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城市流的安徽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建 周秉根 王春山

  摘要:运用城市流相关理论,对城市联系作出分析,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对安徽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划分,并作对比分析,证明城市流理论对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是实用的、客观的、全面的一种科学方法,且能为政府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流;安徽;城市规模等级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49-03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城市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一定的区域内很多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以物流、信息流、人流、商品流、资金流等方式发生经济联系,构成一定的城市体系。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其以商品和服务为交流对象,以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为媒介,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经济的交流,最终完成城市间的经济活动。城市发展的前途和动力就是能为别的区域或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依据区位商原理和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运用城市流分析方法,对城市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与城市质量做对比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城市综合实力的等级划分,以此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空间联系加强的政策实施提供基础,促进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合理流动,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1城市流内涵和分析模型
  
  1.1城市流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密集区所发生的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
  城市具有复杂的功能,总的来说分为外向功能和内向功能。我们主要研究其对外功能性,即辐射功能。外向功能是城市在与外界联系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我们用城市流的相关指标对其外向功能进行测度,从而得出结果,进行比较。
  F=N・E(1)
  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通过从业人员的人均GDP等指标来衡量。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也就是城市各部门外向服务能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城市各部门外向服务人员数量等指标来衡量。
  城市流强度说明了城市与外界(城市或农村)联系的数量指标,反映了区域内城市的经济影响力强度。城市流强度高的城市对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大,城市等级高;城市流强度低的城市对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小,城市等级低。因此,城市流强度大小也就成为区域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标准。
  
  1.2城市流强度模型
  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容易性以及代表性,选择城市市区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量指标,则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因为全省大部分城市的服务功能局限于本身,所以选取表示i市的所有部门人口,G来表示全省j部门的从业人口,G来表示全省的从业人口。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E:
  (6)式中K为i城市外向总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2 分析过程及其结果分析
  
  2.1指标选取
  考虑到综合评价一个城市的规模等级,本文选择交通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金融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租赁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地质勘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反映商贸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科教、工业等的所有18个部门的城市从业人员指标。
  
  2.2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分析
  利用上述公式(2)(3)(4)(5)计算,求出安徽省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总量、城市流倾向度、强度(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外向功能量与城市流强度相关度很大,其中淮南、淮北的对外功能量最大,主要是由于采矿业的外向功能量大和强劲拉动作用造成的。合肥、芜湖、马鞍山的外向功能量主要是制造业,科研技术等组成的。其中,制造业是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市资源整合,信息交流,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部门之一。说明三市在安徽经济发展联系中的突出地位。其余很多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小于2.0,甚至小于1.0,表明对外功能不强,在整个城市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
  从表中看出,城市流强度与城市的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呈明显的正比关系,表明城市规模高度地依赖经济数量;而城市流强度与城市流倾向度的比例关系不明显,说明城市质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关联度不高。总的来说,城市的对外功能服务整体上比较弱,很大程度上说明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过渡阶段,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
  从表中可以看出,合肥的城市流强度远远大于其他城市(>160),是城市的第一等级。马鞍山、芜湖、淮南、淮北城市流强度比较大(80―120),为城市的第二等级。铜陵、蚌埠、安庆、宿州城市流强度比较小(25―80),为城市的第三等级。宣城,巢湖、黄山、滁州、亳州、阜阳、滁州、六安等城市流强度更小(<25),为城市的第四等级。城市流强度,涉及就业人口、生产总值、对外服务能力等,是一个综合指标,比较客观地说明了城市的规模等级。这样安徽省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分为四个层次:1个一级城市、4个二级城市、4个三级城市、8个四级城市。
  
  3.城市发展对策
  
  在整个安徽省城市体系中,应该继续加强以合肥为发展核心,以皖江城市带为发展轴线,构成整个区域发展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同时,加强合肥与淮南、淮北两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带动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在皖江经济带中,芜湖、马鞍山一方面与合肥构成整个区域的发展三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联系,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企业合作,资源共享,以安徽为长三角腹地,加快与长三角的经济交流。
  由于安徽省各城市间城市流倾向度相差不大,所以,城市规模等级高的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流倾向度。合肥、芜湖、马鞍山等要进一步完善其综合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金融业、保险业等,进一步增强对外经济的联系;淮南、淮北可以发展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同时进行工业旅游。
  城市规模等级较低的城市,在提高城市流倾向度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城市经济实力。铜陵、蚌埠、安庆、宿州等要调整产业结构,并进行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逐步转移部分传统产业到其他地区,利用外资,大力发展科技价值高、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黄山等城市利用品牌效应,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服务产业链。第四等级的城市要提高整体经济实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同其他等级别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并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其外向经济发展能力。
  总之,安徽省要建立一个产业结构优化、部门分工合理、经济充满活力、网络化经济联系的城市体系,使其能够很好地发挥城市体系内各个城市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4-188.
  [2]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3]雷菁,郑林,陈晨.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江西省为例[J].城市问题,2006,(1):11-15.
  [4]陶修华,曹荣林,刘兆德.基于城市流分析的城市联系强度探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河南科学,2007,(1):152-156.
  [5]刘承良,等.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1):197-209
  
  [责任编辑 张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