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ST)和其他特别处理(ST)。理论上讲,无论是ST还是*ST,都标志着上市公司有严重的财务问题或经营问题,其投资风险增大、投资价值降低。特别是当上市公司被实施*ST的特别处理后,意味者企业如再不扭亏为盈就会存在终止上市的风险。上市公司被终止上市不仅有损上市公司的形象,而且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摘帽保壳已成为特殊处理上市公司的一大重要任务。
  特别处理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上市公司壳是稀有的宝贵资源,特殊处理上市公司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为了保证珍贵的壳资源以免失去将来从社会靠配股或者增发新股融资的机会,股东和经营者就必须全力地改善公司业绩;连续亏损的事实也会影响市场对管理者的评价,经理人很可能因为企业被戴帽而在经理市场中贬值,这也会对上市公司管理者形成压力。(2)由于上市公司壳价值的存在,当一家公司被特别处理之后,就有可能会吸引有实力、对上市有兴趣的企业前来讨论并购业务,新的控股股东为了尽快获得配股或者增发新股的机会,会置入大量的优质资产,以保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
  以上两个方面都会改善公司业绩。那么在哪种影响下公司的经营绩效会变得更好呢?本文带着这个疑问,研究了上市公司摘帽后的经营绩效。
  一、文献综述
  我国自1998年开始引入特别处理制度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关于特别处理制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其研究可以分为市场反应、公司治理和摘帽路径等方面。
  宁向东、张海文(2001)认为,虽然ST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向投资者发出警示,但 “特别处理”制度是具有公司治理含义的。
  雷淑芳(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亏损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资本重组、债务重组也是它们扭亏为盈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在撤销特别处理前后的财务指标并未发生显著差别。
  陈收、张莎(2004)认为,特别处理制度一方面使那些业绩差的公司被投资者识别,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他们为摆脱财务困境而积极地进行各种重组活动以改善经营业绩。实证结果证明,这种困境是有好处的。
  吴世农、章之旺(2005)以1998―2002年沪深股市40家A股ST摘帽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其研究发现,虽然财务境促使企业改善了经营业绩,但这种经营业绩的改善并未被市场上的投资者所认同,因为这种业绩的改善只是报表表面的净利润大于零,其实际经营能力并未改善。
  陆建桥(2003)以2001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正态分布为预期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或者小于l%的公司数量大大低于期望值,存在复杂的盈余管理动机。
  邓玲(2005)对被特别处理公司解除特别处理的方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方式主要是关联交易、政府补贴、资产置换和债务重组,这些方式能帮助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但不利于培养其竞争力,从而得出结论,特别处理制度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样对公司治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发挥的治理作用非常有限。
  张苗(2008)研究我国ST公司的重组绩效认为,从各种重组类型的财务表现来看,各类重组方式都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资产置换、资产剥离和收购兼并对公司的绩效水平影响都不大;股权转让类重组当年和重组后第一年绩效有所改善,超过半数的公司的绩效在该年得到提升,第二年绩效有所下滑。
  笔者认为,摘帽途径对特殊处理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改善程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摘帽路径下,会对特殊处理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沿袭以上文献的内容和思路,将摘帽公司按照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分为两类,分析两组公司摘帽后经营绩效有何不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某一事件发生前后的统计资料,采用特定的技术测量该事件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采用一定的统计指标(如企业的业绩),对事件发生后作前后的统计指标作对比,以得出有用的结论的一种方法。
  1.事件发生日的确定。以获得摘帽的上市公司摘帽日的前一年为T0年,这是因为:特殊处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后,由于报表披露和申请事项的滞后,要到下一年才能获得摘帽,因此,本年度的摘帽是基于上年经营业绩变好的基础上而实施的。
  2.时间窗口的确定。以事件发生日前2个年份和事件时间发生后2个年份为时间窗口,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反映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避免时间过长,导致其他事件的干扰。以事件发生日向前两年分别是:T-2、T-1 ;向后两年分别为:T1、T2。
  (二)指标选取
  净资产收益率,用公司净利润除以净资产获得。它是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指标。
  (三)样本选取和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在2005年、2006年度撤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并对这些公司按照摘帽过程中是否发生控制权转移分成两组,之所以这样分组是因为:原公司控制权没发生转移,并成功摘帽是属于公司管理者(所有者或者是管理层)的保壳行为,而控制权发生转移是一种卖壳行为。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之巨潮资讯网站,由上市公司各年的公告信息整理得到。
  三、实证分析
  (一)统计描述
  表1描述了2005年和2006年两年摘帽公司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2005年和2006年均有15家戴帽公司摘帽,并且在摘帽过程中,2005年有6家公司控制权发生了转移,有9家上市公司控制权没有变化,2006年有6家公司控制权发生了转移,有9家上市公司控制权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两年期间有18家戴帽公司进行了自我保壳行为,12家戴帽公司发生了卖壳行为。
  (二)绩效对比
  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EXCEL可以整理得到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组的上市公司在摘帽前后的经营绩效不一样,并且摘帽前后的经营绩效的变化程度也不一样。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壳资源价值的稀缺,戴帽公司在退市的压力下,可以自己保壳,也可以卖壳,即将控制权转移给有实力的公司,新的控股股东为了尽快获得配股或者增发新股的机会,会置入大量的优质资产,以保证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
  2.同样是戴帽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比较差,即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与公司的经营绩效有关,经营绩效较差的公司越控制权越容易发生转移。
  3.摘帽前后,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化程度不一样,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公司在摘帽后经营绩效变得相对好一点。即新的控股股东的进入,能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 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
  [2] 陈晓,陈治鸿.企业财务困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J].投资研究,2000,(6).
  [3] 卢声,任若恩,李清.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模型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 王震,刘力,陈超.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公告的信息含量与影响因素[J].金融研究,2002,(9).
  [5] 陈幼.中国A股市场对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公告的反应[J].当代经济科学,2001,(4):27-31.
  [6] 伍利娜,高强.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2,(3):62-73.
  [7] 杜伟锦,林伟江.ST类股票投资风险分析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29-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