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中国某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常明

  摘要:近年来,中国多个行业均出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认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本轮产能过剩,是转轨经济中所特有的产业演进到成熟期后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现象。基于这种判断,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特殊产业组织现象的成因,并相应给出了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性思考。
  关键词:行业;产能过剩;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07-02
  
  一、引论
  近年来,在部分行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宏观调控已成为当前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产能过剩,依笔者的认识,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短期市场波动型,主要指由于短期市场预测不准确而使供求严重脱节而在个别行业出现的过剩现象;宏观需求波动型,主要指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伴随着经济景气下降、社会总需求萎缩而致的全社会普遍过剩甚至通货紧缩现象;行业周期演进型,指部分产业的生命周期演进到成熟期后需求扩张减速而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产权驱动型,主要指国有企业非理性扩张或者由于地方政府的推动而使私营企业预算软约束化所致的产能过剩现象。
  中国自改革以来,已出现过两次大范围的产能过剩现象,除了本次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已显雏形的产能过剩之外,另一次便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所出现的全社会性的产能过剩 [1]。对于本次产能过剩,我们可以从产权驱动和产业生命周期演进的视角上寻找原因。本文下面展开的论述首先将是对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介绍,继而分别分析在产业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并相应给出了产能过剩的政策性思考。
  二、产业成长期潜在产能过剩的形成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某个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时间周期。一般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或蜕变期)。形成期是指某个产业产生以后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缓慢增长的时期;成长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投入、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时期;成熟期是指某个产业的市场饱和,要素投入、产出规模进入缓慢增长的时期;衰退期是指某个产业的要素开始趋于退出,产出规模和市场需求下降趋势日益增强的时期。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依产业的不同性质和功能而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也会有所不同。产业演进会改变市场的基本条件(如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市场基本条件是形成特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市场基本条件也会直接作用于企业行为,并进而通过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影响形成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产业组织演进规律。
  产业成长期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在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产业成长期,产业典型的演进特征一般表现为:大量新企业进入,市场集中度下降,产业内大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在中国的转轨经济中,在外在的市场需求空间急速扩张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往往因其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而在与新兴私营企业的竞赛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在产业成长期,外在市场空间广阔,企业相互之间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各个企业都能在宽松的市场空间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本身的扩张能力。从扩张能力上来说,国有企业作为“市场先行者”,与后来者相比具有企业基础规模、技术、融资渠道、品牌、销售渠道、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同时,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为企业扩张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中国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一直实行“产权歧视” 原则,对国有企业进行资金的倾力扶持,而对私营企业实行谨慎放贷,基本不允许上市筹资。在有不断扩张的外在市场空间的条件下,国有企业既有先发优势,又有资金支持,扩张能力自然非新进入的私营企业可比,这在市场竞争态势上表现为国有企业在进入成长期后竞争优势持续增强,规模加速扩张,市场竞争结构表现出国有企业主导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特征。而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又具有内在的扩张冲动。国有企业是“内部人控制”的,成长期的国有企业主要反映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取向。与私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模式不同,垄断竞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扩大企业规模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规模扩张的行为取向进一步扩大了原本就具有优势的国有企业的规模,从而扩大了整个产业的产能[2]。
  三、产业成熟期产能过剩的加剧和进一步演变成熟期意味着产业进入需求增长缓慢的买方市场
  西方市场经济中产业在这一时期演进的典型特征是:随着时间推移,生产者更加愿意进行生产过程创新,而不再是产品创新;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率下降,产业领导者趋于稳定,经过产业整合最终形成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具体来说,这一寡头结构的形成机制是:在市场集中的过程中,先期进入者(不少是实力强大的垄断寡头)有着长期的学习效应以及规模经济优势,从而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在竞争中能够有效采用降价等各种竞争手段,对新进入企业进行激烈的攻击与报复,使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或被兼并。同时由于市场价格已接近遏制价格,对于新进入者已无利可图,降低了进入的诱惑力,进人数量大为减少。因此,私有制市场经济中,产业在这一时期会迅速集中,形成垄断竞争甚至寡头垄断市场。可见,即使进入买方市场,在西方市场中严重的产能过剩一般也是不会出现的。然而在中国的转轨经济中,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产权制度的内在约束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参与,这一产业整合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难的,由此会形成较长时间的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其基本原因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私营企业的效率优势凸显,逆势崛起;而国有企业虽然渐人困境,然其“内部人治理”的机制却不允许其轻易缩减规模,更遑论退出市场,于是出现全面性的全行业产能过剩局面。
  产业成熟期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在买方市场中,产品越来越趋向标准化,而且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变得易于调整,在技术、营销、品牌等综合竞争手段外,价格竞争成为最有力也是最经常使用的竞争手段,企业频频利用降价手段来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市场份额争夺战,私营企业效率凸显。私企扩张和国企趋于萎缩的产业动态演进趋势使成长期形成的国有企业主导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迅速瓦解,产业内已没有了绝对的主导者,呈现出竞争性市场的一些特征。并且随着产业的进一步演进,产业内会出现产能全面过剩的过度竞争局面。竞争性市场的根本特征在于,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只能根据市场价格略作调整。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大多数私营企业依然表现为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方式;而国有企业则更多表现出内部人效用最大化或费用支出最大化的行为 [3],这是有别于垄断竞争结构(产业成长期)中的国有企业增长最大化的行为模式的。国有企业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它们必须要保持一个最低的收益点,这就是企业的工资和上缴的税收。这个收益点是国有企业基本的生存线,低于此线,企业无法生存而不得不退出。当高于此水平时,企业至少还能养活职工,故还维持生存而不退出。同时,在外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只能有很小的利润空间。由于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甚至难以在这种十分有限的空间中立足。因此,相当大的一部分国有企业根本无法补偿所有者的权益,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另一部分通过挤占所有者收益空间来满足经营者的效用需求。这样,在竞争性市场里,在企业的生存线和正常利润之间,存在着不同产权类型企业的不同生存空间。即存在着正常利润、零利润和某种程度的负利润这三个层次。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围绕着市场正常利润波动,其最低限为零利润,低于零利润,就会退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围绕着零利润波动,其最低限为最低生存线(即一定程度的负利润),只有企业在最低生存线以下,已无法维持企业周转和工资发放,企业才会破产。国有企业利润锐减直至陷入亏损,在市场上竞争乏力,而私营企业由于成本优势仍能获得丰厚利润,取得较快的发展,新的企业仍然能进入市场。这就是人们在中国的转轨经济中经常会观察到的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大量企业亏损(主要是国有企业),甚至开工不足,形成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又有不少新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陆续进入产业,形成人们所看到的所谓“重复建设”。显然这种重复建设并非非理性的行为,不是一堵就可以草率治理的经济现象。

