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实训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学良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学生在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前,必须在校内实训基地掌握其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以便能在实习岗位上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学的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13-02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只有突出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主要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学生经过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两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从一名普通学生转变为具备某一专项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有联系也有区别。校内实训基地虽然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但主要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需要将岗位能力分解为一个个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延伸和提升,是全面提高岗位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主要是掌握岗位技能、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提高工作实战机能。高职学生在到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就应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前瞻性、高规格地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前瞻性、高规格地规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要校内实训具备内涵的仿真性、技术的前瞻性、管理的开放性和运作的创造性。
  1.从设计到训练,从内涵到氛围,都要具有仿真性
  其含义可以解释为几个“一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要与工厂、车间一致,基地即车间,车间即课堂;实训设备与企业的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实训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与企业保持一致。
  2.设备、技术要有先进性,训练内容要有前瞻性
  校内实训设备先进,并不等于花大价钱购买国际领先的高精尖的设备。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尽量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实训设备应该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未来的三五年内能体现本行业较先进的技术水平的设备。
  实训内容方面:既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又兼顾常规技术;既要适当考虑超前性,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的高技术,培养行业发展前沿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训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又要考虑这种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的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3.管理上追求开放性
  校内实训基地在管理上应该充分体现开放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专业群学生的开放。学生不仅可以在上实训课时,课外时间也能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真正做到自主完成实训任务;二是面向学院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实现实训基地价值的最大化;三是体现实训基地的社会价值。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开展对外服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训室向社会开放,可以将实训基地拥有的新技术推广开来,为社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4.使用中体现价值的多样性、创造性
  “产学研”一体化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创造性地实现功能的多样化。(1)处理好实训与科研的关系。实训教学中师生不仅要按照计划完成日常实训任务,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2)处理好教学与生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实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将课堂知识在实训室操演一下的模拟性实训,要与企业联合设定实训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真刀真枪的生产性实训为主。只有在这种生产性实训中学生的职业技能才能培养出来。(3)处理好实训与研发、服务社会的关系,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在技术水平方面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基地建设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在学生实训的空余时间(主要是寒暑假期),开发实训基地人才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为社会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鉴定服务。实训基地多样功能的开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又可以为基地的持续建设提供资金。
  
  二、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突破,实现高职教学的全新改革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主要的、核心的。必须抓住主要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带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职业性,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这两方面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训建设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搞好实训建设,不仅可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而且可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
  大多数专家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概括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其实,在笔者看来,生产性实训不仅是一种实践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原因在于,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仅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教学职业环境;更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和体系,催生出高职教育的新思想。
  1.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目前在中国,要实现校企长期合作还有一定的难度,集中体现为校企双方如何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一方面,企业如何按照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怎样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实现这一利益均衡,要由政府出面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譬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
  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相应变革。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的先进经验,成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商业、企业界人士以及教育专家等参与的管理董事会,对学院的运行和发展共同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对市场需求反应的敏感性,又可以营造并运行民主管理机制,将管理权限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提升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2.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校内实训强调生产性实训,强调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真实产品的生产,使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生产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训中,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生产性实训要求“学做合一”,实现“工学结合”。这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变革。工学结合将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引发的另一重要变革就是教师队伍的结构变化。要顺利进行生产性实训,就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一方面,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也要主动到企业去,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和企业加强技术交流,发挥自己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共同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性实训要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逐步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职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
  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深入企业,对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开展调研,明确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据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在开发课程中,还要注意把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适当提高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促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这样的课程开发,就不能是专任教师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专任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一起,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参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编写适应岗位能力需求、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教材。
  5.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在生产性实训中,教学的内容往往就是让学生模拟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驱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就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包括拉近课堂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强化工作任务仿真教学,大力推行项目导向教学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等,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问题,这一问题搞好了,其他方面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4]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5]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责任编辑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2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