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彩红

  近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总体经济运行良好,但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引起经济界的广泛关注。流动性过剩的持续发展,必然表现为货币的泛滥,货币一旦出现过于流向某一领域,就可能会对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把握不好,还可能由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明白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所在,探寻其化解策略,防止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和金融造成损害。
  
  一、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对应的不是履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量过多,而是具有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量过多,不是在实体经济运行中流通的流量货币过多,而是存在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虚拟经济内部,与实体经济活动不相关,没有直接作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存量货币过多。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的主要特点是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极大旺盛,出现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现象。并且,当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3年达到了19.6%。2005年、2006年又分别升至17.6%和16.9%的水平,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06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4.6万亿元,已相当于当年GDP的1.65倍,而美国这一比值为0.55,其他主要国家比值也远低于我国。2007年以来这一趋势继续放大,M2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17%左右的较高水平,2008年我国货币供应总体宽松,这些说明了定期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及投资品等市场的倾向强化。
  (二)金融机构存差迅速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存差”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间的差值。而反映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最直观的指标就是金融机构的贷存比和存差。1994年我国金融机构出现存差后,由于存款增速长期大于贷款增速,导致存差不断增加。近年来,存贷款“剪刀差”迅速扩大。加上贷款增长下降,使得银行新增存贷差增加较多。
  由于银行存贷差巨大,导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持续偏高。一般来说,超额准备金率维持在2.5%较为合适,而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充分反映出金融机构内部过多的流动性找不到适当运用渠道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现象。
  (三)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流动性持续过剩出现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资产价格的“非理性”高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起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近年来,我国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市和股市,寻求快速的套利机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持续升温。近年房价过快上涨,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投资购房和投机性购房需求旺盛。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是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远落后于前二者的增速。在内需和外需失衡的情况下,国家曾多次上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想尽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并扩大低收入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低收入人口保障力度太小,加之我国收入又过度向高收入人群集中,因此造成了收入增长越快,储蓄增长也越快于消费的增长。同时,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如金融市场不完善,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太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转型时期,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人们只好更多地选择银行存款作为其主要投资渠道,导致储蓄存款非正常增长。并且还由于其他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使得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银行提供了那些本不应该由其提供的长期性、资本性资金,但是却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借不到钱。
  由此来看,当前我国是整体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投资活动不能吸纳国内的全部储蓄,我国高储蓄主要表现为居民的高储蓄。从居民的高储蓄来看,居民预防性储蓄较高。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不健全、投资渠道狭窄等原因,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而我国目前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的缺失,打击了居民消费的信心,影响了他们的消费倾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狭窄,那些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人必须面对养老、防病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造成居民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他们就靠增加个人储蓄为自己保障,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降低。同时,由于股票债券等市场不健全,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居民投资途径有限,大量闲置资金流入银行体系。
  (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最直接原因。外汇储备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由于战略和政策没有及时调整造成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生产优先,出口优先,因而战略和政策导向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和执行,如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对出口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实行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人民币实际紧盯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不明显甚至还贬值了,这也刺激了出口,使得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出口增长过快,导致贸易顺差持续加大,最终使外汇储备堆积如山,外汇占款额直线上升。
  
  三、化解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一)调整内部经济结构,降低过高的储蓄率,扩大国内消费。面对当前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率持续下降、水平过低的问题,政府可把储蓄转化为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资,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国内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增加“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方面的支出,特别是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抓紧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财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尤其是要加紧农民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建设,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建设,政府通过增加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消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隐忧,从而使居民把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的相当比例投入消费。同时,要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财政、税收、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内需的扩大不仅能够消除流动性过剩,同时还能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协调失衡的消费与投资和出口的比例关系,降低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着力疏导升值压力,在不影响汇率稳定政策效果的前提下,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中的央行票据出售、提高利率,运用央行票据对冲、提高存款准备金和窗口指导等手段从总量和结构上紧缩流动性。因此,我们要改变现行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相结合。一方面要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紧缩基础货币供给,比如适当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并加强对流动性的风险管理。同时,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不断拓宽企业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扩大股票、黄金、债券等的供给,继续改善银行的金融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消化“财政存款”,不断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为增加消费、拉动内需创造条件。
  (三)调整鼓励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减少贸易顺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在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结构性地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对“两高一资”产品可采取加征出口关税,或采用配额管理制度进行调控,减少甚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减少加工贸易顺差,同时要调整进口政策,鼓励进口,适当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清理进口非关税壁垒,积极增加进口,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扩大对重要原材料、高新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的进口,通过扩大进口而减少国际收支失衡。
  
  四、结论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且表现的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经济界争论的焦点。流动性泛滥必然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近年来,表现最突出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指数的持续上扬,非常容易产生资产价格泡沫,若是这样继续不断发展下去,势必会推动实体经济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我们需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策略,才能在关键时刻控制流动性,在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时期保持合适的流动性,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0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