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平衡角度谈如何保证经济适度增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骏

  摘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生产与销售内在相统一的范畴,它不是无条件地指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增长速度。而是指已在市场中实现了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即取决于供给方面,同时也取决于需求方面。为保证中国国民经济今年实现8%的增长速度,我们必须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需求;供给;适度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03-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增长概念,而是一个生产与销售(产品价值的市场实现)内在相统一的范围,即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其价值的市场实现内在结合。因此,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是无条件地的生产增长速度。例如,产品虽然生产出来了,但却因产销不对路而积压,那么这种生产就不能计入生产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即取决于供给方面,因为若没有高效益的有效供给,也就不可能有产品使用价值较高的生产增长速度;同时也取决于需求方面,因为若需求不足,产品价值就无法实现,从而也就难以形成产品价值实现较高的生产增长速度,即真正的生产增长速度。因此,要保证中国国民经济今年实现8%的增长速度,就必须需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为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随着物价的上涨及资产价格的调整,加上近两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社会上的流动性过剩有所缓解,但仍没有根本逆转。这部分流动性构成未来物价上涨的潜在威胁。为此,仍有必要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考虑到:一是货币政策在应对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方面,作用有限;二是今年随着物价上涨,数量型货币控制措施有自我趋紧的作用(实际贷款与货币供给量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下降);三是大量中小企业出现融资与经营困难,而中国又缺乏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当前的紧缩力度为宜,不宜继续加大。同时,应鼓励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在世界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经济、金融中的影响力加大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应充分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率、汇率走势,灵活确定货币政策手段。当美国汇率升值,加息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利率,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适当放松行政性的贷款额度管理,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一、采取有效的需求刺激政策
  如前所述,生产增长速度是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已实现了的生产增长速度,因此总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总需求有三种形态:一是总需求膨胀,及总需求远远超过了总供给;二是总需求不足,及总需求远远落后于总供给;三是总需求平衡,及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在总需求膨胀的条件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似乎是可以实现的,但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却很差,属于粗放型增长,因为总需求膨胀使得企业不注重技术创新,不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注意加强管理,缺乏长期目标,最终会导致国民经济难以高效益增长。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虽然企业迫于市场销售压力而不得不改善管理,寻求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尽力降低生产成本,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肯定会比总需求膨胀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总需求不足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投资机会减少,失业人员增加,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乏力。在总需求平衡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压力与市场需求的拉力同在,既能淘汰低效供给,又能刺激高效供给,因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以及增长效益,都会比较适当与合理。因此,总需求膨胀与总需求不足两种状况,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对象,只有总需求平衡才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总需求膨胀时宏观经济政策应实行紧缩性政策,总需求不足时应实行刺激性政策,目的就是寻求总需求平衡。中国从1996年起,宏观经济态势已从总需求膨胀转向了总需求不足,因而宏观经济政策应从紧缩性政策转向刺激性政策。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政策目标不是由我们自身的状况所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状况决定的。例如,货币政策到底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是实行刺激性货币政策,并不是由我们自身的所谓好坏之分,以及人们的偏好来确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状况决定的。若总需求不足,就应采取刺激性货币政策;若总需求膨胀,就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因此,既然中国目前各个方面都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属于总需求不足,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定地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投资需求三方面,因而在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应该注重从这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刺激。