  四、现实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当前许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即属于这种转轨经济中特有的,纳入了产权驱动因素的产业生命周期演进中进入成熟期所出现的特殊的产业组织现象。那么如何解决或者说如何预防产能过剩呢?循着上述分析,笔者给出几点思路:
  1.如果在产业尚未进入成熟期,尚未经历市场来选优汰劣的过程,就以防止“重复建设”为名贸然对产业实行关门主义,显然只能是保护落后,阻止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市场,那么结果只能是产业绩效和产业竞争力持续低下。
  2.如果对产业发展听之任之,则产业会经历一个较长产能过剩的过程,之后通过优胜劣汰最终形成寡头结构。这是一个不算最合意但仍属于次优的结果。不过如果听任产业自然演进,也可能出现一种最糟糕的结果,即形成国有企业全行业垄断同时也是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可以设想,如果国有企业承受亏损的能力特别强,也就是说如果价格持续滑落到低于私营企业的边际成本(也即私营企业的最低生存线),但仍然高于国有企业的最低生存线,那么效率高的私营企业将被效率低的国有企业逐出市场。
  3.对待产能过剩的理性的做法首先应该是不要畏惧重复建设,政府应积极拆除行业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私营企业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在产业进入过度竞争时期后,积极促进产业整合,对国有企业退出实施援助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兼并竞争不力的企业。
  4.在当前中国,由于地方政府被赋予过多的经济发展的责任,它们为了政绩,便通过低价出售土地,不恰当的银行信贷支持等各种政策来扶助本地企业,也包括本地私营企业,这使得天然有经济理性的私营企业也出现“预算软约束化”现象,患上本来国有企业才有的“投资饥渴症”,客观上加剧了产能过剩。因此,政府在积极管理的同时,不应使政府自身也生产要素化,从而影响到资源的微观配置效率。
  总之,行业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过程出现的必然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关系到行业乃至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2]罗云辉,夏大慰.市场经济中过度竞争存在性的理论基础[J].经济科学,2002,(4).
  [3]江小涓.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的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