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乌海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背景
  当前,乌海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首先,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管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其次,作为“小三角”区域中惟一一座城市功能齐全的地级市,围绕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乌海市的实际居住人口在未来必将剧增,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另外,新形势下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民主意识逐步增强。这些都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刻不容缓。而基层社会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管理服务“社会人”的基础平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搞好了,“社会人”变成“社区人”,才能有效推动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社会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街道社区管理服务,促进社会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直接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影响社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10年乌达区被确定为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以来,乌海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2012年7月30、31日全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地区工作推进会议上指出,乌海市在协调督导到位、专项推进到位、经费保障到位三个方面成绩突出。
  二、乌海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案例
  (一)社区“信息化助力”模式
  乌海市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找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先后在乌达区新达街道爱民佳苑社区与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苑社区先行试点,建立了集人、地、物统筹管理、居民信息查询平台、爱心呼叫平台为一体的社区服务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苑社区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了辖区内3260户,8630名居民的如低保、残疾、就业、救助救济等8大项、106小项的家庭和个人基础信息的全覆盖,实现了信息和地物的互查及各类上级业务部门信息的共享,为精细化服务、科学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基础。同时,社区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发放了爱心呼叫器,一键呼叫120、亲情号码和社区服务专用号码,按动社区服务专用号码时,社区志愿者便会上门服务。该社区还特意开发了“居民之窗”服务平台,辖区居民可就社区动态信息、居民办事指南和居务公开等内容进行即时查阅,并对社区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居民与社区工作的有效互动。
  (二)服务“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乌海市为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按照社会管理及服务需要,充分发掘整合街道、社区人才资源,成立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队,并将志愿者纳入服务网格,实行挂牌上岗,在了解民情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区域和谐等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海南区成立了以858名社区(村)党员为主体的7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并按成员专长编为社情民意信息员、义务治安巡逻员、民事纠纷调解员、卫生管理监督员、未成年人辅导员。志愿队伍为辖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300多件,化解矛盾120多起,定期帮扶贫困家庭38户,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基层党建“区域网格化”模式
  乌海市在健全社会管理与服务网络工作中,建立了以“区域型”、“联建型”、“产业型”、“功能型”为重点的城乡共建组织体系及以街道(村)、社区、楼院为网格的三级网络体系,同时,各街道、社区还依据辖区特点不同,成立了“1+N+M”、”1+N+T”等各有特色的区域化党建模式。形成了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驻街单位、包联共建单位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网格体系,使每一个网络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达到了第一时间了解民意诉求,最快速度解决群众问题的效果。
  (四)街道办事处“一站式服务”模式
  乌海市还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将辖区内居民经常办理的相关事务集中至社区服务大厅,为群众便捷高效的办理各项事务提供了保障。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办事处承接了过去由区级相关部门管理的22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了就业、社会救助、低保、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等九大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同时,该办事处还实施了“错时工作制”和“AB岗责任制”等工作制度,确保了为民服务不缺位,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特殊人群“分类建档”模式
  海南区五虎山街道办事处将辖区居民分为普通人群、贫困弱势人群和重点人群三大类。针对重点人群继续细化分类,对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详细了解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进行跟踪联系与思想教育,着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目前,社区已安置帮教14名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为0;为12名戒毒(康复)人员办理了低保,帮助6人成功就业,1人实现创业。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中,街道办事处实施“五管并举”,即采取“以证找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以法护人、以情感人”的方法,对暂住人口进行集中排查摸底建档,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流动人员权益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分类建档、区别对待的管理模式,既保障了特殊人群的权益,又实现了社区和谐。
  (六) 精神文明建设“居民自治”模式
  乌海市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加强社区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强化社区自治职能,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大力培育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文化团队、社区议事机构等社区组织,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其它组织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社区自治体系,为社区居民创造参与社区自治的平台。近年来,海勃湾区举办的社会文化艺术节活动为社区艺术团体搭起尽情展示居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社区文化建设丰硕成果的舞台。例如进入2012年8月份以来,来自海勃湾区44个社区的50支群众艺术社团近万名群众演员们登上社区“星光大道”。
  三、乌海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乌海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重心下移”在制度设计上的争议
  从这次创新改革的模式来看,乌海市采取了政府主导的行政型管理服务模式,通过重心下移,夯实“市一区一街一居”“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会管理格局。而街道层级的发展也采取了第一种走向,即增强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职权,夯实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在街道层面做到“条专块统”。但是如果只强调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要求把区级政府直接面向居民群众的相关职能和事权下放到街道办事处,实际上是将应由区级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转移到街道办事处的层级,并且增强街道综合管理的职能,使城市管理由二级政府变成了三级政府。这种改革的思路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争议。
  (二)“议行分设”模式下居民参与度不足的困局
  当前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行政事务的做法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一方面,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明确了居委会的自治性质另一方面,又规定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因此,在当前行政性事务繁重的情况下,街道向社区居委会交办了大量的行政性任务,大大加重了居委会的行政色彩,影响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
  当前我国的基层社会管理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元化主体参与下的共同治理格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将发挥基层社会管理的主力军作用,但是目前的居委会却缺乏开展工作相应的抓手,原因:一是居委会缺乏相应职能的制度保障,例如,按有关规定,居委会具有指导、监督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工作的职能,但这种职能因缺乏制度保障而往往受到忽视,造成实际工作中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管不了也协调不好的局面。事实上,“居委会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居委会没有权、什么都管不了”。二是居委会缺乏利益驱动,居委会无权但各种社区服务的工作量不少,从事相关工作不仅是无偿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而且往往得不到哪怕是精神上的回报。发达国家传统上对从事社区工作的领袖人物高度尊重,如新加坡、香港会定期根据公民的社区服务贡献授以荣誉,如颁发勋章、政府领导人接见、舆论广泛宣传、培养社会认同感等方式,大大激发了社会成功人才服务社区的热情。
  因此,在实行“议行分设”、推动社区自治后,政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化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决策和社区事务管理,并能在政府退出后及时承接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在社区生活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生动局面,将是当前亟需思考和完善的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6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