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丙琰,朱启才

  摘要:云南作为民族大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比较小。因此,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对于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1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33-04
  
  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从陆路通往中南半岛乃至南亚次大陆的必经之地。云南一直是中国通向印度“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陆上通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云南的对外贸易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特别是边境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还处在低端的初级贸易状态。因此,云南要成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就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
  一、云南民族地区贸易发展历程
  (一)1978―2001年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政策遵循渐进式改革、增量式改革的总体模式,先后经历分权式改革(1978―1987年)、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1988―1990年)、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1991―1993年)、市场化改革(1994―2000年)等,在这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云南民族地区开放领域也日益扩大,不但进出口贸易管理日趋放松、规范化,并逐步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利用外资领域也日益扩大和深化,原来对外资限定较严格的投资领域,也已经大幅放宽,几乎除少部分国家明确禁止的行业外,整个市场实际已经对外资开放。1980年后,规定边民互市品种限于边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限额为20元。1985年,取消只能在离国境线20公里以内的贸易点进行互市的规定,限额放宽到100元;进一步放宽边境贸易政策,如对云南边贸的162种商品免征关税,26种商品按应征税率的30%计减征关税。到了1989年,不再限制边境贸易互市金额,边贸得到进一步发展。从1985―1989年,中缅边境和中老边境全面开展边境贸易,发展速度加快,边贸额几乎每年成倍增长,5年间边贸进出口额达到36亿元,比1978―1984年的6年间增长了20多倍。
  (二)加入WTO后云南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加入WTO对民族经济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主要是更加开放、更加全球化的外部环境,挑战主要来自激烈的竞争。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提供有利的政策制度和法律监管,加速了民族地区外贸与世界接轨;澜沧江―湄公河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昆交会、旅交会的举行更是加强了云南民族地区同国际的交流和了解,促进了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1.云南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规模不大
  云南民族地区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健康平稳发展取得一定成就。如表1,表1描述的是云南民族地区自进入世贸组织以来的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从只有303 982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1 098 727万元,总体基本翻了两番;进口额由73 997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320 012万元;出口额2007年完成778 701万元是2001年230 125万元的三倍还多。我们还可以从外贸依存度中看出2010年的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揭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反映一国市场开放的程度。外贸依存度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从事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越高,城市国际化程度也越高,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亦越紧密,对周边国家、地区的辐射力和经济拉动力也越强。其中,进口依存度是进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是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涨,2007年相对于2001年上涨了2.34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上涨1.41,进口依存度上涨0.93。但是,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相对来说还是较低的。虽然说云南省的一些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但是与这些民族地区接壤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较弱,比如说文山州与越南接壤;西双版纳州与缅甸和老挝接壤;德宏州与缅甸接壤,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外贸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云南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比重不高
  外商直接投资是指外商或者外国的投资者输出生产资本直接对东道国的厂矿企业进行投资,并由投资者直接进行该厂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民族地区从1998―2007年间,累计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78个,实际利用外资16 871万美元。利用外资合作项目最多的为2003年达到了41个,最少的为1999年仅为16个。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外资合作项目基本上变化不大,每年都维持在20―30个之间,所以导致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占全省的比重呈现出了一个下降的趋势,从1998年利用外资合同项目占全省的29.41%下降为2007的15.8%,下降了13.6个百分点。
  云南省民族地区1998―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都不是很高,最高为1999年的1 944万美元,最低的2000年仅为75万美元,波动幅度较大。2003年由于外资合同项目较多达到了一个高峰为3 421万美元,但是从2004年出现回落。2005―2007年云南省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出现了一个小的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 705万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2 936万美元,上升了1 231万美元。但是从相对量来看,云南省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省的比重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5年到达了全省的10%以上,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虽然说云南省民族地区从2004年开始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已经出现了上升,但是由于上升的速度相对于其他非民族地区上升的速度较慢,所以导致从2003年以后,云南省民族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出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云南省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会更加落后于云南省其他非民族地区。
  二、云南省民族地区贸易相对落后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云南省民族地区对外贸易获得了很大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也应该看到,在全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云南省民族地区贸易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与全省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急剧拉大,这是历史、自然以及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体说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观念落后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思想上比较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资源丰富、丰衣足食的小农意识较浓,观念的落后使其失去了好几次发展机遇。市场经济观念落后,计划经济仍根深蒂固。目前,在迪庆、德宏、版纳、怒江等所属的一些落后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念仍很淡薄。在一些企业和百姓心中,小农经济意识、小打小闹、怕让人挣钱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导致一些优势企业和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必然导致对外贸易力度不够。
  2.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
