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我国流动性过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叶

  提要目前,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判定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流动性的内涵与度量
  
  流动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热点和难点,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牵动着各方关注。
  对于什么是流动性,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内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容易变现的资产称作流行性高,难以变现的资产则称作流动性低。货币可以当作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则可依据其流动程度高低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欧洲中央银行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即基础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均衡水平。格林斯潘将流动性定义为社会经济体中金融资产的总和。
  本文从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看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视同流动性,从M2对实体经济增长和整体物价水平具有密切的联系和影响上来分析流动性。下面将根据多倍存款创造模型理论分析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这一现状。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增长,但经过货币当局的努力,基础货币的增长势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与此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上升,根据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创造出了更多的货币。从货币需求方面来看,新型工业化、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等因素推动货币需求上升,大量货币作为给不断扩张的市场领域提供必要的交易媒介而被经济所吸收。货币供需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基础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放慢未能充分抵消货币乘数的提高,所以仍会出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出现一定的货币供应压力,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不容忽视,并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源
  
  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因素有很多,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之下,我国之所以会出这种问题,既有外部因素: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气候下,国际产业分工日趋深化、全球流动性泛滥与中国积极承接这种转移以便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因素,当然也有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原因。
  (一)“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由于连续十余年的贸易顺差、大量FDI的进入,以及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为了牟取暴利,外汇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流入我国。
  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即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以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则买入外汇以积累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进入货币市场,成为具有扩张功能的基础货币。2004年5月之后,在“双顺差”助推下,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进入2007年后,“两顺差”有增无减,全年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5,282.49亿美元,增加了4,619亿美元,对应的基础货币投放达34,000多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外汇占款增加的首要原因。
  (二)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就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之中,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层次单一,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还有体制、机制、结构以及功能等其他方面的缺陷。资本市场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高储蓄、低消费。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在2001~2005年间达到了44%,居民储蓄率也在16%以上,政府和企业储蓄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资金短缺这一现状来看,高额储蓄率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我国的高投资率、不断扩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了资金保障。但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导致存款居高不下,银行信贷资金过剩。
  高储蓄、低消费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低下、内需不足,产能相对过剩,最终不得不通过扩大出口,以经常账户顺差的方式把商品和劳务输出去,实现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大,增加国内流动性;另一方面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高投资导致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趋势。
  
  三、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投资者信心,带动证券市场活跃,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运动,实体经济却缺乏资金支持,这样不仅推动了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上升,冲击资本市场并引起资产价格泡沫,而且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流动性过剩冲击我国汇率政策,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造成了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减弱经济政策的效果,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仅一步之遥,成为通胀的前兆。因此,应慎重对待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从流动性本身出发,还要结合整个宏观经济背景,利用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和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一)改进调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1、货币政策。学界研究认为,货币政策是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当然工具,其成效是直接的但又是不彻底的。面对流动性过剩的状况,货币政策是当然的首选调控政策。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一般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回收多余的流动性。最严厉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通过提高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降低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而加息,则是通过提高利率使得全社会使用资金的成本提高,从而减少流动性。但在国内国外一些因素的刺激下其效力势必会减弱。因此,除了以上的货币政策外,还得与其他调控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
  2、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着力促进消费的较快增长,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国内消费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消费政策,尤其是调整消费税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并方便居民扩大消费;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扩大消费的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流通市场,方便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着力解决信贷服务不足、零售服务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差等消费瓶颈问题。至于财政支出方面,可利用有形之手,将社会过剩资金导入产业升级部门和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体系,在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同时,又能有效抑制流动性。
  3、汇率政策。首先,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构,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授权外汇交易中心计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机制;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建立央行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其次,应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外汇储备的多渠道使用,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防止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改革结售汇制度,可以考虑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调整为强制性与意愿性结售汇制度混合的方式,减轻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给外汇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真正实现“储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从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放宽用汇限制、提供信贷支持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条件,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转移部分富余产能和富余资金。

  4、外贸政策。调整各项相关外贸政策,努力调整贸易顺差结构,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对“两高一资”产品可采取加征出口关税,或采用配额管理制度进行调控;同时,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适当放宽加工贸易内销政策,减少加工贸易顺差;适当降低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清理进口非关税壁垒,扩大对重要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进口;切实强化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出口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当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状况,以解决人为压低要素成本带来的价格扭曲。
  (二)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资本市场。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泄洪”。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居民的金融资产过于单一而极端,且金融市场欠发达,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成了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因此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1、衍生品市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的金融投资品种相对来说还是偏少,应适时推出多种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群众各种不同的投资需要,比如期货交易、店头交易、期权交易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等。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的推出,既可增加新的投资渠道,分流风险承受能力较大、投机性较强的过剩流动性资金进入到金融期货市场中,吸收、缓解房地产、股市中的资金压力,又能增加经济弹性,把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通过市场交易,将其转移给具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资金。
  2、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吸收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率是比较低的,股票市场发展程度不高,因此伴随GDP的不断增长,我国要想实现一般水平,那么股票市值还应该不断地增加。一是股票市场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股票市场发展有利于期限更长、收益更高的投资,能够使金融部门所吸收的资源减少,扩大储蓄和投资规模,推进长期经济增长。二是要用股票市场搭起民间资本形成的平台。积极有序地发展证券特别是股票市场,不仅对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很积极的意义,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财政依赖”的格局,改变引起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结构扭曲。三是加快股票市场结构创新。在上市资源仍属“稀缺”的情况下,应增加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数量,特别要注重安排成长潜力大的高科技民营企业上市。
  3、债券市场。迄今为止,面对中国公众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类,一类是高风险的股票和房产,一类是低收益的储蓄存款,中间几乎无过渡地带,其结果必是景气高涨时资产市场泡沫迅速累积,景气下降时银行储蓄持续上升,金融市场极易大起大落。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尽快推出面向居民的企业债券类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这是远比金融衍生品更为重要、更切合需要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必须具备足够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吸收来自境内外的投机压力。债市的发展无疑是化解流动性过剩最有效的措施,企业债无疑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在债权融资里面,公司债市场几乎是空白,因此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尤其是加快公司债市场发展,将是解决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内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210.htm