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 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设计越来越注重人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从而使产品设计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产品实用价值、象征价值以及对产品个性化和高度艺术性的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
关键词:符号学;产品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7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11-02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浪潮下,予以设计一个全新的变革――如何更好的诠释和重构设计语言。产品设计的实质就在于设计一种能够交流和沟通的共通语言,也就是产品的语意。理想的产品应有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给人们带来欢乐。如何运用符号学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类情感化、人性化需求的产品,是当代工业设计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符号学理论的研究
在人造物活动过程中,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意”和“形”的探索。在哲学方面,不仅有语义哲学、普通语义学、逻辑语义学、日常语言哲学、哲学释义学等众多的研究意义的派别,而且像实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也都有专门的意义理论。符号学的发展历史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而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符号学这门学科主要发端于两个源头,分别出现于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符号学在西方国家得到很快的发展,并迅速波及到各个学科领域。符号学发展到近现代,科学思想为新符号学的产生准备了全面的条件,使符号学的研究与各相关学科的成果相互交叉,不可分离,同时,出现了众多的符号学研究领域(如逻辑符号学、一般符号学、语言符号学、哲学符号学与部门符号学等)和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皮尔斯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皮尔斯(Charles Standers Peirce)的符号学理论:皮尔斯主要研究逻辑学,他呼吁建立符号学这一新科学,所研究的符号学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的判断与命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在自己的研究中论述了意指作用与各意指系统间的可调换性,强调了物质范畴内之间关系的逻辑功能,并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角度,在对象所涉及的方面将符号划分为图像、指示、象征三种下位符号,这三种符号也就构成了符号的三个特性,三者之间不可相互取代,但它们可以逐次不断地深化,由图像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其程度不断深化,所表示的内涵越来越复杂,信息含量也就越来越多。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号学理论:索绪尔是一位系统研究语言活动的语言学家,重点寻找语言系统的特定性,即符号的恣意性,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等,这并非简单的形式化,而是充分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内涵组成的,前者称为“能指”(Signifier),后者成为“所指”(Signified)。“能指”和“所指”是符号的两个结构因素,前者是表征物(能指),后者是被表征物(所指)。如“书”这一词语符号就是由词的音响和“书”的概念两者组成的。语言符号的语音(能指)和语义(所指)之间是约定俗成的关系。
三、产品设计中的符号系统解析
产品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任何一件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人和其他要素的联系,以系统的存在方式实现其功能意义。产品外部联系的确立必须通过内部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来体现,要素、结构、功能正是构成产品系统的三因素,其中,功能是产品系统的核心,其实现过程正是符号化的过程,产品正是利用语义、语构、语用的方式来形成符号系统,实现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
1.产品要素。产品要素是构成产品系统的单元体,任何产品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产品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任何单元体,只有赋予了意义,形成特定的符号,才能构成产品的要素。要素作为构成产品符号系统的单元体,首先表现在产品符号要素与外部联系的意义上,即产品的语义学特征上。产品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应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因为只有通过指示意义才能使产品与外部事物建立起联系,才能实现产品的功能。正如一个圆是没有任何指示对象的,也就不存在外部联系的意义,自身不能构成符号,但当圆形的按钮作为产品要素时,在形态上能给人以柔和、亲切感,并可提示具有旋转功能。如果圆形按钮的顶面是微微凹下去的弧面,人们通过联想就会与用手指按压这一操作方式相联系,这样产品要素就呈现出一定的意义性,并且能被消费者所理解,产品符号系统的语义就得以形成。
2.产品结构。产品的结构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即是产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秩序。产品结构的符号学特征首先体现在产品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即产品语构学的特征上。正是有了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有机结构关系,要素才能作为媒介关联物在符号系统中发挥其内涵和外延的作用,产品才能形成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能。产品结构的符号学意义还体现在自身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上,产品的对称结构本身就能给人以均等、平衡和稳定的语义感觉,螺旋式的结构设计能创造出旋转的使用方式,产品符号的语义和语用关系能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得到明确的设计。
3.产品功能。功能是产品系统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外部意义,是作为媒介关联物的产品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及能力。功能作为产品符号的目的性,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产品符号系统的深层结构关系,而功能又必须通过产品符号系统的表层结构――产品要素和结构来实现,所以,产品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产品符号意义的内涵表现出来的产品符号意义外延,其实现过程正是产品符号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产品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观念的符号化的过程。产品符号意义的表述往往是复杂的,表述得过于直接,就会使产品语义失去其复杂性而变得浅薄,表述得过于隐晦,其意义又很难被解释和接受,所以,设计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形式,使产品的使用功能能够被广大的使用群体所接受。
四、设计符号的应用
把符号应用到产品设计中,首先要建立用户语义模型,它主要包含用户对产品的初步认识、了解、操作方法、常用词语以及对常用词语的理解,通过符号向使用者表达各种语义,设计符号在产品设计中所表达的语义如下:
1.设计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语义表达应该符合人的感官对产品形状的把握经验,从而向使用者传达其功能性语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验:看到一个物品时,我们总会从它的外形来考虑其功能和特性,与此同时,还总是联想起以前的事物并与之形成对比,从而完成对此物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明确“是什么,做什么用”等之类的问题。
2.设计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语义表达应该具有明确的指示性。这种指示性的语义一般来说能够使产品的操作方法不言自明,使用户能不费力气地理解把握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这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图形或者设计符号进行指示,指示出产品单元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间架结构以及各个层面布局的含义。这种指示性语义从人机工程学原理角度进行探讨,大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操作装置指示。为确保用户能够正确操作装置,首先就要通过图形或设计符号提供操作装置的指示,使用户看到某个图形或设计符号就能明白装置的操作方法,使产品的功能不言自明。(2)操作方向和操作顺序指示。任何产品都有正面、反面和侧面之分,设计符号运用到产品中应该指示出产品的正面、反面和侧面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一般来说,需要用户直接操作的装置应该安排在正面,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用户面对着装置时,朝向用户的就是正面,它是进行人机交流的主要界面,因此,在产品正面上只有通过设计符号来指示出装置的操作顺序,才能明确表达产品的操作语义,这样用户操作产品时轻松自如,不需要再去研究什么产品使用说明书来学习操作流程。(3)操作状态指示。某些产品的操作状态如果不通过设计符号在产品外部的指示,用户就很难感觉到产品是否在工作,所以,必须应用设计符号来向用户反应产品的操作状态。有些产品还通过声音、灯光等符号向用户反馈操作状态。这些操作状态的指示性语义在电子产品中应用尤其广泛。
3.设计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语义表达应该具有象征性。产品的象征性语义与产品的文化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产品除了具有上述所说的实用价值外,它还具有文化价值――一种主观价值。象征性语义包含设计者的思想、意图以及产品在某个时代存在的意义。形状、色彩、材质等要素组成符号实体,通过符号实体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意义或感情。不同的色彩就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感情,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奔放,绿色代表有生命力,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往往让人联想到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材质的象征,比如,木质产品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让我们感觉和大自然之间有一种亲和力,不同的材质表达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象征语义;点、线、面所构成的形态也传达象征性的语义,一般来说,形态的象征性语义首先界定产品传达的情感,然后进行类比联想具备这种情感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五、结语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产品客观的实用价值与主观情感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人们对产品个性化和高度艺术性的需求,更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和美好,而这种目的的实现正是设计符号学在起着重要作用。卡西尔说:“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对于传统符号的运用,我们必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观念去改造和提炼,从而创造出形态美观,功能良好,充满人性关怀和环境意识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英]卡梅尔・亚瑟.菲利普・斯塔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 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慎任.设计形态语义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4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