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文化发展的路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晓彤

  摘要:不同民族、地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根本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构成了企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社会人文生态。中小企业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微观组织,受自身实力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其经营活动大都集中在特定的地域内,或依赖于地方资源,或员工主要来自本土,或产品主要集中在本地域销售,这就决定了地域文化对中小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企业;文化发展;路向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62-02
  
  在大企业继续通过兼并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中小企业作为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依然顽强地生存并发展着,并正在成长为市场经济中的“隐形冠军”。不同民族、地域所创造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土壤。
  
  一、文化发展中新型企业家的塑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娴熟市场规则、并对企业员工具有感召力的新型企业家――儒商。儒商是一个古老的称谓,明清时已非常流行。当时,人们在谈及徽商时,称之为“亦儒亦贾”。跨越历史的隧道,现代“儒”的含义和“商”的含义均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儒商也已不再散见于历史断代的卷页中,而将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市场经济正充分显示并考验人的知识和智慧。现代儒商除了应具有现代“经济人”的技能外,同时也担当着社会人、道德人的崇高职责。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不是私物,而是公器,企业家是公众人物,他们对社会承担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儒商必须全面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国家法制和社会公众利益范围内活动。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调适与融合
  
  1.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契合与冲突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对培植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仍具有极大的价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传统。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即使是与企业文化较为契合的传统文化思想,也存在着不少与时代不协调的节拍和音符。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对这些传统文化价值形态加以现代调适和科学转换。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冲突的内容,必须进行彻底的扬弃和全面改造。
  2.文化发展中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
  立足于当今时代和企业发展,反观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我们会发现以下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益的思想精神:
  贵和持中,强调整体的中和精神。有关“和为贵”,我国自古就有“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和”、“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一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企业家,提倡把市场经济中以金钱为代表的价值法则与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人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温和的金钱关系。”将传统文化中的“人和”思想融入现代企业,一方面要求企业应重视员工诉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应重视和关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期望和要求。
  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理性精神。“信”、“义”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现代儒商的市场经营价值观。“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价值观,首先包含行为准则上的“见利思义”。根据这一原则,现代儒商在市场经营中注意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确立“义利合一”的企业经营方针,注意正确处理好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义利关系,企业发展应主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其次,“以义取利,诚信为本”还包括行为准则上的“诚信”。
  自强不息,正道直行的进取精神。我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开拓创新,赞扬自强不息。《礼记・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事业和人生,儒家强调积极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要求企业树立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即要求现代企业不仅要以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渊源,也要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即“本儒”和“洋儒”的结合,中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创新意识要求企业应不断挑战自我,不断革新和创造,在企业形成人人探索、个个创新的机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市场意识要求现代企业家应时刻关注瞬息万变的市场,注意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经营活动以市场为导向。
  
  三、地域文化的发掘与整合
  
  企业的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所在地域人文特征、商业环境等的缩影。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人文生态、文化特质不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也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追求。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就曾指出,“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认为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能够改变人的思想,长久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素质;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地域文化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一般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其经营活动的地域性就更强,尤其是企业的人员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更多地受到地域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文化。
  在我国著名企业中,其文化形成体现浓重地域文化环境特色的并不在少数。海尔的文化创新、联想的管理奇迹、同仁堂的诚信为魂,都成为优秀的典范。而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燃气具研发制造的民营企业,江苏光芒燃具公司的成功,也与其创业以来一直注重塑造并倡导优秀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光芒公司地处长江之滨,紧依长江,深受长江文明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地的地域文化不仅有其不合时宜的落后一面,也有其积极开放的一面。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挖掘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积极元素,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提高企业文化的适应性、独特性和生命力。比如,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和固守,以及甘肃人民对恶劣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适应,甘肃地域文化历史形成了“勤俭守业、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这种地域文化特质,使甘肃的企业文化中渗透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超常的生存欲望。正是这种企业文化特质,造就了不少成功企业,最为典型的是位于甘肃省定西市的扶正制药公司。扶正公司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极差,却发展成为一家在西北知名的制药企业,其成功的法则就在于那个苦甲天下的自然环境造就出了一批具有顽强意志和强烈求生欲望的企业员工。该企业文化的主旨就是拼搏精神,它沉淀在每位员工的内心深处并形成了一种潜意识,正是这种精神促使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和自信,也正是这种精神使扶正公司历经波折而不衰,使企业始终以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参与竞争、寻求发展。
  可见,有意识地挖掘并整理地域文化中潜在的有益文化元素,摒弃制约企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消极元素,是各地中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在人才、资本、资源、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展开外,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几乎已经变成了最后的竞争手段。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崭新课题,两者的融合必然会促进企业和地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也必然会促进区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现代商业意识的觉醒与发扬
  
  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塑造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竞争规则的商业文化和市场伦理。中小企业的文化塑造,在重视挖掘和整合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因子的过程中,更应与时俱进,自觉认同并发扬现代商业意识,逐步确立并固化市场经济的文化信条。

  市场意识。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舞台,市场的得失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出发,立足于顾客至上、质量至上、服务至上,向市场开发提供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是无止境的,随着现实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不得不扩大到潜在市场从事经营。为此,企业应根据市场的消费趋势推陈出新,开拓新的市场。
  应变意识。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其经营活动时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应变理念要求企业必须做到随着技术的发展快速应变,随着市场变化快速应变,随着观念变化快速应变,随着竞争对手的变化快速应变,随着产业变化快速应变,随着宏观经济变化快速应变。
  共赢意识。当今企业在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强调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要考虑客户的主体地位。互利双赢是现代企业长远利益的根本所在。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企业客户的扩大和客户利益的实现,只有实现企业与其客户的双赢,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利益与消费者主体地位的有效结合。
  竞合意识。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竞争经济,又是一种互利互惠的经济。企业与企业之间既存在相互制约的利益冲突,又是互利互惠、密切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单纯强调竞争而忽视一定条件下的合作,企业非但不能保证长久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因为生存条件的破坏而导致失败。
  比较优势意识。比较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体制的比较优势、管理的比较优势、经营的比较优势、技术的比较优势、要素的比较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而所有优势都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体现出来,产品优势是最终的优势。强调比较优势,意味着企业应避免一味地追求做大、做强、做全,而是要扬长避短,以优势取胜。这对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更为重要。
  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际上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尽可能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要求。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企业责任观,将自己视为社会的“企业公民”,明确社会责任范围,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彼德・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5.
  [3] 杨江,戴林.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行为理性化[J].管理世界,2005,(5).
  [4] 何成轩,李更.儒学与现代社会[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5] 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丽娟.文化解码中小企业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安世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