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提高农民素质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俊凤 崔永福 路 剑

  摘要: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现阶段中国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整体不高,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和制约问题。因此,建议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保障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素质;现代农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38-03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进程的智力支撑。在当前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没有扭转恶化趋势的情况下,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扎实、健康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现阶段中国农民素质现状①
  
  1.1 农民文化素质
  农民的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1]。表1统计数据显示:20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幅度降低,1995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有文盲半文盲13.47个,2005年减少至6.87个,只有1995年的一半;小学程度所占比例降低幅度也较大,1995年小学程度比重为36.62%,2000年为32.22%,2005年为27.2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近20年来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仍高达86.32%,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3类人总比例仅为13.68%。从表2可以看出,文盲半文盲比重西部高达12.22%,东西部比重较低,分别为4.34%、5.6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东部地区最高,为17.78%,中部地区为12.65%,西部地区为9.25%。总的来说,现阶段中国农民文化素质仍然较低,且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文化程度差异较大。
  1.2 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通常是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反映在农民掌握科技知识的数量、质量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上。由于教育制度和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客观因素影响,现阶段农村劳动者中,95%以上基本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来自农业部的一份对中国农民大学函授学员中12 635名乡村从业人员的调查统计,发现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的农业耕作的占51.9%,具有传统的经验或某种简单技能的占45.5%,两者合计97.4%,接受过初等以上专业技术教育并且具有本专业劳动技能的还不到3%,在有技术职能的人中绝大多数只具有初级技术水平[2]。
  另外,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进行的“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中显示,在是否采用农业科学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不到1/3。农民是否采用农业科技成果,除了受他们的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农民知晓程度的影响。尽管某项农业科学技术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由于农民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狭窄和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较差,致使农民在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3]。
  1.3 农民经营管理素质
  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农民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和积极参与管理和正确处理农村社会事物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封建传统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协调能力不强,缺乏经营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容易产生跟风效应,对农产品重视产量,轻视质量,对新特优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技术和创新能力[4]。另外,一些农民合作组织、技术协会等组织运行不够规范,农民普遍缺乏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有的农民风险意识比较差,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大多数合作组织的理事会形同虚设,有些合作组织的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
  综上可见,受文化水平低下的影响,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不高,小农意识明显,对待农业新技术比较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这些都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对农业国际竞争存在很大差距。
  
  2当前中国农民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现阶段中国农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文化素质低影响着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更新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物质装备条件差是阻碍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毫无疑问,农民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的使用者。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装备状况来看,凡是农民文化素质高的地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装备程度也高。从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机械化装备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大。与此相反,西部地区每百户役畜拥有量大大高于东中部地区。这说明东中西部农业动力现代化装备的程度差异很大,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更新、推广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限制因素,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2.2 科技素质低阻碍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进步
  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农村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需求者,农民则是实现转化的主体。如果科学技术无法物化到主体上,也就是现代农业科技未能被其使用主体所掌握和使用,那么,农民就无法用它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科技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6]。从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7]。导致现阶段农业科技水平偏低的一个主要障碍因素在于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对可替代的现代农业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科技意识淡薄,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和推广应用。
  2.3 经营管理素质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经营理念的引领。进入21世纪,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化使得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国外大批优质低价农产品进入我国,挤占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各国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使得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大的挑战。要想保持并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就必须有相应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然而,现阶段,受文化和科技素质低下的影响,中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边远贫穷地区农民对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差,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意识淡薄,阻碍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综上可见,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更新,也决定着农民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同时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又影响着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对市场经济变化的敏感程度,从而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实践证明,农民素质低是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瓶颈和制约问题。而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农业的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而他们能够接受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加快提高农民素质,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措施
  
  3.1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一是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投入,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未来农村劳动力队伍的文化素质[8]。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央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比例,减轻学生学费负担。同时,要加强对农民《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降低中小学学生失学和辍学比例。
  二是建议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对农村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政策,让师范类、农业高校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实习一年,或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小学、中学工作1-3年,再针对工作表现进行二次分配。
  三是建议改革农村中小学的课程结构,设立一些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技能课程,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初中毕业后就能从事农业生产,学以致用。同时,在农村建立与农村发展环境相适应的高中和职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内容也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2 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针对中国农村的科技现状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对那些技术难度较低、农民较易理解和掌握当前实际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新技术进行大规模推广,对那些技术难度较大、操作要求较高的新技术可针对一些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文化基础的本地种植、养殖大户集中进行面授培训和现场指导。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要积极发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应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高度重视现代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的研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面向“三农”第一线,建立健全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和运行体制,加强涉农专业大学生服务“三农”理念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团队,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
  3.3 多渠道、全方位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素质
  建设农村图书室,为农民免费提供农村急需的科技书刊和声像资料;地方频道设农业科技专栏,定期聘请农业专家举办讲座;地方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推广机构开展咨询热线,解答农民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培养村级信息员,做好网络信息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引导和帮助农民增强网上咨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0];地方政府联合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等单位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培训”计划,集中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讲解、面授培训、现场指导等,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知识,最后对其进行技能考核,通过者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21-123.
  [2]杜鹰.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23.
  [3]李小云,左停,叶敬忠.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1-179.
  [4]李若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对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1993,(6):26-28.
  [5]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98-205.
  [6]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29-34.
  [7]兰徐民,赵冬缓.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2,(3):15-18.
  [8]袁桂林,洪俊,李伯玲,等.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调查与控制辍学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2):1-5.
  [9]路剑.关于农户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5):53-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