刺激消费需求,包括降低存款利息,推行消费贷款政策,形成高收入预期与经济景气预期,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领域等。刺激出口需求,包括降低资金资本和劳动成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刺激投资需求,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环保、交通等。刺激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投资需求、虽然对总需求都会有推动作用,但其推动作用各有特点。消费需求与出口需求的推动作用比投资需求的推动作用见效快,但其总体的刺激力度却没有投资需求的刺激力度大;投资需求虽然从总体上比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刺激力度大,但见效则比较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需求是逐渐实现的。因此,在刺激需求时,必须制定恰当政策,使这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目前,加大总需求的刺激,容易使人想到中国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总需求膨胀,担心对总需求的刺激会导致总需求膨胀。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现在对总需求强度刺激,不会导致总需求膨胀。
  第一,中国过去长期存在的总需求膨胀是传统体制弊端的最集中表现,是财产关系越发严重软化的结果。而中国传统体制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已经得到根本性改造,财产关系约束已开始硬化,市场化的进程很快,因而总需求膨胀实际上已失去其存在的体制基础,不会因对总需求的刺激而再度膨胀。第二,中国过去的总需求膨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传统体制的低效率窒息了供给的能力,并且使得供给的效应极差。而中国经过二十余年改革,已经使得我们供给能力和效应有了极大增强,现在供给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速度上,都能够较快满足需求增长,因而总需求不会因为强度刺激而形成总需求膨胀。第三,中国过去的总需求膨胀,也是中国过去封闭经济的产物,当时世界供给能力被阻隔于国门之外,不能弥补中国的供给不足并调节中国的总需求膨胀。而在经过二十余年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实际上已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性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全世界供给能力可以极为迅速地进入中国市场,因而在开放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因为刺激总需求而形成总需求膨胀。
  总之,对总需求不足刺激,不会导致总需求膨胀。
  二、实行有效的供给优化政策
  总需求状况虽然是加快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性因素,但国民生产总值最终还是要由供给来提供,因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终要受制于总供给的状况。因此,为了实现8%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要实行有效的供给优化政策。
  所谓供给优化政策,就是指供给不仅要能够适应和有效地满足需求,而且还要能够创造需求和拉动需求。因此,供给优化政策:一是要消除和杜绝无效供给;二是要形成能创造和拉动新需求的供给。中国目前的供给就其规模与数量而言,确实远远超过了总需求,结果形成了大量产品积压,但这不是因为需求不足,难以销售形成的,二是由于产品自身质量差、成本高、效率性低,根本适应不了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而这种在规模与数量上好像远远超过需求的供给,实际上是一种无效供给。对于这种无效供给,不应为它寻找与培育需求而促使它实现,而应实行供给优化或者淘汰无效供给。优化的主要方式包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效用性,调整经济结构等;淘汰的方式包括资产重组、转产和破产等。对于无效供给,无论是采取优化方式、还是淘汰方式,实施上都要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产的处置与人员的流动等重大问题,因而应该形成科学的资产评估与资产重组政策,以及应有的人员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能够创造新需求与带动需求增加的供给,往往都具有两大特性:一是能够加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扩张期消费主体的数量和增加消费主体的消费量;二是能够创造新的效用或提高以有效用的性能,从而使消费主体对新的效用或以提高效用性的原有效用产生需求。因此,能够创造新需求与带动需求增加的供给,必须要依靠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才能使供给具有上述两大特征。
  由此可见,促进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供给优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就中国来说,体制创新主要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效益为中心来选择与安排体制。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形成高效的技术融资机制与高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供给绝不仅仅只是适应需求,它对需求有很强的能动性,这正是供应学排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反而强调供给重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中国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不能只偏重于需求刺激,还应该注重给总供给的优化,这不仅可以消除那些无效供给,而且还可以从需求创新方面拉动需求,消除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
  应该看到,从目前中国银行存款状况分析,中国居民购买力显然高于现有的消费水平,它们之间还有较大的差额,这个差额的形成并非仅来自于需求方面的障碍,即总需求不足,而同时也因为供给适应不了需求方面的要求,有来自于供给方面的障碍,因而实行供给优化政策是极为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破产兼并、资本经营、结构调整的力度,形成有效的供给,促进国民经济的成长速度不低于8%。所以,要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既不会产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由于供给相对过剩而产生的资源浪费,使经济在平衡状态下保持适度增长。
  
  参考文献:
  [1]陈雪萍.加强个人信贷管理的若干思考[J].今日科苑,2007,(2):19-20.
  [2]姜洋.浅谈用价格杠杆调节经济增长[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5):7-8.
  [3]李海霞.如何解决需求与供给矛盾[J].兵工财会,2007,(1):10-11.
  [4]王丽娜.加强保险业在金融中作用[J].财会通讯,2005,(3):6-7.[责任编辑 王建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