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世奎
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政府大力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经济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工程建设中工程造价问题愈显突出。本文阐述了基于决策、设计、竣工结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工程计价方式等工程造价问题,随之提出了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计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项目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造价的竞争。在保证工期、质量的基础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将决定项目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通过合理竞争使产品价格趋近于价值。工程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的特点,生产要素价格多变、项目决策、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竣工结算等各个环节交织在一起。客观地说,传统的定额管理很难满足现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造价管理要求,必须转向全面的、动态的造价管理。
一、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的决策、设计、施工及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现阶段我国工程造价管理重视建设项目的承包价、实施过程的变更造价以及结算价,单一的把重点放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没有足够重视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项目决策和初步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1、忽略项目决策的工程造价管理。对于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很多企业并没有提上日程,只是走个形式,为了中标大多工程企业编制虚假的概预算。然而,决策阶段为整个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构建了一个框架,对做好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不力。设计单位为了免于责任,不遵守限额设计的原则,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提高设计标准,一律使用大梁、大柱、高配筋等,造成工程物资的严重浪费;设计深度不够,存在缺项、漏项、错项等问题,造成预算与概算严重不符;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沟通不力、控制脱节,以致无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控制总造价。
3、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不成熟。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变更没有对其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有些负责人为了谋利益或者缺乏对工程造价的专业知识,各级人员随意签证;对于材料管理没有严格执行“限额领料”的原则;不按合同拨付进度款;现场管理不力,一面是施工人员材料浪费;一面是偷工减料,最后质量不过关,返工现象严重;合同管理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违反行业管理的“游戏规则”,行政管理取代合同管理,施工合同名存实亡。
4、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不到位。竣工结算是工程结算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承包商威胁造价员或故意曲解合同的行为,多索取工程结算款;编制工程结算书是工程竣工结算的主要环节,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编制的,造价工程师进行审查。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多拿工程款,一些负责人与审查人员串通,高估、冒算、乱编乱审,没有准确、合理、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还有一些工程由于由两个施工单位共同承建,交界处工程量重复计算;对材料价格不按规定调差;对于设计变更,只调增不调减;乱报工程量;造价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低下,平时未深入现场了解情况,结算时敷衍结算。
(二)工程计价方式存在缺陷。现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虽然弥补了定额计价模式的缺陷,然而我国市场机制还不成熟,此计价模式应用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招标单位能否提供全面的招标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应由具备招标文件编制资格的招标人或招标人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机构负责编制。工程施工招标时所编制的工程量清单项目是招标人编制确定招标标底价的依据,是投标人策划投标方案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竣工结算时结算价调整的依据。招标工程量清单是否准确及全面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投资及后期的结算。
2、投标单位能否按工程量清单准确报价。工程量清单是由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受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编制。理论上,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承担工程量误差的风险,投标单位多数认为工程量清单有无问题是招标单位的事,其实不然。有许多业主在招标文件上要求投标单位审查工程量清单,若投标单位没有审查,则清单编制有问题,由投标单位自行负责。
3、企业定额的问题。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目的在于打破由政府的造价管理部门统一单价的做法,让企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格和技术优势,积极地在竞争中形成价格。但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自己的企业定额,许多中小施工企业根本就没有企业定额。所以在进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时,往往是按照预算定额中相应子目的消耗量乘以本地区内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市场价,得到直接工程费,再加上由费率定额制定的按企业类别或工程类别确定的综合管理费和优惠折扣系数,便得到了综合单价。这种做法的实质还是沿用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只是表面形式的变换而已。
二、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
(一)把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前移到项目决策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的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为了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到有效管理工程造价,采用市场调查及头脑风暴法对项目进行识别和构思,项目组织应鼓励本组织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大胆地提出各种新项目设想,集思广益,减少少数人决策时的失误。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及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判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据有关专家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分别达75%~95%、35%~75%、5%~35%。一方面在项目设计阶段,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工程设计招投标管理,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外部监督与审查,积极推行“限额设计”,确保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不突破限额;另一方面造价管理人员应与设计人员积极配合,有效沟通,及时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例如:(1)对主料(如混凝土、钢筋)的含量指标进行分析,在满足工程结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量;(2)在选材、施工方法等方面提供可能节省造价的建议。
在施工阶段中前期就必须按项目、按时间进度对建设投资进行合理分配,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查,做好技术经济分析;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工程进度计时支付工程款,搞好项目投资的动态结算,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按规定程序确定工程变更价款。以此为基础,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合同为依据,处理好建设项目和施工企业的关系,做好投资支出分析,帮助承建企业加强建安成本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此外,工程造价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对收集到的资料,应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实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旁站跟踪管理。
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应该把握好最后的关键:(1)规范工程竣工结算送审资料的管理。送审资料需由工程管理部门认可,避免有些施工单位送审工程量增加的资料,而不送工程量减少的资料;现场签证应有三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管理部门)签名盖章原件,一方面引起工程管理部门重视;另一方面减少送复印件可能出现的同一签证重复计算的现象;并按所提交的结算资料列出资料交接的清单。(2)审计人员应以事实、合同、有关文件为依据,以公平、合理为原则处理审计中遇到的结算中存在问题。属多计的应予扣回,而少计、漏计的给予补回。结算审核时,必须依据施工合同,对工程量计算与计价,相关费用的核定,设计变更、工程签证手续及实际竣工项目状况一致性进行审核,踏勘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确保结算审核计算无误、计价正确。对现场签证加以重视,审查签证依据的同时,深入现场加以核实,做到心中有数,处理问题才有说服力。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问题的应对措施
1、投标单位对工程量清单问题的防范措施。(1)认真核实工程数量,防止计算失误。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复核工程量,吃透设计技术要求,检查疏漏,改正错误;另一方面通过实地勘察取得第一手资料,掌握一切与工程量有关的因素,包括搜集地质勘察信息和报告;(2)有效地利用先进的工程量计算软件。就当前来说,手工计算工程量已经远远不适应当前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应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核对发包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量是否准确,从而降低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风险。
2、建立企业内部定额解决措施。建立企业内部定额是施工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项目的价格是通过竞争确定下的,而竞争的基础就是企业自身的消耗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内部定额中确定的消耗量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和考核的依据。实际施工过程中,又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一步挖掘施工技术水平潜力、改进施工组织设计、提高管理水平等,从而降低施工成本,充分提高投资效益。在此意义上,企业内部定额是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制定企业定额应考虑的要素:建立和制定企业内部定额,应在一定资料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做指导;施工企业定额的建立和制定,应考虑工程消耗量、各种消耗价格、各种费用标准。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是综合性、难度大的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都非常重要,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式、特点采取不一样的工程造价管理手段。同时,工程计价的方式要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作者单位:中铁25局大西指挥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振东.建筑企业关于控制工程造价浅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02S.
[2]赵树青,董春晖.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沈勇.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的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06.15.
[4]陈丽敏.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8.9.
[5]张旭.建设单位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J].四川建筑,20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7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