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婷婷
提要课程项目化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根据培养方向和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教学,培养基础扎实、上手快、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拓展就业空间,增强就业灵活度,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本文从实际出发,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的项目化改革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实施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计划,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性,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突破学科界限,组织项目课程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的会计学本科教育较注重学生会计理论的培养,而高职会计教育更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可在与本科生的求职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取“小本科”的形式从事会计理论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重复实践与遗漏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实践教学效果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比较困难,加之对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统一可行的评价指标,这都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结果。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就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无多大区别,主要分为四大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这就意味着专科学生需要在三年或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和普通高校本科生四年内完成的几乎类似的课程。由于这种原因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然而,会计专业又属于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过多的压缩课时量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起码的理论都难以跟学生交代清楚,或者说仅仅教授给学生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安排时间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更谈不上系统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并且其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时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这说明改革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探索的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被认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是灵魂,项目课程开发是前提,教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科学机制建立是保证。只有各方面发挥协调,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改革,取得
实际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理解项目化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使会计教学适应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会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确定学习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就业需求。会计一体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一体化、学生与职员一体化、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技能证与毕业证的一体化等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多项基本任务。每一项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综上所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未来毕业的去向,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应该设置的工作情境,从而确立学习目标及内容等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培养方向。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必须对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会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确定培养方向。高职会计教育面对的岗位主要包括: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审计助理等岗位,中小型企业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是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统计、仓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如何进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一方面缺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模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不利于学生对企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没有包含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编制于一体的会计整体应用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具体实践。结合上面的分析,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显得不合适了。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 将复杂和繁琐的学科体系与应掌握的技能模块化,一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该技能与未来可能涉及的就业岗位来具体确定。再将模块任务化,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项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工作任务,就相当于在企业实践,教师现场进行指导。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目的,满足未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成功地进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核心。
第一,根据能力目标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传统的会计教学是没有任务驱动的,而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如何把过去单纯的课本理论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重新整合,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只有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才能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以培养会计员为主要目标,会计员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核算,它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账、会计凭证处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和财务软件使用等。通过分析工作的性质,会计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填写、增值税发票的填写、普通发票的填写等,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总账及明细账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这些能力要求可以设置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模块,确定模块后根据工作流程从易到难将模块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在进行每一块的理论教授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二,设置不同就业岗位的训练模块。为了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培养会计流程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成本会计能力、电算会计能力、会计相关岗位能力、综合理财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应围绕会计、仓管、出纳、成本核算等岗位设置模块进行一体化训练,可以设置的训练模块有:
(1)出纳员训练。重点培训点钞、真假币识别、数字及文字的规范书写方法,正确填写支票发票和收据、银行对账、日记账登记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等。
(2)会计员训练。通过对模拟会计业务的实践性操作,重点培训正确填写、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账页格式,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能力,综合掌握会计流程、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使学生达到一名会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成本核算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和编制成本报表,初步具备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
(4)电算化会计训练。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应用、报表系统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培养,使毕业生熟练掌握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证。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更高层次的综合技能模块:如税务会计模块、审计基础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对来说这些模块的要求较高,要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及就业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设置。
三、关于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产生需求的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操作、懂管理。会计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社会实践、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所以,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沟通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矛盾、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二是抗挫折的能力;三是提高其现代办公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英语应用及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尽量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后在教授过程中仍然要精讲理论。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以任务为驱动,主要目的是尽量按照企业实际来设计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教师主导拓展训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忽视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仍然要精讲,在每项任务给出之前,项目方案中的“工作要点”即提供了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不重“面”。教师在导兴趣、导方法、导思维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需要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的要求,可以考虑采取传统理论考试与实操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实训、重平时,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制度。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突出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例如实践考核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70%;考试形式上,可以按照模拟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用会计仿真账务处理替代理论考试,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考试时段上,更注重平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7.13.
[2]冯志平,阚春燕,周玉鸿.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在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3.
[3]张静.基于项目化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浅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5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