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晓蓉,孔元发

  摘要: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高职教学特色的奠基性工作。在高职教学中,要认清课程改革的意义,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课程改革的内容和体系结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课程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些观念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具体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使高职课程既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又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系;内容;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39-02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1.课程概念。课程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说,课程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和学习活动;有的说,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也有的说,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划的教学资源、活动形式和关系体系等因素的总和。我们认为,高职课程是指围绕专业教学目标的实施,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规定,也可以定义为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计划。它包括学科内容、经验素材、活动事件、关系结构、价值取向、运行程序等。
  2.课程的地位。(1)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比专业更重要。可以说专业决定了课程,同时,也可以说课程构成了专业,专业是由课程来体现的。专业大体上是受社会分工影响的,即受已有或将要有的职业影响的;同时,专业还受到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职业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专业呢?专业不可能与既存的或可能的职业一一对应,一个专业可能考虑到某种或若干种职业及其变化,无论哪一种情况,职业对专业的影响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学科又通过什么途径而影响专业呢,也必须通过课程。(2)课程直接关系人才质量和学生发展。只有课程才真正触及每个学生的人生,良好的课程设计就是为学生的美好人生提供设计蓝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家长也以更深沉的眼光看待学校,他们不仅看学校为他们或其子女提供了什么专业,而且直接询问学校提供了哪些课程。
  3.如何对待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必需。课程是调节专业面宽窄的有力杠杆。所以,任何一项有效的专业改革都必须以成功的课程改革为阶梯而攀升。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改革的基石(核心)实际上是对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对专业改革的评价必然是以对课程改革的评价为基本尺度,专业的特色也必然是以若干门课程的特色为亮点而展现于社会。
  
  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因而,高职的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可表达为: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课程编制的基础,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终结点。
  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业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2)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具有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3)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4)具有组织协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
  
  三、高职课程的特征
  (一)内容特征
  要满足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高职人才必需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职课程的知识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现分别阐述如下:
  基础理论的内涵是普遍的客观规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如物理、数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
  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在一定专业范围内,沿实际应用方向的综合和发展,课程如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等。
  专业技术知识是与高职人才的具体工作直接相关并频繁应用的知识,课程如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测试技术、热力发电厂、电子商务技术等。
  从三类知识的性质可知,专业技术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体现了高职教学的针对性。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基础,它常常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
  三类知识的逻辑联系(或内容排序)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高职人才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就是协调这三类知识的比重。根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在高职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强的是专业理论,其理由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专业理论是基础理论沿一定专业方向的综合和发展,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和提炼了的基础理论,因而,它是针对性要求和适应性要求的统一。(2)专业理论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技术的基础。(3)专业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必须指出,加强专业理论,绝非加大课程深度或是本科知识的“压缩”,而是一定要使其具有宽而新的内容体系。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工夫。
  (二)结构特征
  高职课程结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口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内容结构。
  1.专业口径。高职课程是一定专业的课程,而高职专业的口径宽窄是一个结构性的选择。由于高职面对的是种类繁多又千差万别的社会职业,所以,高职的专业口径一般针对一个职业(或行业)领域,或一组岗位群,以确保教育效益和教学稳定。
  2.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指出,高职课程体系不应是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化型或压缩型。根据本专业领域内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来组建课程,即构建课程模块。这样的课程体系既便于保证学历层次的要求,又体现了以理论的应用为特征,落实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3.课程内容结构。高职课程内容绝不应是本科课程内容的压缩型。由于高职课程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因而高职课程内容的组合呈现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的趋势,并构成高职课程的特色。
  (1)定向化。高职的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组合常是一种定向结构,例如电厂化学、电工数学、电力应用文写作等,专业理论课程更是基础理论的定向发展,如建筑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等。(2)综合化。在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结合互动下,使科学发展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出于教育自身发展和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单纯地基于学科分化的课程设置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要求。学科结构型的课程内容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实行课程结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构建新的课程,必须克服门户之见,体制老化乃至既得利益导致的学科“壁垒”,按新的观点实行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在更深层次上的相互融合(绝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结合)。综合化不仅体现在学科知识间的综合,也体现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综合。(3)模块化。课程模块化就是将各种课程分别编制成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差异的几种模块,如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等。校内(或校外)相关专业或专门化可以按照需要选择各种适用的课程模块,再加上少量自己开发的课程,组合成专业教学计划或培训计划。这样,就能够大大节省学校开发课程的精力和财力。
  
  四、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研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改变传统的学科结构的课程观;以“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目的,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
  2.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要向本科的学科化方向发展,或是将课程内容变为本科的简化型或压缩型,而是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不在某些知识点上加深(除部分专业技术知识外),而是在知识面上拓展;三是要将已在工程技术领域较为广泛应用或即将广泛应用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不求严密的数学推导论证,而是了解其物理概念和应用形态。
  3.综合化的专业技术知识模块课程,要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先进性,同时要注意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对专门知识的教学,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4.理论课教学必须也应该为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服务。因此,在不同性质的理论课中应结合相应专业特点,针对性地融入实用、适度的设备工具知识、工艺技术知识、质量标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材料性能知识、安全防护知识、施工技术知识、操作技术知识等内容。
  5.在构建新的高职课程时,要注意将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在发展和继承的关系上,要注重发展、注重创新。要改变长期习惯于让学生采用收敛型的思维方式,通过一步一步的求证,继承传统的知识,而不善于启发学生采用发散型的思维方式,针对给出的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人文的统领下融合并见诸课程。
  6.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教材。教材是实现高职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创新高职教育新三样――“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教材和校内外实训(实验)教学基地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列入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在编写高职新教材、教参时,必须采用简约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的方式,实行课程重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整合、进而达到融合。新教材应为自学型教材,注意尽可能地补充与职业岗位有关的实例和题目,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理论课改革的主要目标,一是构建能够反映高职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二是编写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三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四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能力训练优化、考核方式优化、教学活动优化。
  
  参考文献:
  [1]黄清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和选择.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蔡晓蓉,孔元发.浅议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郭奇斌,樊文斌,郭海清,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