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运行机制及其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秋莲 尹北晖

  摘要:和谐财务的经济学含义是降低财务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高低又取决于财务运行的机制。和谐财务的运行机制是交易成本最小化机制,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构建,应从财务运行的机制入手,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和谐财务;运行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066-02
  
  本文试图从和谐财务的运行机制入手,为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构建和实现提出新的政策建议。
  
  一、和谐财务的经济学含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状态,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竞争状态(罗必良,2006)。所以,和谐财务的经济学本质是:财务运行的交易成本为零。从性质上讲,交易成本是行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利益冲突与调和过程中损耗的资源,是无法彻底消除的。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形,因而不存在绝对的社会和谐状态。由此,和谐财务的经济学含义,实质上是要降低财务运行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并反映和谐财务的相对程度。
  
  二、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运行机制与功能
  
  和谐财务的相对程度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而交易成本的高低又取决于财务运行的机制。高等学校财务运行机制,是指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活动赖以进行,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是高等学校财务活动规律和资金运行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政府宏观政策和高等学校自身及其他相关各方微观利益的结合点。具体包括财务预算机制、财务内部调控机制、各级经济责任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诸多内容。
  良好的财务运行机制,可以化解财务行为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有效地减少财务运行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和谐财务。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运行机制就是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校自主办学权利的扩大,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重新构建起来的具有生机活力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的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运动为中心的管理,资金运动能否顺利循环和周转是衡量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谐财务运行机制应是以完善的资金管理为核心而建立。
  在传统的高等学校财务运行模式下,资金活动所遵循的是取得拨款―调度―使用拨款―再取得拨款―再调度使用拨款的循环模式。而在新的办学体制下,由于高等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及高等学校身份的多重性,财务活动已逐步演变跟企业类似的资金循环链环,高等学校资金运作已发生了较大变化,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有了新的任务与目标。在新的财务任务下,高等学校财务运行机制更加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制约关系,将成本与效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各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各高等学校财务运行机制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何种情况,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运行机制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自我经营和自我管理功能。高等学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法人理财模式,其机制应有利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收益均衡原则,自主安排、自动运行其财务管理活动,保证其财务自主权的充分实现,并自主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和风险。二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功能。高等学校财务运行机制,应能保证高等学校财务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不断理顺高等学校内外各种关系,确保高等学校成为法人实体后,能根据其面对的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各种反应。三是自我发展功能。高等学校要有充分的发展资金,同时要有正确的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体系,以增强高等学校财务自我积累能力,保证高等学校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三、 高等学校和谐财务的构建
  
  1.树立和谐财务理念。和谐财务理念是充分调动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各种财务资源的利用程度,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以人为本,在没有任何资源差异的情况下,能产生很大差异的理财效果的财务管理(谷祺、王棣华,2006)。归根结底,和谐财务理念就是降低财务运行交易成本的理念。
  树立和谐财务理念,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以人为本是高等学校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高等学校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或控制,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及人的努力程度。要理解人、尊重人、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管理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必然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哪个高等学校在信息和知识共享上抢先一步,便会获得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现实世界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必然会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各高等学校之间要相互沟通和协作提出了客观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要不断增强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2.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源头。随着各级政府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确定,高等学校也应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上,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的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的约束机制,细化预算的编制工作,使预算更加趋于合理化、科学化。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由重投入式预算转为重产出式预算。支出项目安排以绩效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为此,要建立和完善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基本支出预算分配机制,以解决因现行的预算分配方法在各个部门之间造成的苦乐不均的问题,从而,充分体现预算资金公正、透明、规范的分配目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重点在把好“三关”,即:编制关、执行关和监督检查关。编制好预算,必须摸清家底,搜集好基础数据,使编制的预算符合“真实、完整、合理、科学”的要求。在预算的执行上, 要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其一,各类收入应全额纳入高等学校预算,真正做到“应收尽收、实收实支”。其二,加强收据管理,真实核算各项收入,对科研经费要做到分单位、分课题、分期间、如实反映各项科研课题的收入支出情况。做到收支匹配,结转及时,无空挂、流失现象。其三,要严格按财务制度加强管理,按会计制度规范核算。其四,要完善奖酬金分配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的分配政策, 杜绝利用“账外账”、“小金库”及有关往来科目乱发钱物的现象。
  3.建立会计委派制度。办学体制转变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活动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对高等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实行流程再造已成当务之急。因此,高等学校应在加强原有的收支两条线、资金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改革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加强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监管。建立会计委派制度,深入被监管方内部,获取相对充分准确的信息是加强财务约束管理的有效措施。校级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自身权力优势,制定会计人员委派制,对二级单位实行会计委派,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与校方及二级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创新,改进对二级单位的制度性监管。制定二级单位创收经费收入、支出及分配制度,明确二级单位相关责、权、利等。

  4.制定动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是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但是,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是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为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而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这将给高等学校经济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因此,高等学校内审机构和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学校在实施经济责任制过程中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能够发挥功效。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使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进一步充实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的内涵,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5.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是近年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关键在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是定量指标;二是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和个性指标;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主要包括项目执行情况、基础管理水平、创新发展能力和综合社会贡献。
  定量指标中的基本指标 ① 主要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是:
  资金到位率(%)= 实际拨付金额÷计划使用金额×100%
  资金使用率(%)= 实际使用金额÷实际拨付金额×100%
  支出效果率(%)=实际达到的效果÷目标效益×100%
  绩效指标是评价财务管理绩效的核心指标,包括直接效益指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项目建成投产率、基建投资回报率、投资效益系数等。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评价指标公式是:
  直接效益指标= 新增固定资产÷财政经济建设投资
  基建投资回报率(%)= 项目完成后年平均新增利税÷基建投资总额×100%
  投资效益系数=由该项目投资引起的学校收入增加额÷基建投资总额
  不同的支出项目(如教育专项、科技专项等)所采取的绩效评价指标是不同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和谐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J].羊城晚报,2006-10-22(A7).
  [2]朱一新.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9):109-111.
  [3]张巧良,张磊.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3,(12):40-42.
  [4]杨庆英.中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50-53.
  [5]敬采云.谈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与财会管理[J].四川会计,2003,(9):31-32.
  [6]谷祺,王棣华.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87.[责任编辑 吴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