  从总体上看,云南省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其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阶段。从农业结构来看,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农业比重较高,而林牧渔业比重偏低。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粮食种植面积偏大,粮经比例偏高。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从工业结构来看,工业发展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特征。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大多数工业都是建立在资源初级开发基础上,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发展层次较低。而且,各地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程度较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结构不合理,加工层次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加上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导致企业竞争力较弱,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技术水平及人力资源因素
  从产业基础分析,云南省民族地区工业化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产业配套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能力弱,外向型经济产业所占比重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高,在对这一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争夺中处于不利位置。此外人才的制约也是一大制约因素,近年来云南省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和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一方面,由于发展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加上自然条件艰苦,导致一些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新兴产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受体制的限制,云南省民族地区现有各类人才并未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导致缺乏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的外贸、企管、技术、法律服务等素质较高的人才,现有人才队伍也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问题;导致出口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还远落后于国际竞争的需要。
  4.民族关系问题
  云南省民族地区是云南省多民族的聚集区,广袤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哺育着我国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藏族、哈尼族、傈僳族、苗族的兄弟姐妹,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非常大,多年来的多民族相处形成了云南省民族地区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当然,民族和宗教问题比较复杂也不可否认。云南省民族地区位于西北内陆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的生存结构导致管理上的不便,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云南省民族地区贸易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主要是依靠多民族的共同合作以及宗教的补充性,但是,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多民族性影响了它的稳定性、团结性,民族暴动问题还将是一大隐患。因此,云南省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问题并非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往往与边境安定问题、民族团结问题、农村脱贫问题等联系在一起,错综复杂、相互交织。
  三、云南省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利用政府间合作提升对外开放的平台
  发挥政府高层会晤和政府间合作的作用。用好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召开的机会,让其他国家更了解云南,了解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云南的良好形象。利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扩大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影响力,争取东盟更多的国际性会议、论坛在云南召开。并且积极利用好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以此作为与东盟更深入合作的中间环节。把握对外援助项目的机会。中央已明确要适当扩大对外援助的项目,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建设,带动云南省有关产品出口。同时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在国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进一步走出国门奠定基础。要借“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力,提升云南省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云南省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要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学会善于借力,为沿海企业走向东盟和南亚提供平台,由此,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向中西部倾斜的机遇,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内容延伸,尽快提高云南省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要鼓励发展配套产业,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控制低层次加工贸易的规模,完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加强河口等出口区的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拥有产品核心技术、附加值高、关键零部件配套强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基地和引领云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龙头。
  (三)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自我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够,使得云南省民族地区的产品缺乏机制提升空间,技术上的劣势又延缓了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必须花大力气开发新技术,努力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提升云南省民族地区出口产品在南亚产业链中的地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政府层次看,主要是要制定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编制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规划。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新体系,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可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边境贸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也方便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经济往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健全现有口岸功能,提高通关能力,通过签订双边、多边协定,解决对于南亚一些国家的通道问题和过境公路运输通而不畅的问题,使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由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交通运输问题一直是基础设施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要加快新线铁路建设,还要尽早建立我国与周边国家银行间的信用关系,降低贸易和金融风险。完善各类市场的功能,做到货畅其流,人员进出方便。
  (五)加强本地人才的培训、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要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精神的外向型复合人才。这要求外贸人才要懂得外贸业务和外语,做到坚持按国际规则办事。因此,必须加大对外贸人员的培训,把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作为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首要任务,应加强外贸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法律、法规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宣传、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收集和传递能力,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能力,公关、协作、谈判、签约能力,掌握市场行情变化及应变、应急能力以及外语能力等。另外,要注重通过鼓励措施大力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云南外贸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云南统计局.1999――2008年云南统计年鉴[M].昆明:云南统计出版社.
  [2] 秦光荣.云南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杨强,张焰.云南省边境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管理,2009,(6).
  [4] 张伟,杨洪波.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及其绩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5] 王文成.约开商埠与清末云南对外经贸关系的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08,(3).
  [6] 聂文元,李豫新.新疆出口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